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案例一:在2018年1月3日,有一个叫Amy的14岁女孩自杀了。就是“网络暴力”把她逼上自杀之绝路的。
Amy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澳洲童星,六岁那年,Amy使用Dolly这个艺名,为著名澳洲帽子制造商Akubra代言。
年纪小小就成名了的Dolly,却背负着同龄人所没有的压力。
自从Dolly成名以后,她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网友的关注。甚至她随意放出一张自己的家庭照,都会有无数的网友点赞评论。评论中不仅有人称赞,同时也有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跟你自己小时候比,你现在太胖了;你没有小时候可爱了;只有你离开这个人世,那么所有人就开心了;我希望你去自杀,讲真的,还真的没人在意你是死还是活;你可以快点去死,割腕失血过多就可以死,这是你应该要做的事情。
What did I do wrong?Amy苦苦思索和哀求。
这场铺天盖地的咒骂,整整持续了八年之久。八年里点点滴滴的谩骂和指责,最终将Dolly逼上了绝路。14岁Amy的自杀事情备受社会关注,一个小童星的陨落让全世界人意识到网络“喷子”,“键盘侠”究竟有多可怕!其实隐形的、真正的凶手是网络暴力!
案例二:中国《搜索》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体检结果是癌症晚期。当时走出医院,她上了一辆改变她命运的公交车,因为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深受打击,赌气没有给一位老大爷让座,此情此景被一个在电视台实习的小记者偷拍了下来。在电视台的炒作和推动下,这件事变成了群情激愤的社会关注热点,引发了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和舆论压力。她原本可以在所爱之人的守护下走完最后的时光,却被莫名其妙的网络暴力刺痛了心,在承受了七天谩骂之后,她跳楼了,留给伤害她的那些人无尽的痛苦与悔恨。
案例三:日本《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电影
生产“白雪香皂”的化妆品公司的职员三木典子被人残杀于树林,身中数刀并惨遭焚尸。而随着电视台的介入调查与报道,案件的矛头全部指向了同公司不起眼的女同事美姬。
电视台合同工雄志怀着有朝一日能成为网红的私心,开始追查案件,采访了相关当事人,搜集了大量看法不一的证言,并在电视台制作了案件专题报道。与此同时,各路小道消息、猜测、谣言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迅速传播开来。
各种谩骂与人肉搜索信息铺天盖地向美姬袭来,宛如病毒般疯长,美姬深感绝望,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最后经过警察的排查,排除了美姬是杀人嫌疑,凶手竟然是最先提供信息转移媒体注意力的另外一位同事。
此时舆论哗然。有意思的是,言论就出现了“逆转”之势,真凶被抓,美姬被洗白,电视台道歉,网友为美姬申冤,大家各归各位。
这场荒诞的网络暴力终于结束了,令人痛弃的是,那个误报情报来源的电视台合同工又开始陷入了新一轮的网络围攻之中……
案例四:韩国电影《社交恐惧症》
一个女生因为在网络上发布了对一位军人的刻薄言论,引发了网民们的不满,一群活跃在网络上的年青人带着自己的“正义”人肉搜索了这个女生,并追到她的住处进行“现杀”,未曾想到,他们到达时女生在自己住处已经上吊自杀。
这群年青人里有两个警察志愿生,他们正在准备参加招聘警察的考试。他们竟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该女生的自杀,这样追寻她是一起谋杀事件,因此开始追查该女生。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不断拨开迷雾,又陷入新的谜团,也就是在他们追查该女生的过程中,自己也难以幸免,其中一人陷入了新的网络暴力中,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
我们经常说,江湖中充满了刀光剑影,但是网络上的暴力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它的“威力”一点都不次于真实的江湖,而且这种暴力更是杀人不见血。
去年传出明星自杀的事件,原因是他们不堪忍受网络暴力。韩国女星崔雪莉因为无法忍受网络语言暴力于2019年10月14日自杀身亡。
在42天后,她的好友具荷拉也在家自杀离世。这两件极端事件,促使人们反思这种追求点击率和无鉴别的攻击谩骂的网络暴力。[1]
以上种种悲剧都源于网络暴力的催生,因此笔者在下文中将详细分析案例中悲剧发生的根源——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即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通俗来讲就是网民通过激烈的、情绪化甚至更夸张的表达方式发表攻击性或者挑衅性的言论,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伤害。网络暴力不同于直接对于肉体上的伤害,它是对受害者精神上的折磨。
网络暴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1)混淆事实真假。
(2)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
(3)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
(4)往往伴随着侵权行为。
当前存在种种社会暴力在网络上延伸的现象,这些现象就是网民在网络上实行的暴力行为,即网络暴力。网络暴力的主要表现就是网民用暴力语言对当事人进行群体性围攻、对个人隐私恶意攻击与披露,以及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对当事人进行行动和言语侵扰的行为。具体表现有三种行为:一是网民对没有经过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带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严重受到损害;二是在网上疯狂地公开、扩散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三是对当事人及其亲朋好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导致其人身权利严重受损等。由此我们将在网络暴力中所传播的各类信息,称之为“网络暴力信息”。
国内学者李扬[3]认为网络欺凌的主要实现方式有:网络暴力(暴力网络交流与网络人身遭到攻击与威胁)、网络跟踪、人肉搜索、网络谣言、网络性骚扰、网络隐私侵犯与泄露。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9年1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其中农村网民数量增加了1291万,总规模已达2.2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从网民的受教育情况来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依然是网络空间的主力军,他们在网民总数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8.7%和24.5%,网络主体呈现出低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的趋势。从网民年龄分布来看,10至19岁、20至29岁的网民已经分别占网民总数的17.5%、26.87%,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存在较大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个性偏于冲动。此外,手机及平板等移动终端的产生,“流量资费下降、网速加速、取消漫游、携号转网”等政策的落地,使得入网门槛大幅降低,而相对应的治理措施和法理保障还未跟上。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常常发生网络暴力失范行为[2]。
