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相比较,西方各流派的心理治疗,大都是在“有”上下工夫,而中国传统的治疗技术既有“有”也有“无”。这里“有”的意思是指从一种具体的心境转到另一种,或者用一种克服另一种,例如从消极的转为积极的,用正性的克服负性的。而“无”的意思是指非负非正、非积极非消极的心境,也就是心理空境。
或许佛家禅宗六祖惠能的那首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以看作是对心理空境的最佳表述,将空无一物的心境表达得栩栩如生。而儒家王阳明四句教的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惠能的偈子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更简洁直白一些。道家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则对比了“有”和“无”两种心境的不同功用。可见佛道儒三家均认可和推崇“无”的心境。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的许多调适身心的方法和技巧,经常用到心理空境,甚至把它用作调适的终极手段与目标。[3]
用现代心理学的语言表达,心理空境是没有意识内容的意识存在,大体上相当于没有进入认知过程的意识存在,也就是意识停止工作的空白状态。[1]如果用英语表达,心理空境即是意识的being状态,而不是doing状态。
心理空境在西方心理学里少有提及,从根源上看,这与西方心理学对人格的认识有直接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对人格的认识包括生物、社会、宇宙三个层次,而西方心理学只有生物、社会两个层次,例如自我实现就是人格的生物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心理空境对应的是宇宙层次的人格存在,既然西方心理学对人格的认识缺少这一层次,对心理空境鲜有提及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心理治疗角度讨论心理空境,是因为这个心境对多种心身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上引导来访者到达心理空境,提供了一个可以疗愈各种心理障碍、放下各种心理问题的心理空间。那里是单纯的空净意识状态,可以看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地方。且那里不假外求,就在来访者自己的心境之中,所以是每位来访者自己都可以利用的无尽资源,故难能可贵。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来访者到达自己的心理空境解决问题,并不是启用了自己的防御机制,例如不是否认、压抑、投射、逃避、转移、替代或升华,其问题并没有被排斥或修饰,而是直接被接纳、包容、消化和吸收。心理空境是一个无限宽阔的心理空间,治疗师引导来访者到达这个没有问题的地方,并未直接处理问题,而是把问题放到了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让它自然消亡。就好像一勺盐放在一杯水里,水会很咸,而放在一缸水里大概就很淡了,如果放在一个湖泊里,根本就感觉不到咸味儿了。心理空境无限广阔,而且人人具备,理论上任何问题放入其中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这是一个非对抗性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最彻底的解决办法,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从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探讨心理空境的治疗意义,只谈理论不够有说服力,还应该检阅相关的疗效数据。以下简述二份关于移空技术的疗效研究报告。移空技术是一项以引导心理空境为目标的心身治疗技术。
2020年10月发表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杂志上的“简化移空技术参与新冠疫情心理援助的真实世界研究报告”收到案例127份。研究结果:除去影响度(指需要处理的靶症状对来访者的消极影响程度,下同)信息完全缺失者21人,影响度的移空咨询前测平均分为8.08,后测平均分为2.51,统计检验表明影响度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得分。127例中,临床痊愈20人,占15.7%,显效68人,占53.5%,有效15人,占11.8%,无效3人,占2.3%,信息缺失21人,占16.5%。[4]
从2020年9月到2021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急攻关项目《新冠疫情创伤疗愈本土化心身支持公益项目》(EOCX331008)的实施过程中,对178个应用移空技术进行创伤疗愈的案例,进行了影响度的移空咨询前测、即时后测和一周随访,并对数据做了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影响度前测:M=7.707,即时后测:M=2.175,一周随访:M=2.896。可以看出,就总体而言,移空技术疗效显著、能保持、略有衰减。在178例中比较丧亲组与非丧亲组移空咨询的疗效,除外是否丧亲不确定的22例,对丧亲组(27例)与非丧亲组(129例)的移空咨询结果:丧亲组咨询前的影响度(Mean=7.39)比咨询后(Mean=2.39)的和随访后(Mean=2.35)显著的高。但咨询后和随访的影响度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非丧亲组,咨询前的影响度(Mean=7.77)比咨询后(Mean=2.13)的和随访后(Mean=3.01)显著的高;咨询后的影响度比随访的影响度显著的低(t=-4.446)。可见移空技术咨询对丧亲的疗效更稳定。
这两份研究报告都是“移动技术疗效真实世界研究”总课题的一部分,目前该项研究数据库已收集千余份案例,并将持续收集和进行分析,故关于心理空境在心理治疗中疗效的科学评估,也会不断问世。
移空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10个步骤的结构性心理操作程序,可以有效地引导来访者达到心理空境。10个步骤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其要点是指导来访者进行深度想象,在心身放松的条件下,让来访者将需要处理的心身症状象征性物化,再将物化的象征物放入与其相匹配的承载物,而后在正前方的心理距离上来回移动它们,使它们渐行渐远,当它们消失在看不见的远方时,心理空境就出现了。[2]因此,移空技术的心理空境是通过心理距离的变化创造出来的。换言之,移空技术为心理空境的达成提供了切实、清晰和迅捷的可操作性,使传统文化中需要通过长期心身修炼才能达成的境界,得以用于现代心理治疗。
移空技术的10个操作步骤都比较简单,初学者通常经过两天工作坊的培训就可以上手。且由于移空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学习该技术并不需要掌握大量的西方心理学知识。这对于大部分现代心理学人而言,可以说起步的门槛较低。然而,要想在临床上纯熟地运用移空技术,则需要比较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思想,这对于现代的心理学人来说,似乎又并不容易。
此外,如同学习任何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一样,掌握理论知识,积累临床经验,提交临床案例,参加案例督导,遵守咨询伦理等也都在所必须。
应用心理空境来解决心理问题,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现在虽然已经进入了21世纪,继续发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宝藏和精华,仍然十分必要。中华传统文化许多深邃的心理学思想是现代心理学尚未触及的,许多西方心理学家也在不断的探索,我们心理学界当然应该更加努力,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落在后面。中华传统文化处理心身问题的方法很多,例如情志相克、移精变气、意守存想等,应用心理空境只是其中之一。向传统文化学习,发掘其中独到的、独具特色的处理心身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其实大有可为。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 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习近平主席的这段话适用于许多领域,包括我们心理学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亟待发扬光大,努力发掘其中心理学术的文化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提出体现中国智慧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我们心理学人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1] 刘天君.禅定中的思维操作——剖析佛家气功修炼的心理过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 刘天君.移空技术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3] 刘天君.当心理咨询遇见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9.
[4] 陈益,王欣,刘天君,等.简化移空技术参与新冠疫情心理援助的真实世界研究报告[J].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2020,2(10):66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