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焦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校学生心理身心健康水平拥有重要作用,因此,能否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方面取得实效,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根据2021年2月国新办的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情况最新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末,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43.6万名,据2022年中国留守儿童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在我国农村中,不足16岁的留守儿童大概有902万个。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向城市聚集着大批农村范围内的劳动力。作为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产生的“留守儿童”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仍旧很多。该部分学生(本项目统称“留守一代”)进入大学后,心理健康依然受到早期留守经历的持续负面影响,学生意外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留守一代”原本应有的爱的生态链断裂,家庭力量支持不足,亲情缺失。留守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的角色认同不足、自我概念模糊、能力发展受限、支持系统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留守一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关注、研究、解决。
深入挖掘“留守一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剖析该类型群体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教育举措,同时针对此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本研究的逻辑和方向。
为此,本研究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调研了“留守一代”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留守一代”大学生的恢复路径研究,以期为学校、家庭、社会等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理论参考和行动方案,增强“留守一代”心理修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留守儿童”这一术语在1994年首次出现在《瞭望》杂志上一篇题为《留守儿童》的文章中。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关系到教育、社会等多个层面,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以及遭遇各种各样的负性生活事件,给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冲击,心理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甚至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非留守儿童要差。这些有过留守经历的儿童,在上了大学之后就成为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概念在2006年首次被张莉华教授提出,此后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留守一代”大学生的发展不仅关乎现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践路径的成败,而且还关乎留守儿童国家政策的走向。
目前社会及专家学者大多关注大学前“留守一代”的心理问题研究,对已经历大学生活或正在经历大学生活的“80后”“90后”“00后”和“留守一代”心理问题关注、研究不够,对策措施缺乏。研究资料发现,留守经历对“留守一代”的性格特征存在显著影响,他们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较高,在童年时期遭受过的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等方面的伤害要比在正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留守一代”自我评价低,容易自卑敏感,个性内向冷淡,孤独,情绪易波动,在人际交往中被动退缩,心理韧性差,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一般大学生,且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而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强迫因子、师生关系四个变量是“留守一代”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要素,其中人际关系的影响最为突出。据刘海霞等老师的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存在某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恶劣心境障碍、社交障碍、并且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4.1%,远高于普通大学生。同时,不同的留守年龄、与父母联系频率等因素造就了“留守一代”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始留守的年龄越小、与家长接触的频率越低、留守持续的时间越长,在成年之后抑郁、焦虑的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低,人际困扰越多,更容易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挫折,自杀的风险也更高。
本研究以河南省某高校31,2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作答共计30,420人,有效率为97.29%。其中男生19,489名,占64.06%,女生10,931名,占比35.94%;本科生27,182名,占比89.36%,研究生3238名,占比10.64%;有留守经历的学生7650名,没有留守经历的学生22,770名,如表1所示。
表 1 学生基本信息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 
				 学院  | 
			
				 性别  | 
			
				 生源地  | 
			
				 是否留守  | 
			
				 合计  | 
		||||
| 
				 男  | 
			
				 女  | 
			
				 城市  | 
			
				 城镇  | 
			
				 农村  | 
			
				 是  | 
			
				 否  | 
		||
| 
				 本科生  | 
			
				 17,474  | 
			
				 9708  | 
			
				 4236  | 
			
				 3916  | 
			
				 19,030  | 
			
				 7028  | 
			
				 20,154  | 
			
				 27,182  | 
		
| 
				 研究生  | 
			
				 2015  | 
			
				 1223  | 
			
				 538  | 
			
				 479  | 
			
				 2221  | 
			
				 622  | 
			
				 2616  | 
			
				 3238  | 
		
| 
				 合计  | 
			
				 19,489  | 
			
				 10,931  | 
			
				 4774  | 
			
				 4395  | 
			
				 21,251  | 
			
				 7650  | 
			
				 22,770  | 
			
				 30,420  | 
		
采用SCL-90自评量表。该量表是由Derogatis编制,容量大、适用面广且反映症状丰富,评定十分有效。
由图1分析得出,学校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24,772人没有心理困扰,占81.43%;5648人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和中重度心理危机,占参与测评新生的18.57%。其中,1279人有中重度症状,占4.20%。
	
图 1 高年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等级分布
Figure 1 Grade distribution of seni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assessment
由表2和表3分析得知,高年级男女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上差异显著。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相对女生更容易产生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性格特点有关,一般而言,在情感和心理活动上,女生较丰富,情绪外露较多,较男生相比易倾诉,负面情绪不容易积压。
表 2 不同性别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eni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 
				 阳性症状  | 
			
