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
		
	
就业一直是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据教育部统计结果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毕业生人数同比增长82万,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但在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同时,市场需求却没有同步上升,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同时雇主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由于雇主在选择员工时,不再像过去一样只关注专业技能,更注重其通用能力;不仅考察职业初期的就业能力,也会评估其未来发展的潜力。这正是就业力的内涵所在。
就业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最开始是由贝弗里奇(Beveridge)在1909年提出[1],加拿大学者哈维(Harvey)从雇佣者的角度对就业力的概念进行了具体化,认为就业力是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认为被雇用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其他突出技能的总和[2]。罗斯韦尔(Rothwell)认为对于本科生来说,就业力是“获得与个人资格水平相适应的可持续就业的感知能力”。他还通过文献分析构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该模型包含四个维度:所在学校、专业领域、外部劳动力市场和自我信念[3]。郑晓明是我国最早研究就业力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4]。彭树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能够显著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5]。在就业力的提升策略研究上,张勇(2013)指出高校应该结合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6]。李光红(2016)提出政府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联合高校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升高校学生就业力[7]。
就业力水平是决定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地区普通高校本科生或毕业生就业力的模型研究、提升策略上,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的相关研究较少。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和科教文卫等事业的重任。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教育研究增添一个新的角度,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模式,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拟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西南地区民族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力,使民族高校掌握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为全面培养和有效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借鉴。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在西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共发放367份问卷,有效问卷340份,有效率为92.6%。其中男生113人(33.2%),女生227人(66.8%);汉族142人(41.8%),少数民族198人(58.2%)。
由罗斯韦尔(Rothwell,2008)编制,涂颖琴等人(2012)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验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并对信度进行了检验[3,8](α=0.84),该量表包含四个维度:所在学校、专业领域、外部劳动力市场和自我信念。该量表共16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本研究中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5。
由秦攀博(2009)编制,该问卷包括适切性、认知性、行为性、情感性四个维度,共有23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问卷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同程度越高[9]。本研究中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由萧费利等人(Schaufeli et al.,2002)编制,李西营等人(2010)修订的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该量表共17个题目,包括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三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学习投入水平越高[10-12]。本研究中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民族、专业、年级、生源地等。
使用SPSS 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输入与统计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检验方法和海耶斯(Hayes)提出的Bootstrap方法及SPSS宏程序Process在控制相关人口学变量后构建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就业力的中介模型,探究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如何影响就业力。
由于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数据,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效应[13]。因此在数据收集完成后,进一步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未旋转情况下共有11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32.59%,小于40%的临界标准,这表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明显。
为了解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就业力三个变量的总体状况及人口学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民族”及“年级”等变量不同维度上的差异。
就性别而言,男生的就业力(3.27±0.50)显著高于女生(3.12±0.53),在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上没有显著差异。少数民族的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就业力都显著低于汉族。艺体类大学生的专业认同(3.77±0.53)显著高于理工类(3.41±0.57)和文史类(3.36±0.62)。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学习投入(4.54±0.83)显著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4.33±0.84)的大学生。不同年级、生源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就业力三个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1 民族院校大学生各变量描述统计差异分析
Table 1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variable descri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nationalities
| 
					 人口学变量  | 
				
