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799120
Current Downloads: 85653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SN Print: 2664-1828
ISSN Online: 2664-1836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独立院校大一新生宿舍团体依恋的探索性研究

The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Freshmen’s Group Attach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Dormi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 2021,3(9): 606-611 / 2021-09-16 look817 look575
  • Authors: 孙志萍 张凤贤 刘佳 于丹阳
  • Information:
    武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武汉
  • Keywords:
    Freshmen; Group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Harmonious dormitory
    大一新生; 团体依恋; 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宿舍
  •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dormitory relationship, the study used LI Tonggui’s revised GAS and WEI Yuan’s revised ICQ to investigate 2021 freshmen from an independent college in Wuhan randomly, and received 203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Group Attachment (GA) avoidance was approximately normal skewed, and GA anxiety was negatively skewed , and GA anxiety of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roup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when got accommodation; (2)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was positively skew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of where? whether is the only child? whether is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when got accommodation ?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secure group attachment and the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为促进大学生宿舍关系良性发展,本研究运用李同归修订《团体依恋问卷》和魏源修订《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对武汉某独立院校2021 级大一新生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03 份。结果显示:(1)新生团体依恋回避近似正态分布,团体依恋焦虑呈负偏态分布;女生团体依恋焦虑显著高于男生;高中开启住宿学生团体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小学和初中开启住宿学生;(2)新生人际交往能力呈正偏态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经历、开始住宿时间有显著性差异;(3)新生宿舍团体不安全依恋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 DOI: https://doi.org/10.35534/tppc.0309075
  • Cite: 孙志萍,张凤贤,刘佳,等.独立院校大一新生宿舍团体依恋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2021,3(9):
    606-611.

1 引言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和谐宿舍不仅可以促进学业进步,同时也可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持;反之,则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有研究者认为,宿舍不仅是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重要来源,还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1]。所以,构建和谐宿舍,让学生获得归属感并建立安全团体依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团体依恋是从发展的角度将个人亲密关系拓展到团体领域建立起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依恋关系[1],分为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Smith等[2]定义了不安全依恋中团体依恋焦虑和团体依恋回避两个因子,均被视为个体不适应因素,易触发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等[3]。而宿舍团体依恋主要指学生对宿舍团体的情感联结。如何降低不安全的宿舍团体依恋,发展安全的团体依恋,本文试着通过人际交往能力与团体依恋的相关视角进行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网络面对武汉某独立院校大一新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数据203份,见表1

表 1 被试基本情况

Table 1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维度

人数(个)

百分比

性别

116

57.1

87

42.9

是否独生子女

79

38.9

124

61.1

生源地

农村

118

58.1

城市

85

41.9

留守经历

95

46.8

108

53.2

开启宿舍体验

小学及更早

46

22.7

初中

51

25.1

高中

50

24.6

从未

56

27.6

是否遭遇校园欺凌

36

17.7

167

82.3

愿意参加团体辅导

115

56.7

88

43.3

2.2 研究工具

2.2.1 《团体依恋问卷》(Group Attachment Scale, GAS)

采用李同归等[4]在Smith等对于团体依恋测量工具的开发基础上汉化修订的中文版问卷。该问卷包括团体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维度,共36个项目。各项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依恋焦虑或依恋回避越强,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77、0.828。

2.2.2 《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ICQ)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编制,魏源(2005)[5]将该问卷施测于大学生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良好。分5个维度,各维度有8道题,共40题,采用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进行1-5五级评分,分值越高表示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该问卷克朗巴赫系数α为0.87,问卷与人际反应指标(IRI)的总分相关值(效标效度)为0.82。

2.3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spss18.0运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大一新生宿舍团体依恋特点

3.1.1 新生遭遇校园欺凌、开始住宿时间及组队倾向

学生什么时候开始住宿?他们是否遭遇校园欺凌?调查结果发现,从未住宿27.6%,小学及更早开始22.7%;初中25.1%;高中24.6%;其中,小学和初中开启住宿的学生中遭遇校园欺凌的占比高达66.7%。

大一新生对集体宿舍的态度和行为如何?调查显示,有44%学生倾向主动寻找室友,59.6%学生则被动等待学校划分。通过提取关键词,发现大家心仪室友的特点有“志趣相同,三观一致”“性格好,不娇气,好沟通,不两面三刀”“讲卫生”“不抽烟”等。

3.1.2 描述性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团体依恋回避维度,均值≈中位数≈众数,呈近似正态分布。在团体依恋焦虑维度,均值<中位数<众数,呈负偏态分布,即大部分同学存在面对宿舍集体的团体依恋焦虑。

表 2 新生宿舍团体依恋描述性分析

Table 2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group attachment in freshmen dormitories

名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中位数

众数

团体依恋回避

1.69

6.50

4.012

0.56231

3.938

3.94

团体依恋焦虑

1.38

6.94

4.055

0.86842

4.125

4.63

3.1.3 差异性分析

对团体不安全依恋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团体依恋回避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留守经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室友组队中,主动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低于被动组(t=-2.140,p<0.05);团体依恋焦虑维度,女生焦虑显著高于男生(t=3.412,p<0.001);不同阶段开始住宿组别存在显著性差异(F=3.056,p<0.05),其中高中开启住宿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小学和初中开始同学。

3.2 大一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特点

3.2.1 描述性分析

根据表3结果显示,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均值>中位数>众数,呈正偏态分布。即大部分同学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良好。比较几个维度的均值,显示,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暴露<冲突管理<情感支持。