网络暴力危害非常严重,主要有:第一,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的种种权益;第二,网络暴力对网民的道德价值观有严重影响;第三,网络暴力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严重阻碍。
其危害的具体表现详见“社交网站Ask.fm”案例。
Ask.fm是一个创办于2010年的拉脱维亚社交网站,提供网络问答服务。由于允许用户在青少年个人主页上发布含有性或攻击内容的匿名评论或问题,该网站一直受到“反网络暴力”人士的强烈谴责。该网站到目前为止已经引发至少3起青少年自杀事件。下面是调查、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危害性。
随着现在不文明行为的增加,毫无疑问美国青少年受到了网络虚拟生活的影响。无论是牺牲了大学的实习课程还是遭受来自同龄人的网络欺凌,很显然,社交媒体可以对数字通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ReportLinker最近开展了一项针对年龄介于13至24岁群体的调查,以更好地了解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隐藏在短信、快照、邮件或者推特背后通常很简单——但是它的长期影响能对青少年及其家庭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在一项由Vodafone于2015年公布的调查中显示,43%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暴力是比吸毒更严重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听到例如“羞辱致死”一类的词语时,这并不是一个玩笑。该调查显示:41%的青少年说网络欺凌让他们感到悲伤、无助和沮丧;26%的青少年感到完全孤独;18%的青少年有过自杀的念头;21%的青少年因为被欺凌而待在家里;38%的青少年不告诉父母他们在网上被骚扰。不告诉他们的父母或成年人是一个长期以来为专家和律师关注的问题。孩子们不告诉他们的原因可能包括害怕互联网在他的生活中被移除,到害怕在网上被欺负者报复(被朋友们称为“告密者”)。这就是为什么线下的父母教育对(青少年的)网络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建立信任的纽带,从而让你的孩子知道无论他们在网络上面对什么,都可以来向你寻求帮助。
研究表明,朋友之间的支持是预防和解决网络欺凌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受害者感觉到自己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人在面对网络欺凌。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事情之一就是:他们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今天,线上和线下都有很广泛的资源来帮助那些正在受到伤害的人。谁能帮助遏制网络仇恨呢?在ReportLinker的调查报告中,当年轻人被问及他们认为谁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欺凌和威胁时,大多数人认为社交媒体平台(33%)和网站的用户(35%)至关重要。现在是时候让我们开始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责任了。从被提起刑事诉讼的米歇尔·卡特鼓励她的朋友通过短信自杀的极端例子,到10个哈佛学生因为Facebook小组中发布消息而实习机会被取消,再到一个12岁孩子在Snapchat中因欺凌致死。是时候来考虑他们的社交责任了,而不要再说他们仅仅是孩子。如果他们已经大到能够拥有键盘——他们最好能足够承担责任地去使用它。同理心是对抗网上仇恨的一种方式。对他人更有同情心,就不可能留下残酷的评论[4]。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说过:“人参加到集体生活中会降低个体的意义,并将自己的心理过程同化到团体之中。然而,人又只能参加到集体的生活之中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并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可见,从众对于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从众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实现个体社会化,另一方面从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个性、抑制创新。
网络暴力从众心理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部分的网络用户不冷静、头脑发热、素质低下而做出的过度指责他人,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的行为,然而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还有待我们去探究。
网络暴力的成因有许多,常见的有:网络环境,刻板印象与偏见;价值观;从众;去个性化;侵犯行为;网络媒体对利益的过度追求等。
网络的匿名性应该是网络暴力最主要的外部原因之一,网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虚拟的环境,在网络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匿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匿名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不受社会监督(确实也暂时没有办法监督),因此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限制,这样一来,一方面出现网民本身对自我的约束降低了,另一方面网民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的安全感增强了。很多在现实中不敢说的、不能说的话语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特别是把在现实生活中的所遭遇的不满借此在网络中发泄,网络成了网民的泄压阀[5]。因为以上的情境,网络的匿名性确实增加青少年使用网络暴力的几率。
由于报复、无聊、嫉妒、尝试新人格、转移情绪、从众等是青少年的网络暴力主要内部动机。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青少年网络暴力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这种“随大流”现象就是错了,个体不会因为错了而承担责任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进行的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结果表明: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实验结果证明,从众性强的人确实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服从多数,一般是会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是不应该的,就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总之,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现象”[6]。
