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298463
Current Downloads: 1383104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心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心理教师行业为例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Applied Psychology Facing Industry Demand —Taking the Psychology Teaching Profession as an Example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4,6(8): 1462-1468 / 2024-08-29 look210 look218
  • Authors: 王挺¹ 张晓航¹ 房丽思¹ 肖三蓉²
  • Information:
    1.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南昌;
    2.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南昌
  • Keywords:
    Psychological teacher; Training mod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心理教师; 培养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
  •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society, th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applied psychology facing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China’s psychological teacher training mode exist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set unreasonable, training function positioning is not clear, the training process lacks professional guidance, training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blem,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clear function positioning, provide professional guidance, provide multi-directional support and other recommendations, hope to be able to for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existing teaching resources, innovative training methods, promote psychological teacher,It is hoped that these suggestions will be of some significance to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existing teaching resources, innovate training methods,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skills of psychological teachers, and enable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新社会背景下,面向行业需要的应用心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我国心理教师培养模式存在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培养职能定位不明确,培养过程缺乏专业指导,培养条件资源有限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据此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明确职能定位,提供专业指导,提供多方位支持等建议,希望能对于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创新培养方式,促进心理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产生一定意义。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608163
  • Cite: 王挺,张晓航,房丽思,等.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心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心理教师行业为例[J].中国心理学前沿,2024,6(8):1462-1468.


1 引言

随着现在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才竞争压力的加大,学业压力等的影响,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备受影响,青少年抑郁、焦虑、自伤行为等心理问题频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极大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国家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虽然,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课程实施方面已获得较大发展。然而,由于地区发展、政策实施、人才培养等许多问题尚未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面临专业化程度偏低、工作形式化、角色定位模糊、边缘化对待等困境[2],心理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招聘体系,发展路径方面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机制。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培育的主要途径,有必要对心理教师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如何让心理学专业人才将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发挥实践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找到能切实整合“理论和实践”的道路非常重要。

2 我国心理教师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急速加剧,国民心理压力大大增加,群众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其中,作为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客观存在,呼唤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及治疗活动。党和国家为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明确的指导规划[3]。作为处理中小学生问题的重点对象之一,中小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必须予以充分关注,同时,心理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加强对心理教师的培养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应用型心理教师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平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心理学专职人员指导学校工作[4]。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为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5]。虽然我国各个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方面投入比例逐年增加,但是心理教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依旧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如何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实际需求,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专业的心理教学人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消除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治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当前心理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3.1 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理论学习的内容占据主导地位,相较于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所占比重比较低,实践学习环节严重被压缩[6]。实践学习环节与理论学习环节割裂的导致其在理论学习后难以及时将理论知识整合运用在实践中,出现“学而无用,学而不专”等问题。有非常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生毕业后做心理教师存在心理学知识丰富,但实践教学经验欠缺,难以将所学知识和教学实践充分结合发挥有效作用。绝大部分培养模式都认为,对于心理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其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以至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开设课程时将较大比例的课时给予了基础学科课程,实践学科的课时被严重压缩,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此外现有培养模式中课程内容太过于理论化,概念化,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存在显著欠缺。而具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育过程的应用性技巧性要求又非常高,培养时形成的重基础理论知识而轻实际辅导能力和技术的培训模式造成了教育理论和实际操作严重脱节的问题。且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实践环节又往往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实践和理论巧妙结合。

3.2 培养职能定位不明确

社会对于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这些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56年就提出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具有教学资格或作为教师的其他职业资格并至少有五年教学经历,且具有大学水平的心理学专业资格。而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两种典型模式培养出的教师的知识体系由于其本身的学习经历而存在片面性: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毕业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但缺乏与青少年学生广泛接触的实践经验;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7]。现实的需要要求专业应用心理人才培养更看重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但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在设置上职业导向不充分,对于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教师重点把握不清晰[8]。虽然说对于学校心理教师已经有明确定义,但目前为止,我国心理教师应该承担的核心职能还是没能形成统一的定论,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师工作中的核心职能主要是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两个方面,而国外很多学校心理教师的职业要求对他们的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还要求面向教师、家长,以及整个教育系统。显然目前我们所培养的心理教师职能定位还未涉及教师和家长等方面。我们应该意识到,无论是参考国外的经验得到的启发,还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问题需要,心理教师都不应该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者,更是应该面向全体教师、家长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全方位心理服务提供者,所以培养全方位面向多群体的心理教师应该成为我们培养的总体方向。

3.3 培养过程缺乏专业指导

由于心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并且在安排实践培养过程中,往往学校和组织安排的实践是靠学生自己的, 所以当心理老师处于新手阶段时,教师难以通过自我实践去学会如何分析现实存在问题,并准确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个阶段的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难以将理论化的知识和现实的问题结合去思考的,因为经验不足,解决方式非常有限;这个时候,一个专业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关键时刻和困惑之时,能有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资深指导指明方向,对于错误给予矫正,对其成长带来的帮助是极其显著的。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依靠积累的经验区分出重要和不重要,能够认识到某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能把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而不是简单安排实践,放手不管让其自己去摸索,在给予其成长空间的同时,适时恰当的专业指导,会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