				 中重度症状  | 
		|||
| 
				 人数(N)  | 
			
				 百分比  | 
			
				 人数(N)  | 
			
				 百分比  | 
		|
| 
				 人数  | 
			
				 5647  | 
			
				 18.56%  | 
			
				 1279  | 
			
				 4.21%  | 
		
| 
				 男  | 
			
				 3416  | 
			
				 11.23%  | 
			
				 817  | 
			
				 2.69%  | 
		
| 
				 女  | 
			
				 2231  | 
			
				 7.33%  | 
			
				 462  | 
			
				 1.52%  | 
		
表 3 不同性别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factor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eni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 
				 因子  | 
			
				 男(M±SD)  | 
			
				 女(M±SD)  | 
			
				 t  | 
		
| 
				 躯体化  | 
			
				 1.15±0.34  | 
			
				 1.18±0.33  | 
			
				 -7.06***  | 
		
| 
				 强迫症状  | 
			
				 1.42±0.57  | 
			
				 1.52±0.57  | 
			
				 -14.71***  | 
		
| 
				 人际关系敏感  | 
			
				 1.29±0.49  | 
			
				 1.33±0.48  | 
			
				 -6.84***  | 
		
| 
				 抑郁  | 
			
				 1.27±0.47  | 
			
				 1.34±0.50  | 
			
				 -13.13***  | 
		
| 
				 焦虑  | 
			
				 1.21±0.41  | 
			
				 1.26±0.41  | 
			
				 -9.07***  | 
		
| 
				 敌对  | 
			
				 1.20±0.40  | 
			
				 1.23±0.38  | 
			
				 -5.59***  | 
		
| 
				 恐怖  | 
			
				 1.16±0.36  | 
			
				 1.22±0.39  | 
			
				 -14.00***  | 
		
| 
				 偏执  | 
			
				 1.19±0.40  | 
			
				 1.20±0.37  | 
			
				 -1.78  | 
		
| 
				 精神病性  | 
			
				 1.19±0.39  | 
			
				 1.20±0.36  | 
			
				 -2.46**  | 
		
| 
				 其他  | 
			
				 1.25±0.44  | 
			
				 1.27±0.42  | 
			
				 -4.26***  | 
		
| 
				 总分  | 
			
				 111.35±35.23  | 
			
				 115.39±34.15  | 
			
				 -9.71***  | 
		
| 
				 总均分  | 
			
				 1.24±0.39  | 
			
				 1.28±0.38  | 
			
				 -9.71***  | 
		
由表4分析得知,高年级学生中有无留守经历在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上差异显著。无留守经历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优于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各因子分上均有显著差异。无留守经历的学生阳性症状占比为16.75%,有留守经历的学生阳性症状占比为23.95%。
表 4 是否有留守经历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enior student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 
				 阳性症状  | 
			
				 中重度症状  | 
			
				 人数  | 
		|||
| 
				 人数(N)  | 
			
				 百分比  | 
			
				 人数(N)  | 
			
				 百分比  | 
		||
| 
				 留守经历  | 
			
				 1832  | 
			
				 23.95%  | 
			
				 421  | 
			
				 5.50%  | 
			
				 7650  | 
		
| 
				 非留守经历  | 
			
				 3815  | 
			
				 16.75%  | 
			
				 858  | 
			
				 3.77%  | 
			
				 22,770  | 
		
| 
				 总人数  | 
			
				 5647  | 
			
				 18.56%  | 
			
				 1279  | 
			
				 4.20%  | 
			
				 30,420  | 
		
由表5分析得知,两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会显示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同时表现出抑郁、焦虑、敌对、强迫症状、偏执、恐怖、精神病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究其原因,该部分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因经济、生活等原因导致亲子关系缺失、父母缺位,再加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个人心理调适能力差、个人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周边成长环境差等原因,导致该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该部分学生的教育引导,持续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表 5 有无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比较
Table 5 Comparison of factor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tudents with or without left-behind experience
| 
				 有留守经历  | 
			