网民理性严重缺失也是从众心理原因之一。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态度的变化[7]。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很多网民就是在这种群体压力的支配下表现为对凡事“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以寻求一种集体认同的心理安全感。网络暴力事件的导火索一般来自对某一“事实”的披露。由于互联网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其消息来源和真实性往往很难得到验证,甚至是虚构事实也没有监管。 BBS 或博客是许多事件的传播源头,因此对其内容的审查更难以进行。可是广大网民在看到这些“爆炸性”的信息时,常常不加思索就直接展开讨论,并在部分网民的号召下采取“道德审判”“惩罚”等行动,他们既不去调查、怀疑消息来源真实性与可靠性,也不考虑审判与惩罚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表现出了网民盲目和从众的心理。
总之,从众心理是指由于真实的或是想象的群体或环境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从众”深受社会文化转型的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8]
当然青少年的从众心理又有其特殊性。青少年特殊的主客观条件导致其从众心理倾向比较强,同伴们的一句话胜过老师的“苦口婆心”的一百句话,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其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年龄阶段也决定了他们网络暴力的从众行为:他们是没有辨别力,而且特别容易接受暗示信息,从而产生以下无意识的行为与现象:(1)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就会明显下降;(2)群体规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随着群体规模增大从众性也增大了;(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那么个体对群体的依附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如果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具有权威性,也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压力。这是典型的责任扩散心理,目的就是想偏离恐惧。古训“枪打出头鸟”暗喻如果偏离群体,会受到特别打击。[9]
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在微媒体环境下愈演愈烈,不仅给事件当事人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也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和现实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的重视,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减少青年网络暴力现象,促进青少年群体通过文明用网实现自身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网络与现实环境。
健全青少年社会心理机制,提升青少年网民自身素质。青少年应塑造和完善自身社会心理机制,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
(1)青少年必须随时提醒自己正确对待好奇心和自我意识,避免在强烈好奇心和高涨自我意识的驱使下丧失理智,拒绝受到网络上偏激、极端等非理性言论的煽动和诱导,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避免成为网络舆论的传播工具。
(2)青少年要正确应对从众心理,避免盲目跟风,不做情绪的奴隶,面对网络上针对某一社会事件的议论和评判,要拥有自身主见和判断,不被网络舆论所左右,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防止人云亦云现象的发生,要有一颗敏锐、辨别能力的心。
(3)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减少空虚浮躁等消极情绪,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在网络上发泄,以达到泄愤的目的。培养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脚踏实地、积极进取,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4)青少年要掌握排解和疏导压力的正确方法,理性面对工作、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和挑战,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更加乐观正向的态度迎接新的生活。
(5)青少年应重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严格用道德与法律来规范自身言行,学会文明理性用网,不因一己私利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崇尚宽容与“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施害者与受害者。
加强社会心理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对青少年社会成员的心理教育,是改变当代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的教育和引导下,青少年群体应该能够减少网络暴力现象,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劝说教育。教育者可以借助大众宣传媒介将教育内容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通过适当的解说与劝导促使青少年发觉自身在网络中言行的不当,进而主动改变错误的态度与行为,并学会运用科学合理的心理与行为方式正确应对网络暴力现象。
(2)引导暗示。教育者要通过引导和暗示间接指导青少年社会成员正确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在引导和暗示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种心理暗示的技巧,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为青年群体树立行为的榜样,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导青少年群体杜绝网络暴力行为,学会文明理性用网。
