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2.北海职业学院,北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校园恶性事件也层出不穷,包括校园投毒事件、自杀等,因此备受社会瞩目。目前,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可是为什么有的人能越挫越勇,有的人却一蹶不振,更有甚者会出现心理危机,于是有学者提出引起这种个体差异的原因即为个体的心理弹性,同时也开始了针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张艳的研究显示,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1]。刘海燕的研究也表明,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黄洁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可以缓冲心理应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3]。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当个体在遇到逆境、压力或创伤性情境下心理功能及其发展未受到损害的发展现象[4]。美国心理学协会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具有的“反弹能力”,它是指个体能够良好适应生活中的重压、艰辛、威胁、逆境、创伤、悲剧等。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问题,可以有助于找出大学生在应对挫折、压力等情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范式,从而发现一些规律,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提供一些帮助。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整体水平,比较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和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内4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采用问卷星编制测量问卷并发放问卷二维码,将回答具有明显一致性的问卷剔除,最终确定有效问卷
2,955份。其中,男生1,801人(60.95%),女生1,154人(39.05%);本科学生为883人(29.88%),高职学生为2,072人(70.128%)。
由被试自我报告性别、出生地(城镇或农村)、学历层次(本科生或高职生)、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要求被试报告家庭结构:A. 完整家庭;B. 离异单亲家庭;C. 父母一方去世单亲家庭;D. 重组家庭。用“你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A. 好;B.较好;C.一般;D.差”来评价被试的家庭经济状况。要求被试报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A. 研究生;B. 本科;C. 大专;D.高中;E. 初中;F. 小学。
选择心理学家考娜和戴维德森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CD-resilience scale,CD-RISC),该量表来自临床治疗实践,把心理弹性作为人格特质来测量。我国于肖楠、张建新修订了该量表,该量表共25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很不符合”)到5(“很符合”),总分从0到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5]。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8,重测信度为0.85。量表共分为三个维度: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88,0.80和0.60。
数据采集于2021年11月,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均分为62.41±18.42,其中乐观性、力量性和坚韧性各维度得分分别为9.14±3.14、20.88±6.07和31.39±10.22。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程度。
表1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总体情况(n=2,955)
Table 1 The overall situation 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or college student (n=2, 955)
| 维度 | 题目数量 | 总分值 | 均值 | 标准差 | 
| 心理弹性总分 | 25 | 100 | 62.41 | 18.414 | 
| 乐观性 | 4 | 16 | 9.14 | 3.134 | 
| 力量性 | 8 | 32 | 20.88 | 6.070 | 
| 坚韧性 | 13 | 52 | 31.39 | 10.216 | 
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即男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要显著高于女生的。且在乐观性、力量性和坚韧性各维度的水平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n男=1,801,n女=1,154)
Table 2 Gender 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or college student (nboy=1, 801, ngirl=1, 154)
| 维度 | 性别 | x±s | t值 | p值 | 
| 心理弹性总分 | 男 | 64.30±19.07 | 11.226 | 0.000 | 
| 女 | 56.91±16.37 | |||
| 乐观性 | 男 | 9.49±3.27 | 7.823 | 0.000 | 
| 女 | 8.60±2.83 | |||
| 力量性 | 男 | 21.71±6.26 | 9.689 | 0.000 | 
| 女 | 19.58±5.23 | |||
| 坚韧性 | 男 | 33.10±10.53 | 12.004 | 0.000 | 
| 女 | 28.72±9.09 | 
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出生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出生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出生大学生的。其中表现在乐观性和力量性两个维度,而在坚韧性维度方面,城镇与农村的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出生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n城镇=756,n农村=2,199)
Table 3 The 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or colledge student from different place of birth (ntown=756, ncountryside=2, 199)
| 维度 | 不同出生地 | x±s | t值 | p值 | 
| 心理弹性总分 | 城镇 | 62.76±19.91 | 2.214 | 0.027 | 
| 农村 | 60.95±17.85 | |||
| 乐观性 | 城镇 | 9.60±3.33 | 4.494 | 0.000 | 
| 农村 | 8.98±3.05 | |||
| 力量性 | 城镇 | 21.30±6.57 | 2.076 | 0.038 | 
| 农村 | 20.74±5.89 | |||
| 坚韧性 | 城镇 | 31.86±11.00 | 1.402 | 0.161 | 
| 农村 | 31.23±9.93 | 
t检验结果显示,本科生与高职生之间的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高职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本科生的。其中表现在力量性和坚韧性两个维度,高职生的力量性和坚韧性得分均显著高于本科生的;而在乐观性维度方面,本科大学生和高职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高职生与本科生心理弹性的差异(n高职生=2,072,n本科生=883)
Table 4 The 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between junior colledge students and undergraduates (njunior colledge student=2, 072, nundergraduate=883)
| 维度 | 学历层次 | x±s | t值 | p值 | 
| 心理弹性总分 | 本科生 | 58.97±17.79 | -4.806 | 0.000 | 
| 高职生 | 62.45±18.58 | |||
| 乐观性 | 本科生 | 8.99±3.01 | -1.757 | 0.079 | 
