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大学青年发展研究室,银川; 2.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银川
	
“内卷化”(Involution)是由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在介绍印度尼西亚生态环境变化时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内卷化”;在中国,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最早用“内卷”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1]。而现在对“内卷化”的定义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没有突变式的发展,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无休止地自我重复、自我消耗、停滞不前的竞争状态[2]。“内卷化”的实质是一种无谓损耗、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从农业经济领域外溢到教育领域,不仅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也存在于高等教育阶段,其产生的消极后果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共鸣[3]。
校园是大学生形成正确奋斗价值观念的关键之地,校园应通过网络媒体、报纸书刊等多种媒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价值观,使其成为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动力[4]。但当前,以成绩为导向的学生评估制度,是一种对学生学业投入的“过激”和“失灵”的双重效应,使“内圈”的学生学业投入“内卷”,与“外圈”的“躺平”形成强烈反差[5],这也昭示着治理大学生“内卷化”现象源头要从高校自身抓起[6]。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因此,编制一份信效度良好的关于大学生对内卷的认知及现状情况的调查问卷,研究大学生“内卷化”困境及其治理之道,具有现实意义。要解决内卷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更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放弃量化标准,甚至放弃考核方法[7]。高校应当保证良好的竞争环境,通过助推手段引导大学生跳出“内卷”,促进大学生的良性竞争以及可持续发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时代人才[8]。
有研究针对大学生的“内卷化”进行研究后发现:绩点至上、害怕排名靠后的想法使得大学生用大量的时间与绩点“斗争”;以成绩为第一要义,更倾向于花时间去寻找能得高分的选修课,希望用最简单、容易的方式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不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努力学习去获得好成绩;不愿把时间花在没有外部奖励的校园活动上,而是选择虽然对自身没有任何提高,但却更有把握得到分数或是证书的活动[9]。除了对成就的追求等因素,内卷与焦虑的更深层的社会根源还在于,功绩社会对主体间的合作与沟通造成了阻碍,使得追求业绩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变为了竞争关系,而过度竞争也是内卷的一种表现[10]。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人不但要努力工作,还要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不被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所淘汰。很多人就这样被困在了无休止的“内卷”里,这就导致了一个充满焦虑的社会。年轻人倍感压力,当这种焦虑达到极限时,人们就会陷入倦怠[11]。
综上所述,基于大学生内卷化的表现、倦怠和过度竞争的相关研究,本文从个体在内卷环境中的倦怠、压力及竞争三个方面出发并结合访谈结果运用Nvivio进行质性分析来确定内卷的结构和维度。初步提出设想包含倦怠、竞争、压力的内卷三因子模型,以在校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体,根据大学生内卷现象,通过访谈、调查,以及征询心理学专家意见来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问卷测量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内卷状态。
	初测:在银川市内选取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发放纸质量表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76份。
其中女性50人,男性26人。
正式施测:通过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发放电子和纸质量表,全国部分高校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发放纸质量表和电子量表,回收251份,有效问卷237份,如表1所示。所有被试均为大四毕业生,年龄为21~23岁。
表1 描述性统计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类别  | 
			