表 3 新生人际交往能力描述性分析(n=203)

Table 3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名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中位数

众数

主动交往

12

39

25.23

5.79

25

27

适当拒绝

12

38

25.28

5.43

25

24

自我暴露

11

37

23.59

5.01

24

25

冲突管理

14

40

27.56

4.82

28

26

情感支持

15

40

29.24

4.71

29

29

人际交往能力

82

186

130.9

21.17

129

126

3.2.2 差异性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结果如下。

人际交往能力及各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主动交往维度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主动(t=2.32,p<0.05);城市比农村学生更主动(t=3.525,p<0.001);不同时间开始住宿学生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3.226,p<0.05),其中,高中开始住宿同学主动性>从未住宿同学>初中(p<0.05)。

适当拒绝维度上,农村学生显著低于城市(t=-2.36,p<0.05);住宿开启时间也存在显著性组间差异(F=4.738,p<0.01),其中,高中>初中(p<0.001),高中>小学及更早(p<0.05),从未>初中(p<0.05)。

自我暴露维度,城市生源学生显著高于农村(t=2.657,p<0.05)。

冲突管理维度,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0.049,p<0.05);城市生源地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3.262,p<0.001);非留守经历学生显著高于留守经历学生(t=2.080,p<0.05);高中>初中(p<0.001),高中>小学及更早(p<0.05),从未>初中(p<0.001)。

情感支持维度,城市生源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t=3.92,p<0.001);无留守经历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经历学生(t=2.264,p<0.05);高中>小学及更早(p<0.05),高中>初中(p<0.001),从未>初中(p<0.001),从未>小学及更早(p<0.05)。

团体辅导体验意愿调查中显示,愿意组同学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显著高于不愿意同学(t=2.743,p<0.05),且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方面,愿意组>不愿意组(p<0.05),而在适当拒绝、情感支持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3 新生宿舍团体依恋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关分析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如表4),新生宿舍团体不安全依恋与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皆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人际交往能力越强的同学,团体依恋回避越少,团体依恋焦虑越低。

表 4 新生宿舍团体依恋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关分析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group attachment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双测检验

主动交往

适当拒绝

自我表露

冲突管理

情感支持

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依恋回避

团体依恋焦虑

主动交往

1

适当拒绝

0.623**

1

自我表露

0.707**

0.451**

1

冲突管理

0.643**

0.531**

0.571**

1

情感支持

0.609**

0.526**

0.524**

0.738**

1

人际交往能力

0.883**

0.772**

0.792**

0.839**

0.816**

1

团体依恋回避

-0.283**

-0.221**

-0.179*

-0.184**

-0.223**

-0.268**

1

团体依恋焦虑

-0.371**

-0.381**

-0.221**

-0.341**

-0.272**

-0.390**

0.652**

1

注:*p<0.05,**p<0.01,***p<0.001。

4 讨论

4.1 新生面对宿舍集体,焦虑但不拒绝融入

总体来说,大部分新生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存在焦虑。其中低回避学生虽然焦虑,内心并不拒绝接受新的人际关系,而高回避团体依恋的学生,则会让人感受到有距离感。也许学生内心想融入,但不知道如何靠近。同时发现,面临宿舍集体融入时,女生焦虑值显著高于男生。原因可能在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男生相对来讲大大咧咧,而女生心思较细腻敏感,注重情感支持和依赖;另外,网络影视剧上演的宫斗大戏也多从女性视角出发,增加了焦虑。

4.2 住宿经验长是否有助于人际融入

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开始住宿的同学,在团体不安全依恋得分相对更低,其次是从未住宿经历的同学,而初中或小学甚至更早开始住宿的学生得分最高。由此可以看出,并非住宿经验越长人际融入越好。分析其原因,有可能是,较早开启集体生活的学生,与亲人的个体依恋建立不够好,继而会影响团体依恋;另外,初中和小学校园欺凌风险较大,当还没有匹配应有的人际交往能力,则会面临许多集体生活的挫败经验。

4.3 增强宿舍团体依恋,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出发

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宿舍团体依恋与人际交往能力显著性相关。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则不安全团体依恋值越低。这说明,可以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出发,降低宿舍团体不安全依恋。

另外显示,人际交往能力上,女生与男生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城市生源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优于农村学生,无留守经历的学生优于留守经历学生。这可能是因为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当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无法给予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指导和培训,学校资源可以给予一些弥补和平衡。

4.4 借助团体咨询与辅导,构建和谐宿舍

有学者论证,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时,可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自信,促进他们积极主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6]也有研究显示,团体辅导在一种被高度接纳的环境中,借助团体成员的相互影响,促进自我接纳和自我理解,进而达到认识自己、探讨自己、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使得团体参与者可以学习更好的态度与行为模式,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以预防和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7]。

参考文献

[1] Ein-Dor T.Facing danger:How do people behave in times of need?The case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s[EB/OL].[2014-12-1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61697/.

[2] Smith E R,Murphy J,Coats S.Attachment to groups:Theory and measurement[J].J Pers Soc Psychol,1999,77 (1):94-110.

[3] 曹羌琴.青少年依恋、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 李同归,刘飏.团体依恋的概念与测量:项目因子分析方法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2):331-432.

[5] 魏源.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1046-1048.

[6] 唐辉.积极心理学健康新导向——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8):130-131.

[7] 周玲.以宿舍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关系影响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2):59-63.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