3.4 培养条件资源有限

从事心理学工作必须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又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适应能力,因此,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开设了较大比例的基础学科,而压缩学科的课时;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教师由于其学习的限制,只能学习一些应用学科的知识。另外,现有的培训模式对教学内容的学科化、概念化程度较高,而其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显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应用需要较高的技能,但各学校的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有 “赶场子 ”的感觉,而一系列相关的配套设施却跟不上。[9]。首先,应用心理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学科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跨学科交流欠缺问题,缺乏跨学科指导,多学科资源相对有限;其次,校企、校校合作不够深入[10]。在培养应用型心理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紧密追随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需要充沛的资源来助力个体提升实践方面的技能,促进实践技能的培养,确保心理人才能够真正满足行业的需求,并持续推动行业的创新与进步。越来越多的评价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也开始注重心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评价,但目前的心理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培训资源欠缺,支持保障不足、实践条件有限等问题。在校企方面,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衔接机制尚显薄弱,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尽管双方各自拥有独特的行业优势,但由于合作空间的局限性,难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进一步地,人才实践实习环节在现实中往往呈现出形式化的倾向,未能真正有效地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在学校和政府方面,其对心理教师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引导、激励等重视不够。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培养资源的支持不足,比如支持经费有限,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不高,类型单一。

4 我国心理教师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4.1 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材课程体系

针对教材,首先要找准教材改革突破点。高校心理学教材的改革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准突破口。一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在教材内容的构建上,我们亟需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及知识本位的桎梏,进一步强化与实际生活、生产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11]。二是要更新完善现有纸质教材,开发配套数字化资源,针对课程,要优化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比重,既要重视心理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训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与基础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交叉整合课程模式,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和实践理论课程以及跨学科知识整合学习,扩充知识面,更具包容性和整合性。在实践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和观摩学习加以锻炼学习,在整体流程的基础上,展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过程等。基础专业课程学习完毕后可以安排观摩学习,观摩学习对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效的见习方式,在观摩过程中可以学习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机制,了解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学习到不同情境的有效处理方法。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与实践实习,能够让理论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相互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注重打造“双师”培养队伍

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要以整体观来构建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一体与多元、结构与功能、分工与合作、贯通与渐进的关系,推进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12]。
“谁来教”是育人的核心问题之一,心理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科理论基础,即扎实的心理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累积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经验,心理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本专业专家教授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给予教学,去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为了推动学员的专业成长,还需要对学员在个案辅导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进行全面的诊断和评估;还需要实践教师对学员实践过程的困难情况予以及时指导并全程关注[13]。专业教师和实践教师,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站好培养路径的每一班岗,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安排实践后单纯由学员自己去探索发现。专业教师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加强与实践教师的沟通学习,将实际岗位心理知识和技能需求转化成教学资源融入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师也需要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系,主动向他们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到实践单位进行调研、实践,或者与实践单位人员一起进行横向课题研究,为学校提供心理学相关服务的同时,掌握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实际需求。切实提升高校心理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4.3 合理采用信息化培养

目前,国内培养心理教师主要有两种途径:学校培养和社会培养。大部分是由普通高校培养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还存在一部分通过自主学习或参与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进而获得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但不论是哪种培养途径,大多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但信息化时代,丰富多样的立体化学习资源、新颖多变的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心理教师培养也可以大胆尝试,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逐步提升自己教学的能力,提升心理课堂教学的魅力。学术各界,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论坛,鼓励心理教育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习新的咨询技能,围绕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经验交流,为全面提升心理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全方位保障支持。

4.4 “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目前,由于心理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培训资源欠缺,支持保障不足、实践条件有限等问题。在校企方面,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应该加强合作衔接,在双方的合作进程中充分利用各自独特的行业优势,开展基于互补性的互助合作,旨在实现共赢的局面,相互取长补短,综合助力实践环节;在学校和政府方面,加强对心理教师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引导、激励等;加强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培养资源的支持力度。采取奖惩机制,激励兼职专职心理教师积极参加通过进修学习、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攻读心理学、教育学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心理学专业水平,采用校企,校校双向交流的共赢方式能够更好地保障见习实习工作长期稳定地开展[14]。落实相关教育培训保障政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研修基地,组织各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增强心理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快速了解到当前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及时掌握新的人类心理变化特征,提升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丰富的培训考试途径,提升心理教师咨询技能,充分发挥如中科院、上海心理卫生协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

5 结语

对于面对行业需求的应用心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我国还需要继续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需要各方面共同支持。学校心理健康反映应用型心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工作,从培养课程设置,培养职能定位到培养实践体系全方位整合理论与实践,形成一套集培养到教育实践于一身的心理教师培养模式刻不容缓。目前我国的心理教师距离职业化,专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要完善模式建设和制度保障,而且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特点的心理教师的培养模式,通过学习国内外优秀心理教师培养中积累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践检验,不断完善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特点的、适合我国学校心理教师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现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断创新实践一定能够培养出大量具备高水准的优秀心理教师。

参考文献

[1] 邓林园,熊玥悦,张玉,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制约因素及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2):35-43.

[2] 张仁芳,尹丽娜 ,杨晓霞.长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68-71.

[3] 本刊讯.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青海教育,2021(11):15-16,18.

[4] 严海辉.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及其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77-80.

[5] 王可,孙舒平,刘春荣.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1+3+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J].教学研究,2022(1):55-64.

[6] 王荣山,魏雪.基于OBE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5): 8-13.

[7] 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97-99.

[8] 洪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6):111-113.

[9] 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97-99.

[10] 潘发达.地方院校心理学科的创新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99-102.

[11] 王爱菊,徐文彬.如何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我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2(4):29-35.

[12] 胡夏,师保国,杨兴文.卓越心理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91-93.

[13] 武迪.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华东科技,2022(4):137-139.

[14] 龚芸.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8-101.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