					 n  | 
				
					 专业认同  | 
				
					 学习投入  | 
				
					 就业力  | 
			
| 
					 性别  | 
				
					 男(n=113)  | 
				
					 3.40±0.63  | 
				
					 4.52±0.88  | 
				
					 3.27±0.50  | 
			
| 
					 女(n=227)  | 
				
					 3.41±0.58  | 
				
					 4.43±0.86  | 
				
					 3.12±0.53  | 
			|
| 
					 t  | 
				
					 -0.15  | 
				
					 0.99  | 
				
					 2.39*  | 
			|
| 
					 民族  | 
				
					 汉族(n=142)  | 
				
					 3.49±0.65  | 
				
					 4.59±0.91  | 
				
					 3.25±0.55  | 
			
| 
					 少数民族(n=198)  | 
				
					 3.35±0.55  | 
				
					 4.36±0.78  | 
				
					 3.12±0.49  | 
			|
| 
					 t  | 
				
					 2.12*  | 
				
					 2.39*  | 
				
					 2.18*  | 
			|
| 
					 年级  | 
				
					 大一(n=43)  | 
				
					 3.42±0.62  | 
				
					 4.52±0.79  | 
				
					 3.32±0.51  | 
			
| 
					 大二(n=85)  | 
				
					 3.37±0.68  | 
				
					 4.48±0.90  | 
				
					 3.19±0.55  | 
			|
| 
					 大三(n=118)  | 
				
					 3.40±0.52  | 
				
					 4.37±0.80  | 
				
					 3.10±0.48  | 
			|
| 
					 大四(n=94)  | 
				
					 3.45±0.60  | 
				
					 4.52±0.87  | 
				
					 3.18±0.55  | 
			|
| 
					 F  | 
				
					 0.24  | 
				
					 0.73  | 
				
					 2.02  | 
			|
| 
					 专业  | 
				
					 理工类(n=159)  | 
				
					 3.41±0.57  | 
				
					 4.44±0.80  | 
				
					 3.18±0.53  | 
			
| 
					 文史类(n=158)  | 
				
					 3.36±0.62  | 
				
					 4.46±0.87  | 
				
					 3.14±0.52  | 
			|
| 
					 艺体类(n=23)  | 
				
					 3.77±0.53  | 
				
					 4.60±0.99  | 
				
					 3.31±0.49  | 
			|
| 
					 F  | 
				
					 4.91**  | 
				
					 0.37  | 
				
					 1.10  | 
			|
| 
					 生源地  | 
				
					 城市(n=135)  | 
				
					 3.45±0.64  | 
				
					 4.47±0.82  | 
				
					 3.18±0.58  | 
			
| 
					 乡镇(n=205)  | 
				
					 3.38±0.57  | 
				
					 4.45±0.86  | 
				
					 3.16±0.48  | 
			|
| 
					 t  | 
				
					 1.02  | 
				
					 0.26  | 
				
					 0.29  | 
			|
| 
					 家庭人均月收入  | 
				
					 1000元以下(n=15)  | 
				
					 3.3±0.50  | 
				
					 4.10±0.74  | 
				
					 3.04±0.63  | 
			
| 
					 1001~2000元(n=89)  | 
				
					 3.51±0.60  | 
				
					 4.53±0.83  | 
				
					 3.17±0.48  | 
			|
| 
					 2001~3000元(n=81)  | 
				
					 3.36±0.55  | 
				
					 4.41±0.85  | 
				
					 3.15±0.54  | 
			|
| 
					 3000元以上(n=155)  | 
				
					 3.19±0.62  | 
				
					 4.48±0.85  | 
				
					 3.20±0.54  | 
			|
| 
					 F  | 
				
					 1.34  | 
				
					 1.22  | 
				
					 0.50  | 
			|
| 
					 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  | 
				
					 是(n=201)  | 
				
					 3.40±0.60  | 
				
					 4.54±0.83  | 
				
					 3.20±0.51  | 
			
| 
					 否(n=139)  | 
				
					 3.42±0.59  | 
				
					 4.33±0.84  | 
				
					 3.13±0.55  | 
			|
| 
					 t  | 
				
					 -0.37  | 
				
					 2.20*  | 
				
					 1.29  |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对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就业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3.41±0.60)、就业力(3.17±0.52)略高于理论中值,学习投入(4.46±0.84)明显高于理论中值。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就业力三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可以进一步验证学习投入在专业认同对就业力影响的中介作用。
表2 民族院校大学生各变量相关分析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arious variabl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or nationalities
| 
					 就业力  | 
				