				 无留守经历  | 
			
				 F  | 
			
				 p  | 
		|
| 
				 躯体化  | 
			
				 1.20  | 
			
				 1.15  | 
			
				 147.934  | 
			
				 0***  | 
		
| 
				 强迫症状  | 
			
				 1.55  | 
			
				 1.43  | 
			
				 156.250  | 
			
				 0***  | 
		
| 
				 人际关系敏感  | 
			
				 1.39  | 
			
				 1.28  | 
			
				 266.012  | 
			
				 0***  | 
		
| 
				 抑郁  | 
			
				 1.36  | 
			
				 1.27  | 
			
				 196.031  | 
			
				 0***  | 
		
| 
				 焦虑  | 
			
				 1.28  | 
			
				 1.21  | 
			
				 201.714  | 
			
				 0***  | 
		
| 
				 敌对  | 
			
				 1.26  | 
			
				 1.19  | 
			
				 148.793  | 
			
				 0***  | 
		
| 
				 恐怖  | 
			
				 1.22  | 
			
				 1.16  | 
			
				 244.891  | 
			
				 0***  | 
		
| 
				 偏执  | 
			
				 1.24  | 
			
				 1.18  | 
			
				 243.258  | 
			
				 0***  | 
		
| 
				 精神病性  | 
			
				 1.25  | 
			
				 1.18  | 
			
				 272.611  | 
			
				 0***  | 
		
| 
				 其他  | 
			
				 1.31  | 
			
				 1.24  | 
			
				 172.934  | 
			
				 0***  | 
		
| 
				 总分  | 
			
				 118.07  | 
			
				 111.03  | 
			
				 201.603  | 
			
				 0***  | 
		
| 
				 总均分  | 
			
				 1.31  | 
			
				 1.23  | 
			
				 200.507  | 
			
				 0***  | 
		
| 
				 阳性项目数  | 
			
				 18.71  | 
			
				 14.28  | 
			
				 221.283  | 
			
				 0***  | 
		
解决“留守一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单一个体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借用“生态恢复”理论,着力从个体心理修复、人际环境修复层面解决“留守一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方面同向发力,制定举措。
加强心理自助意识,确立自主自强意识人生态度。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已然无法选择,但是有“留守经历”的学生群体可以选择怎样生活,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从自身出发,一方面要有自我觉察,了解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查漏补缺,加强心理自助求助意识,遇到成长性心理问题时及时向学校专业部门求助。另一方面要将为自己的未来制定出计划,提升个人幸福感,激发个人潜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1)修复家庭关系,建立强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统
“留守一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问题的根源在于原生家庭,幼时的亲密关系亲子依恋是重要原因,所以从家庭入手,强化此方面的干预很重要,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要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发展机制。将新媒体作为载体,构建心理老师、辅导员、学生、家长联动育人的合作模式,引导家庭加入与到教育过程中。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学校应多与家庭建立联系,呼吁家庭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多地给予有留守经历学生关注、肯定,注重物质帮助同时关注精神及心理健康。
(2)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凝聚力量帮助“留守一代”大学生解决难题
高校要积极关注“留守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据每年心理普测结果,对此类学生加强跟踪干预,倾斜心理辅导力量。四级工作网络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督促和落实该留守群体危机的排查、预防和干预服务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针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辅导员老师应督促并引导该类型同学做好职业计划,让留守经历同学全方位了解个人性格,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及家乡特色环境调整清晰生涯规划。提升“曾留守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技能,提高此类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学校应给予更多实践锻炼机会,积极构建“扶贫+扶志+扶智”为一体的辅助体系,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创建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转换理念,努力营造“他助”到“自助”。从社会层面来看,应当广泛号召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来,通过积极引导、弘扬正能量等方式,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防止因家庭教育的失位而导致孩子们误入歧途。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让一部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了被关注的群体。当前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关注,更需要的是各方面齐抓共管采取实际的行动,让这一群体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将学生个体心理和生活系统从受损状态修复过来,使学生实现优雅生存状态,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要紧扣“留守一代”心理突出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修复,提高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 段成荣,赖妙华,秦敏.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6):52-60.
[2] 范兴华,余思,彭佳,等.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与孤独感、幸福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7,40(2):388-394.
[3] 韩黎,王洲林,张继华,等.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4):326-332.
[4] 范兴华,方晓义,黄月胜,等.父母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18,50(9):1029-1040.
[5] 贾勇宏.观察:留守一代进入大学后[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9(9):23-25.
[6] 孙莉玲.以“育志、育智”为目标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19(12):7-11.
[7] 卢欣怡,黄泽娟,陈玉兰.大学生留守经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109-113.
[8] 金童林,乌云特娜,雷泽宇.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的追踪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23(4):347-351,357.
[9] 孙睿,李英华,田知旗,等.留守与非留守农村户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性创伤、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9):1326-1331.
[10] 张亚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6):4-9.
[11] 邰仁飞.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内部子系统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8):67-69.
[13] Cheng J,Sun Y H.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J].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2015,41(4):515-523.
[14]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cognitive styles and alienation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among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poor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2,1(306):215-222.
[15] Left-Behind Children’s Subtypes of Antisocial Behavior:A Qualitative Study in China[J].Behavioral Sciences,2022,10(12):349.
[16] Research progress on psychosocial competence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J].Applied &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