				 项目  | 
			
				 人数  | 
			
				 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52  | 
			
				 21.9%  | 
		
| 
				 女  | 
			
				 185  | 
			
				 78.1%  | 
		|
| 
				 年龄  | 
			
				 21  | 
			
				 28  | 
			
				 11.8%  | 
		
| 
				 22  | 
			
				 193  | 
			
				 81.4%  | 
		|
| 
				 23  | 
			
				 16  | 
			
				 6.8%  | 
		|
| 
				 综合成绩  | 
			
				 前10%  | 
			
				 71  | 
			
				 30%  | 
		
| 
				 前20%  | 
			
				 69  | 
			
				 29.1%  | 
		|
| 
				 前50%  | 
			
				 60  | 
			
				 25.3%  | 
		|
| 
				 其他  | 
			
				 37  | 
			
				 15.6%  | 
		
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问卷结构:(1)访谈结构的确定与访谈资料的收集。本研究在访谈之前根据研究目的,围绕内卷相关概念设计了访谈提纲并且根据专家意见对访谈提纲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了访谈提纲的具体内容,并且采用了半结构化访谈进行,访谈工作时间为2022年7月至2022年8月,访谈采用线上形式,时间大概为30~40分钟。记录访谈结果,并将最终结果呈现给被试验证是否记录了其表达的真实意思,访谈文本合计约16,257字。(2)参考相关领域文献。本研究对于内卷状态问卷编码过程是基于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内卷状态、过度竞争的相关研究总结了三个维度——倦怠、过度竞争、压力。(3)访谈材料的编码分析。通过Nvivo 12.0软件对转化过的文本材料进行三级编码,最终得出了内卷状态的维度结构。编码结果经过整理后,如表2所示。
表2 访谈编码结果
Table 2 Interview coding results
| 
				 核心编码  | 
			
				 参考点  | 
			
				 关键词汇  | 
			
				 原始材料示例  | 
		
| 
				 倦怠  | 
			
				 22  | 
			
				 筋疲力尽、厌倦、心烦等  | 
			
				 每次早上一起来想到又要学习一天就会觉得特别累,其实不想学习,但是别人都在学,我也必须得学  | 
		
| 
				 过度竞争  | 
			
				 40  | 
			
				 学习、工作、生活等  | 
			
				 大家都有各个渠道的信息,但是都不会彼此分享,甚至还会告诉别人错误的信息,并且部分同学虽然在学习但是总说自己在玩,还让别人也不要学习  | 
		
| 
				 压力  | 
			
				 26  | 
			
				 焦虑、无措、烦躁等  | 
			
				 自己会被周围人的不理性竞争所感染,感受到极大的压力,焦虑感、无措感增加,打乱自己的计划。  | 
		
问卷围绕以上三个维度的定义,初测量表共编制出30个条目,正向条目27个,反向条目3个,其中5、18、21为反向计分。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共1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本研究采用SPSS 26.0版本和Mplus 8.3版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对初测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对正式施测样本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以上步骤均采用SPSS软件;正式施测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Mplus软件。
条目鉴别力指数:对初测量表进行反向计分条目转换运算,并求出量表总分。以27%临界值,用t检验的方法检验高低组在每个题项的差异,剔除决断值≤3的条目,删除未达显著性的“对我来说,拿到学士学位不容易”“我觉得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两个题项;剔除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0.4,删除“竞争可以提高我的交际能力”“与他人谈论当前的竞争时我不会紧张”“很难想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完成的”题项;剔除校正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0.4,删除“竞争可以提高我的交际能力”“与他人谈论当前的竞争时我不会紧张”“很难想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完成的”题项;同质性检验,保留萃取共同因素的因素负荷量≥0.45,保留共同性≥0.2的题项,删除“竞争可以提高我的交际能力”“与他人谈论当前的竞争时我不会紧张”“很难想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完成的”题项,如表3所示。
表3 初测量表剔除题项
Table 3 Item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initial measurement scale
| 
				 题项  | 
			
				 标准  | 
			
				 删除题项  | 
		
| 
				 决断值  | 
			
				 ≥3  | 
			
				 对我来说,拿到学士学位不容易  | 
		
| 
				 我觉得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  | 
		||
| 
				 题项与总分相关  | 
			
				 ≥0.3  | 
			
				 竞争可以提高我的交际能力  | 
		
| 
				 与他人谈论当前的竞争时我不会紧张  | 
		||
| 
				 很难想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完成的  | 
		||
| 
				 校正题项与总分相关  | 
			
				 ≥0.4  | 
			
				 竞争可以提高我的交际能力  | 
		
| 
				 与他人谈论当前的竞争时我不会紧张  | 
		||
| 
				 很难想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完成的  | 
		||
| 
				 因素载荷量  | 
			
				 ≥0.45  | 
			
				 竞争可以提高我的交际能力  | 
		
| 
				 与他人谈论当前的竞争时我不会紧张  | 
		||
| 
				 很难想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完成的  | 
		||
| 
				 共同性  | 
			