					 专业认同  | 
				
					 学习投入  | 
				
					 M±SD  | 
			|
| 
					 就业力  | 
				
					 1  | 
				
					 3.17±0.52  | 
			||
| 
					 专业认同  | 
				
					 0.57**  | 
				
					 1  | 
				
					 3.41±0.60  | 
			|
| 
					 学习投入  | 
				
					 0.51**  | 
				
					 0.66**  | 
				
					 1  | 
				
					 4.46±0.84  | 
			
注:**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采用SPSS中Process v4.1的Model4(简单中介模型),在控制性别、民族、专业等人口学变量的情况下,对学习投入在专业认同与就业力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如表3所示。专业认同对就业力的预测作用显著(B=0.57,t=12.90,p<0.001),且在放入中介变量后,专业认同对就业力预测作用依然显著(B=0.43,t=7.39,p<0.001)。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B=0.66,t=16.07,p<0.001),学习投入对就业力的正向预测作用也显著(B=0.22,t=3.78,p<0.001)。
表3 学习投入在专业认同和就业力的中介模型检验
Table 3 Learning engagement tests the mediating model of specialty identity and employability
| 
					 回归方程  | 
				
					 拟合指数  | 
				
					 系数显著性  | 
			||||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F(df)  | 
				
					 B  | 
				
					 t  | 
			
| 
					 就业力  | 
				
					 0.59  | 
				
					 0.34  | 
				
					 43.96  | 
				|||
| 
					 性别  | 
				
					 -0.13  | 
				
					 -2.95**  | 
			||||
| 
					 民族  | 
				
					 0.00  | 
				
					 -0.04  | 
			||||
| 
					 专业  | 
				
					 -0.02  | 
				
					 -0.49  | 
			||||
| 
					 专业认同  | 
				
					 0.57  | 
				
					 12.90***  | 
			||||
| 
					 学习投入  | 
				
					 0.67  | 
				
					 0.44  | 
				
					 66.58  | 
				|||
| 
					 性别  | 
				
					 -0.06  | 
				
					 -1.37  | 
			||||
| 
					 民族  | 
				
					 -0.04  | 
				
					 -1.06  | 
			||||
| 
					 专业  | 
				
					 0.00  | 
				
					 -0.07  | 
			||||
| 
					 专业认同  | 
				
					 0.66  | 
				
					 16.07***  | 
			||||
| 
					 就业力  | 
				
					 0.61  | 
				
					 0.37  | 
				
					 39.42  | 
				|||
| 
					 性别  | 
				
					 -0.12  | 
				
					 -2.71**  | 
			||||
| 
					 民族  | 
				
					 0.01  | 
				
					 0.18  | 
			||||
| 
					 专业  | 
				
					 -0.02  | 
				
					 -0.48  | 
			||||
| 
					 专业认同  | 
				
					 0.43  | 
				
					 7.39***  | 
			||||
| 
					 学习投入  | 
				
					 0.22  | 
				
					 3.78***  | 
			||||
注:模型中各变量均采用标准化后的变量带入回归方程。
此外,专业认同对就业力影响的直接效应及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 CI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如表4所示,说明专业认同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就业力,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影响就业力。该直接效应(0.37)和中介效应(0.14)分别占总效应(0.51)的72.55%、27.45%。
表4 学习投入在专业认同和就业力关系中的效应分解表
Table 4 The effect of learning engage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alty identity and employability
| 
					 效应  | 
				