(3)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设置并定期开展有关网络文明的德育和礼仪课程,引导和监督青年学生拒绝网络暴力。要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为青年获得成功提供机会与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消除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公平感,最大限度的满足其成就动机,减少其挫折感,进而避免青少年在不良情绪引导下实施网络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还能减轻青年群体工作与生活压力,防止其因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选择通过网络暴力宣泄不良情绪,从而帮助青少年群体在客观、公正的社会环境中以冷静、理性的方式面对自身的压力与挑战,有效减少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暴力现象。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防御机制要切实加强措施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情绪管理能力,帮助青少年学生掌握避免网络暴力行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首先,各级学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针对在校学生,加强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增加有趣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课程,劳逸结合,校方应更加重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怀和交流,对于小问题要及时沟通解决,对于正在心理成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这个时期的心理疏导和正确指引是非常重要的。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挫折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危机防御与预警工作。
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健全完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与心理疏导,强化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力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定期与心理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特别是在容易引发网络暴力的社会热点事件爆发期间,应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调整不良情绪,引导青少年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再次,注重网络舆论分析,利用多种途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心理危机防御机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特别是移动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国际时事、交流思想乃至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而网络信息传递的片面性、夸大性也刚好与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理相契合。
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青少年学生积极的危机应对能力。一方面,强化与青少年学生的引导沟通,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网络暴力事件的过程中能够从群体里感染偏激行为,主要是由于从众心理导致的心理暗示与模仿作用,其他成员的思想和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已经介入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从而导致了青少年学生暴力行为的发生。因此,要抵制群体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必须增强信息透明度,强化信息的交流互通,预防与抵制青少年学生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跟风模仿,从而克服群体消极思想和心理效应在事件过程中对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区别性对待80后、90后、00后的生长环境,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信息和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能力,并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多种渠道认识和掌握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提早发现新问题、新征兆及时预防和控制各种网络暴力事件,避免网络暴力影响的扩大与蔓延。[10]
[1] 侯学宾.网络暴力的法律难题[EB/OL].(2019-12-04).http://newspaper.jcrb.com/2019/20191204/20191204_007/20191204_007_5.htm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3] 李扬.网络欺凌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D].山东师范大学,2016.
[4] Sue Scheff.The Impact of Online Shaming on Young Lives[EB/OL].(2017-09-24).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hame-nation/201709/the-impact-online-shaming-young-lives
[5] 赵国宁.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暴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5(13):41-42.
[6] 肖旭.社会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 邢友静.网民在“网络暴力”中的从众心理[EB/OL].(2008-11-03).http://www.xlzx.cn/html/news/healthnews/2008/1104/11484.html.
[8] Nicoletta Cavazza,Angelica Mucchi-Faina.Me,Us,or Them:Who Is More Conformist? Perception of Conformity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J].Heldref,2008,148(3).
[9] 李颖.青少年从众心理的杜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4(1):29-32.
[10] 潘云,卜建华,张宗伟.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6):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