				 ≥0.2  | 
			
				 竞争可以提高我的交际能力  | 
		
| 
				 与他人谈论当前的竞争时我不会紧张  | 
		||
| 
				 很难想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完成的  | 
		
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将量表剩余的25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初测量表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KMO为0.900,Bartlett球形检验χ2=3201.355,p<0.00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4 初测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
Table 4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initial measurement scale
| 
				 维度  | 
			
				 题目  | 
			
				 载荷  | 
		
| 
				 倦怠  | 
			
				 清早起来,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学习,便感到很疲倦  | 
			
				 0.798  | 
		
| 
				 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到筋疲力尽  | 
			
				 0.736  | 
		|
| 
				 我对学习感到厌倦  | 
			
				 0.710  | 
		|
| 
				 考试总是让我厌烦  | 
			
				 0.696  | 
		|
| 
				 学习时我感到筋疲力尽  | 
			
				 0.770  | 
		|
| 
				 我学习时经常打瞌睡  | 
			
				 0.587  | 
		|
| 
				 竞争  | 
			
				 竞争的失败使我感到个人价值感降低  | 
			
				 0.675  | 
		
| 
				 即使处在不需要竞争的环境中,我也想和别人竞争  | 
			
				 0.703  | 
		|
| 
				 如果我能以某种方式干扰我的对手以获得竞争优势,我就会这样做  | 
			
				 0.815  | 
		|
| 
				 我参与竞争,是因为我喜欢那种和他人相互较劲的感觉  | 
			
				 0.744  | 
		|
| 
				 我暗地里为竞争对手的失败感到高兴  | 
			
				 0.739  | 
		|
| 
				 我不能忍受输掉任何一场比赛  | 
			
				 0.757  | 
		|
| 
				 压力  |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你经常因为发生意外的事情而感到心烦意乱  | 
			
				 0.769  | 
		
| 
				 感到自己不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中所发生的重要改变  | 
			
				 0.736  | 
		|
| 
				 因一些无法预期的事情发生而感到心烦意乱  | 
			
				 0.822  | 
		|
| 
				 感到紧张不安和压力  | 
			
				 0.785  | 
		|
| 
				 常觉得自己被事情牵着鼻子走  | 
			
				 0.774  | 
		
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最大变异法提取3个因子。保留因子载荷量>0.4的条目,结合学者所提出的关于“内卷”的定义以及现象描述,再剔除8个题目,保留17个题目,如表4所示。因子积累解释率为64.4%。
采用样本2对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结构进行验证,采用Mplus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假设模型中,显著性概率值p>0.05,接受虚无假设,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可适配。此外,卡方自由度比值为2.45<3,表示二阶CFA模型可以被接受。二阶模型χ2=285.781,TLI=0.903,CFI=0.917>0.9,RMSEA=0.079<0.08,SRMR<0.05。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发现,量表的三因子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良好,适配度高,各指标适合,如图1、表5所示,说明模型二阶模型适配度好。
	
 
图1 大学本科毕业生内卷状态Amos结构模型
Figure 1 Amos structure model of college graduates’ internal paper state
表5 量表总分和各个量表得分情况
Table 5 Scale total score and each scale score
| 
				 维度  | 
			
				 题目  | 
			
				 平均数  | 
			
				 标准差  | 
		
| 
				 倦怠  | 
			
				 18.18  | 
			
				 4.92  | 
		|
| 
				 清早起来,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学习,便感到很疲倦  | 
			
				 2.93  | 
			
				 1.083  | 
		|
| 
				 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到筋疲力尽  | 
			