					 效应值  | 
				
					 Bootse  | 
				
					 BootLLCI  | 
				
					 BootULCI  | 
				
					 效应占比(%)  | 
			
| 
					 直接效应  | 
				
					 0.37  | 
				
					 0.05  | 
				
					 0.28  | 
				
					 0.48  | 
				
					 72.55  | 
			
| 
					 间接效应  | 
				
					 0.14  | 
				
					 0.04  | 
				
					 0.06  | 
				
					 0.23  | 
				
					 27.45  | 
			
| 
					 总效应  | 
				
					 0.51  | 
				
					 0.04  | 
				
					 0.43  | 
				
					 0.58  | 
				
					 100  | 
			
注:Boot SE:通过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估计的间接效应的标准误差;BootLLCI:95%CI的下限;BootULCI:95%CI的上限。
本研究中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力(3.17±0.52)、专业认同(3.41±0.60)、学习投入(4.46±0.84)均高于理论中值,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三个变量上的均分显著低于汉族,但依然高于理论平均值,与李忠贤的研究结论类似[14]。在就业力的差异分析上,男生就业力显著高于女生的就业力,生源地是城镇的均分高于生源地是乡镇的大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就业力均分越高,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均分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温蓉的研究结果不同[15]。除此之外,低年级(大一、大二)大学生的就业力水平高于高年级(大三、大四)大学生,可能是低年级学生对本地就业市场还不了解,自我评价偏高。民族院校艺体类大学生就业力、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均高于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大学生,可能是民族院校艺体类专业独具特色(如少数民族舞蹈),就业前景较好,且学生专业认同度高,也更愿意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本研究还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力、专业认同、学习投入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专业认同对就业力有显著的预测力,即专业认同度越高则就业力水平越高,且专业认同可通过学习投入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就业力。就业力作为基本技能、沟通技能等各项技能的总和与各项积极心理特质(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就业自信心等)的集合,能够赋予大学生“获得与个人资格水平相适应的可持续就业的感知能力”。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知的移入过程,可以激发对所学专业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当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时,在就业情境下个体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应对就业压力,并采取以成功就业为目标的应对方式,实现就业。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习心理积极面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乐观、抗压、意义感和创造力、主观幸福感等积极品质。较高水平的学习投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带来成绩的变化,也能预测学业成就的变化,将影响专业技能的获得。高学习投入的个体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技能和心理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提高就业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民族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对就业力的重要影响。想要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力,除了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规划与职场相关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外,还可以从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入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尊重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们内化学校的校训、精神和价值观等,增加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研究表明,学校认同感对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均可产生正向预测作用[16],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业表现。还要积极探索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接受和认可,提高专业认同水平。通过提高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来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的建设。
本研究验证了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力、专业认同、学习投入的中介模型,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且男女比例不平衡,可能由于地区差异导致人口学变量差异,导致结果与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虽然罗斯韦尔(Rothwell)的就业力问卷经过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验证并对信度进行了检验,但仍有部分题项可能会在中文背景下引发歧义,如果能使用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就业力问卷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其就业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投入在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就业力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民族院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提升专业认同、提高学习投入来提高就业力。
[1] Mansfield M.Flying to the Moon:Reconsidering the British Labour Exchange System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J].Labour History Review,2001,66(1):24-40.
[2] Harvey L.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97-109.
[3] Rothwell A,Herbert I,Rothwell F.Self-perceived employability: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scal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8,73(1):1-12.
[4]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3):91-92.
[5] 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61-65.
[6] 张勇,李书慧,蒋柯.就业胜任力模型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3(7):96-97.
[7] 李光红,孙丽丽,彭伟华.大学生就业力测度评价及其提升路径:基于人才筛选标准的演化视域[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67-171.
[8] 涂颖琴,陈鋆,谢义忠.Rothwell大学生就业能力量表因素结构验证及其有效化[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110.
[9] 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10] Schaufeli W B,Martinez I,Marqués -Pinto A,et al.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 cross-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2002(33):464-481.
	
[11] Schaufeli W B,Salanova M,Gonzalez-Roma V,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nd:A confirmative analytic approach[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3(1):71-92.
[12] 李西营,黄荣.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UWES-S)的修订报告[J].心理研究,2010(1):84-88.
[13]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14] 李忠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分析[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15] 温蓉.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北地区民族高校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4):71-79.
[16] 杨睿,刘芹瑕,王晓刚,等.民族高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对学习动机的作用机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5):74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