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长沙
大学是人生中一个特殊又重要的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节点。而军校大学生是军官的主要来源,其对军队的认同始于对军校的认同,研究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提升其对军校、军队的认同度,对培养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军队好干部具有重要意义。
对现有大学生学校认同文献梳理可见,大学生学校认同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从认同本身出发研究大学生学校认同。石中英认为学校认同属于集体认同,是学校师生在心理上对所属学校文化的一种肯定、接受和欣赏[1]。周海涛、董朝宗认为,大学认同属于组织认同,包括大学本身属性、学校环境特征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三大因素,是大学生将学校与自身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2,3]。沈鹏、牟艳娟、谷正杰认为学校认同属于归属感范畴,是指学生对学校价值观、办学风格、学校精神及文化传统的承认和接受[4,5]。二是从影响因素出发研究大学生学校认同。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6]:(1)学校因素。丁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学校认同有影响[7],而郑剑虹等的研究却发现,大学生学校认同在专业性质上差异不显著,反而是在获奖经历、担任学生干部上有显著差异[8]。其他研究者还探讨了校园环境、学术氛围、院校支持、院校声誉、院校文化、学习设施、生活设施、年级等因素是否对学校认同有影响作用[9-12]。(2)学生自身因素。苏永建、丁甜的研究均证实学校人际关系会影响大学生学校认同[13,14],除此之外,性别因素的研究结果出现了不同,丁立及丁甜的研究表明性别对学校认同产生显著影响[7][14],而郑剑虹等的研究却表明性别对大学生的学校认同影响不显著[8]。另外,有学者考察了年龄、自尊水平、人格特质、生命愿景等因素对学校认同感的影响[15,16]。(3)社会因素。丁立、叶星的研究表明,学校名誉、就业压力、学校历史文化对学生学校认同均有显著影响[17]。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学校认同感影响因素研究较早,成果较多,重点研究了学校因素及个人因素对学校认同感的影响。学校影响因素包括:教学环境、学校建设、教学反馈等[18-20]。个体影响包括:种族差别、家庭支持、伙伴关系、教育经历等[21-24]。
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属性及其担负的使命任务有别于地方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价值观引导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军校特色,现有的地方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军队院校。本研究以某军队院校为例,构建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为编制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量表打下基础。
以某军校2018~2020级全日制本科生14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1份,有效问卷率为95.7%。被试中男性111人,女性20人;17岁3人、18岁17人、19岁32人、20岁60人、21岁19人;大一23人、大二26人、大三82人;文科1人、理科86人、工科36人、军事指挥8人。
与4名学员队干部和4名心理学专家进行访谈研究,访谈提纲如下:根据您的工作经验,(1)对学校认可的学生会有什么表现?(2)对学校不认可的学生会有什么表现?(3)请用10个词描述军队院校对军校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共收集关键词42个,将意思相近的关键词合并,归类整理共获得5类31个关键词。
(1)价值观类:军人身份、价值观培塑、办学宗旨、历史传承、个人成就、知名学者、重大任务;
(2)情感类:战友感情、文化活动、社团组织、学术资源、教师风范、学习氛围、上下级关系;
(3)社会认同类:亲友评价、学校形象、高校排名、同学支持、社会评价;
(4)制度规范类:请销假、思政教育、公差勤务、培养模式、毕业分配、激励机制、评比竞赛;
(5)保障体系类:教学设施、伙食情况、生活条件、福利待遇、自然环境。
根据关键词归类情况,结合国内现有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包括5个维度:价值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和保障因素。
根据关键词内容,初步编制影响因素指标问卷项目24个。为了保证项目的合理性和客观性,采取半开放问卷的形式,组织11名心理学专家进行项目验证和讨论。问题如下:(1)您认为下列24个因素对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产生影响的程度是:重要、一般、不影响。(2)您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删除4名以上专家认为“不影响”的项目,将专家建议新增项目总结合并,重新讨论、修改后,形成探索问卷项目21个。11名心理学专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 1 心理学专家基本情况(N=1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psychological experts (N=11)
基本情况 |
数量 |
占比 |
学历 |
||
本科以下 |
0 |
0 |
硕士 |
9 |
81.82% |
博士 |
2 |
18.18% |
工作时间 |
||
1年 |
1 |
9.09% |
2~5年 |
4 |
36.36% |
5~10年 |
4 |
36.36% |
10年上 |
2 |
18.18% |
专业 |
||
应用心理学 |
9 |
81.82% |
实验心理学 |
1 |
9.09% |
测量心理学 |
1 |
9.09% |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2020级全日制本科生14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封闭式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要求根据自身理解对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21个项目进行5级评分(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1份,有效问卷率为95.7%。
采用SPSS 23.0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分析及相关分析。