				 3.24  | 
			
				 1.061  | 
		|
| 
				 我对学习感到厌倦  | 
			
				 2.69  | 
			
				 1.006  | 
		|
| 
				 考试总是让我厌烦  | 
			
				 3.19  | 
			
				 1.147  | 
		|
| 
				 学习时我感到筋疲力尽  | 
			
				 3.08  | 
			
				 1.065  | 
		|
| 
				 我学习时经常打瞌睡  | 
			
				 3.05  | 
			
				 1.034  | 
		|
| 
				 竞争  | 
			
				 16.79  | 
			
				 5.46  | 
		|
| 
				 竞争的失败使我感到个人价值感降低  | 
			
				 3.16  | 
			
				 1.140  | 
		|
| 
				 即使处在不需要竞争的环境中,我也想和别人竞争  | 
			
				 2.87  | 
			
				 1.118  | 
		|
| 
				 如果我能以某种方式干扰我的对手以获得竞争优势,我就会这样做  | 
			
				 2.55  | 
			
				 1.236  | 
		|
| 
				 我参与竞争,是因为我喜欢那种和他人相互较劲的感觉  | 
			
				 2.81  | 
			
				 1.157  | 
		|
| 
				 我暗地里为竞争对手的失败感到高兴  | 
			
				 2.73  | 
			
				 1.148  | 
		|
| 
				 我不能忍受输掉任何一场比赛  | 
			
				 2.67  | 
			
				 1.136  | 
		|
| 
				 压力  | 
			
				 16.30  | 
			
				 4.23  | 
		|
|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经常因为发生意外的事情而感到心烦意乱  | 
			
				 3.27  | 
			
				 0.983  | 
		|
| 
				 感到自己不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中所发生的重要改变  | 
			
				 3.16  | 
			
				 0.993  | 
		|
| 
				 因一些无法预期的事情发生而感到心烦意乱  | 
			
				 3.42  | 
			
				 0.965  | 
		|
| 
				 感到紧张不安和压力  | 
			
				 3.31  | 
			
				 1.059  | 
		|
| 
				 常觉得自己被事情牵着鼻子走  | 
			
				 3.15  | 
			
				 1.128  | 
		
	正式测量总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72,倦怠、竞争和压力3个分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62、0.878、0.883,信度较好。
本研究以王斯腾和贺敬雯提出的“内卷化”主要表现作为理论结构框架,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分析,表明“内卷”是一个二阶3因素一阶17因子的结构模型。从问卷信度来看,倦怠、竞争和压力3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62、0.878、0.883,表明该问卷的一致性信度较为理想。从问卷效度来看,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内卷”问卷倦怠、竞争、压力的3个维度,解释了总方差的64.4%,项目载荷范围是0.587~0.815,各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值都在合理范围之内。通过进一步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结构的拟合度,发现各项指标均较为理想,表明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内卷”的三维度模型比较合理。
此次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为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进一步扩大被试范围,编制面向大学生的可测量内卷状态的量表。此外,本量表作为测量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内卷状态,对于毕业生的内卷状态测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内卷状态测量的实证研究素材,有助于高校结合学生内卷状态事实提出德育改进的具体路径。
[1]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96-110.
[2] 羊绍武,冉莹.大学生“内卷化”困境及其治理[J].山西青年,2022(3):105-107.
[3] 林扬千.精疲力竭的突围:大学生内卷化现象的表现、危害及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21(3):88-93.
[4] 张鹏虎.大学生“内卷化”现象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2(7):77-84.
[5] 张洋磊,黄亚苹.“内圈”竞争:本科生学习投入内卷化表征及成因:基于学生评价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46-151.
[6] 杨秀芹,徐叶莹,汪宇.艰难的突围:大学生“内卷”的多重效应[J].高教探索,2022(5):118-123.
[7] 展宁,崔志源,金敏.“绩点游戏”:大学生“卷绩点”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基于异化理论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3(1):79-86.
[8] 苑津山,幸泰杞.“入局与破局”:高校学生内卷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与身心自救[J].高教探索,2021(10):123-128.
[9] 王斯腾,贺敬雯.基于个体倾向性的大学生内卷表现、特征及成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22(1):109-115.
[10] 中国青年网[EB/OL].[2023-06-01].https://www.youth.cn/.
[11] 蓝江.功绩社会下的倦怠:内卷和焦虑现象的社会根源[J].理论月刊,2022(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