| 高职生 | 9.21±3.18 | |||
| 力量性 | 本科生 | 20.19±5.98 | -4.033 | 0.000 | 
| 高职生 | 21.17±6.09 | |||
| 坚韧性 | 本科生 | 29.79±9.80 | -5.710 | 0.000 | 
| 高职生 | 32.07±10.31 |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事后比较检验结果发现,除了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力量性维度在家庭经济状况“好”与“较好”的两组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在心理弹性总分、乐观性和坚韧性两个维度方面,家庭经济状况为“好”“较好”“一般”和“差”的各组大学生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家庭经济状况为“好”“一般”和“差”的各组大学生之间的力量性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以及在“较好”“一般”和“差”的三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总体特征均表现为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x±s)
Table 5 The 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or college student from different family social economic status (x±s)
| 家庭经济状况 | 人数(人) | 心理弹性总分 | 乐观性 | 力量性 | 坚韧性 | 
| 好 | 57 | 75.74±19.80 | 11.68±3.17 | 24.88±6.62 | 39.18±10.83 | 
| 较好 | 194 | 67.27±18.32 | 10.19±3.03 | 22.84±6.06 | 34.25±10.31 | 
| 一般 | 2,222 | 61.41±17.49 | 9.13±3.00 | 20.91±5.74 | 31.37±9.75 | 
| 差 | 482 | 57.39±20.85 | 8.49±3.49 | 19.50±6.98 | 29.40±11.45 | 
| F值 | 26.394 | 27.458 | 23.863 | 22.666 | |
| p值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家庭结构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x±s)
Table 6 The 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or colledge student from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 (x±s)
| 家庭结构 | 人数(人) | 心理弹性总分 | 乐观性 | 力量性 | 坚韧性 | 
| 完整家庭 | 2566 | 61.58±18.30 | 9.17±3.12 | 20.91±6.03 | 31.49±10.15 | 
|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 | 164 | 60.76±18.33 | 9.09±3.10 | 20.88±6.03 | 30.79±10.36 | 
| 父或母去世单亲家庭 | 137 | 60.81±18.74 | 8.71±3.34 | 20.81±6.17 | 31.29±10.31 | 
| 重组家庭 | 88 | 58.75±21.24 | 8.99±3.17 | 20.06±7.14 | 29.70±11.75 | 
| F值 | 0.800 | 1.044 | 0.568 | 1.081 | |
| p值 | 0.493 | 0.372 | 0.636 | 0.356 | |
(1)父亲受教育程度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之间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事后比较检验结果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本科和初中学历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与父亲为小学学历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乐观性维度,父亲为研究生、本科、大专及初中学历的大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小学学历的;力量性维度,父亲为研究生、本科、初中学历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父亲为小学学历的大学生;坚韧性维度,父亲为研究生、本科和初中学历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为小学学历的。此外,父亲为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坚韧性得分显著高于父亲为大专学历的大学生得分,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x±s)
Table 7 The 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or colledge student from different education received for father (x±s)
| 父亲受教育程度 | 人数(人) | 心理弹性总分 | 乐观性 | 力量性 | 坚韧性 | 
| 研究生 | 18 | 75.06±26.81 | 11.44±4.38 | 24.00±9.24 | 39.61±13.93 | 
| 本科 | 160 | 64.83±20.16 | 9.73±3.41 | 22.14±6.51 | 32.96±11.16 | 
| 大专 | 273 | 61.57±20.04 | 9.47±3.32 | 20.91±6.61 | 31.19±11.08 | 
| 高中 | 508 | 61.45±18.71 | 9.23±3.15 | 20.74±6.22 | 31.48±10.31 | 
| 初中 | 1,203 | 62.43±17.31 | 9.21±3.01 | 21.25±5.66 | 31.97±9.68 | 
| 小学 | 793 | 58.78±18.33 | 8.69±3.10 | 20.07±6.10 | 30.02±10.16 | 
| F值 | 7.131 | 7.202 | 6.117 | 6.844 | |
| p值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
(2)母亲受教育程度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之间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事后比较检验结果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和初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与母亲为小学学历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乐观性维度,母亲为大专、高中和初中学历的大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小学学历的;而在力量性和坚韧性两个维度,结果均显示母亲为大学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母亲为小学学历的大学生,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x±s)
Table 8 The 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or colledge student from different education received for mather (x±s)
| 母亲受教育程度 | 人数(人) | 心理弹性总分 | 乐观性 | 力量性 | 坚韧性 | 
| 研究生 | 13 | 70.08±36.11 | 10.69±5.65 | 22.31±12.36 | 37.08±18.58 | 
| 本科 | 107 | 66.42±21.38 | 9.74±3.58 | 22.50±7.14 | 34.19±11.65 | 
| 大专 | 173 | 62.53±18.46 | 9.57±3.09 | 21.21±6.18 | 31.75±10.38 | 
| 高中 | 388 | 61.87±20.37 | 9.35±3.33 | 20.87±6.69 | 31.65±11.28 | 
| 初中 | 1109 | 62.34±17.74 | 9.37±3.07 | 21.15±5.80 | 31.81±9.85 | 
| 小学 | 1165 | 59.66±17.61 | 8.72±3.01 | 20.41±5.85 | 30.53±9.81 | 
| F值 | 5.032 | 7.953 | 3.607 | 4.552 | |
| p值 | 0.000 | 0.000 | 0.003 | 0.000 | |
本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和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8]。同时,研究还从性别、出生地、学历层次、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六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征。
在性别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男生的心理弹性总体水平优于女生,这与国内其他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7,8];在一项针对青年运动员的研究也表明,男性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9]。同时,该研究结果也与其他学者的前期研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张玉妹的研究则显示,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无显著的性别差异[6],推测产生这一不一致的可能原因与样本的选取有关。本研究中的对象包括高职生和本科生,且以高职生数量占比为主,张玉妹的研究对象则全部为本科学生。而在本研究中也发现,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要优于本科学生,其中主要体现在力量性和坚韧性两个维度。关于学历层次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作用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出生地方面,该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出生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优于农村出生的,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学者前期的研究相一致。所不同的是,在本研究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乐观性和力量性两个维度,即城镇出生的大学生在乐观性和力量性两个方面优于农村出生的大学生;而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维度上不存在出生地的差异,这与刘静洋等人的研究得到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存在城市显著高于乡镇这一结果不符[10]。分析产生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一是样本数量及代表性,本研究基于大样本数据,且70.128%的对象为高职学生;二是对生源地分类的不一致,本研究中大学生的不同出生地按照城镇与农村进行分组归类,而刘静洋等的研究中界定为城市与乡镇。而在更早之前也有研究表明,农村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城市大学生[11]。这也提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会随着国家、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我们进行持续地跟踪了解,以便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
研究还对大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心理弹性的联系进行了考察,从完整家庭、离异单亲、父母一方去世单亲及重组家庭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完整家庭的学生在心理弹性及其三个维度上均优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自我评价家庭经济状况为“好”“较好”“一般”和“差”四个类别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其三个维度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仅有力量性维度在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好”与“较好”两类别的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三个维度的水平均呈现家庭经济状况“好>较好>一般>差”的特点,即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优于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但即使评定“差”等级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仍然是高于量表的平均分水平,这也符合国内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研究中形成的基本一致的结果,即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根据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三个维度的水平均优于父母亲为小学文化的大学生。但同时本研究也发现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在父亲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力量性和坚韧性两个维度上,呈现父亲为高中文化的大学生得分低于父亲为初中文化的大学生,即父亲具有高中文化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力量性和坚韧性两个维度与父亲为小学文化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另一个是母亲受教育程度方面,母亲为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三个维度的水平与母亲低于该学历的所有大学生的水平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两个现象均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并非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父亲的研究生学历会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乐观性和坚韧性两个维度产生影响,而对力量性维度的影响作用不明显;母亲的研究生学历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三个维度均无显著的影响作用,而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弹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在于是否受过本科教育。这其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有待进一步地深入挖掘和拓展研究。
[1] 张艳.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65-167.
[2] 刘海燕.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教育观察,2020,9(30):10-13.
[3] 黄洁,张慧勇,商士杰.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6):813-818.
[4] Werner E E.Risk,resilience,and recovery:Perspectives from the Kauai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3(4):503-515.
[5] 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5):1169-1171.
[6] 张玉妹.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特征[J].心理月刊,2020,15(2):3-4.
[7] 程淑华,张东,陈雅兰.当代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及对策:基于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池州学院学报[J].池州学院学报,2019,33(6):79-82.
[8] 梁日宁.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弹性调查及优化研究[J].校园心理,2014,12(4):242-245.
[9] 廖惠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韧性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内江科技,2011,32(9):40,48.
[10] 刘静洋,娄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特征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0-125.
[11] 雷万胜,陈栩,陈锦添.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969-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