根据131名被试的测试数据,对指标体系的21个项目进行初步项目分析。取指标体系总分处最高27%和最低27%的被试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对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计算单个项目得分与指标体系总分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提标体系高分组和低分组在21个项目上的平均数差异(t=3.82~8.29)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所有项目均有较好的区分度,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r=0.35~0.71)也都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所有项目均保留。
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项目平均分为3.43~4.65,标准差在0.69~1.28之间,离散程度较高。其中毕业去向、师资力量、学术资源、奖惩公平等得分较高,是影响学校认同的主要因素。各项目平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
表 2 各项目平均值和标准差
Table 2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each item
项目 |
平均值 |
标准差 |
20.学校对毕业去向的影响 |
4.65 |
0.690 |
13.学校师资力量 |
4.63 |
0.683 |
12.学校能够提供的学术资源 |
4.61 |
0.729 |
21.学校落实奖惩制度的公平性 |
4.47 |
0.971 |
18.学校的管理制度 |
4.41 |
1.014 |
3.学校科研成果对军队建议的贡献 |
4.41 |
0.858 |
11.学校提供的教学生活条件 |
4.40 |
0.839 |
19.薪资及福利待遇等保障制度的落实 |
4.39 |
0.891 |
10.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 |
4.27 |
0.912 |
5.学校给予的竞赛机会 |
4.26 |
0.957 |
6.本人所学专业类别 |
4.24 |
0.977 |
14.学校的社会评价及口碑 |
4.19 |
0.962 |
8.校内的人际关系 |
4.16 |
0.927 |
7.学业取得的成绩 |
4.16 |
1.073 |
17.学校的高校综合实力排名 |
4.01 |
1.140 |
2.学校的校训 |
3.92 |
1.074 |
4.学校培养知名校友数量 |
3.77 |
1.127 |
1.学校的军队属性 |
3.77 |
1.213 |
9.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 |
3.66 |
1.141 |
15.亲友对学校的认可度 |
3.58 |
1.209 |
16.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宣传及政策支持 |
3.43 |
1.283 |
对样本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可行性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857,巴菲特球形检验值为χ2=1450.198(p<0.001),适合做因素分析。对21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法抽取因素,根据以下标准进行项目的删减:(1)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维度上具有接近载荷值的项目:交叉载荷绝对值之差小于0.1;(2)维度下只有1个项目;(3)项目的载荷值过低:最大载荷值小于0.50。每次删减项目后,重新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依据标准进行重新分析,直到所有项目都不符合删除标准。根据标准(1)删除项目4、11、13,根据标准(2)删除项目11。最后得到4个维度,17个项目的指标体系,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4%。第1个维度命名为“情感因素”(6个项目);第2个维度命名为“社会因素”(4个项目);第3个维度命名为“制度规范因素”;第4个维度命名为“军队价值因素”。各项目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表 3 各项目载荷矩阵
Table 3 Load matrix of each project
项目 |
成分 |
|||
1 |
2 |
3 |
4 |
|
5.学校给予的竞赛机会 |
0.760 |
|||
6.本人所学专业类别 |
0.741 |
|||
7.学业取得的成绩 |
0.706 |
|||
8.校内的人际关系 |
0.701 |
|||
21.学校落实奖惩制度的公平性 |
0.608 |
|||
12.学校能够提供的学术资源 |
0.569 |
|||
15.亲友对学校的认可度 |
0.844 |
|||
16.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宣传及政策支持 |
0.838 |
|||
17.学校的高校综合实力排名 |
0.721 |
|||
14.学校的社会评价及口碑 |
0.705 |
|||
18.学校的管理制度 |
0.784 |
|||
19.薪资及福利待遇等保障制度的落实 |
0.761 |
|||
20.学校对毕业去向的影响 |
0.728 |
|||
2.学校的校训 |
0.822 |
|||
1.学校的军队属性 |
0.678 |
|||
3.学校科研成果对军队建议的贡献 |
0.558 |
|||
10.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 |
0.535 |
注:1=情感因素,2=社会因素,3=制度规范因素,4=军队价值因素。
本研究采取克隆巴赫α系数和斯皮尔曼—布朗分半信度系数检验指标体系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显示:指标体系的α信度系数为0.885,各维度的α信度系数在 0.671~0.862 之间。指标体系的分半信度为0.815,各维度的分半信度为0.613~0.862,结果如表4所示。
表 4 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信度系数
Table 4 The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index system f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identification
条目 |
α系数 |
分半信度系数 |
|
指标体系 |
17 |
0.885 |
0.815 |
情感因素 |
6 |
0.838 |
0.862 |
社会因素 |
4 |
0.845 |
0.791 |
制度规范因素 |
3 |
0.751 |
0.613 |
军队价值因素 |
4 |
0.671 |
0.719 |
本次指标体系构建采取总分与各维度、各项目得分的相关系数来检验其内容效度。结果显示:指标体系总分与各维度得分相关系数为r=0.717~0.781;与各项目得分相关系数为r=0.359~0.697,相关均极其显著(p<0.001)。
根据数据分析,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的测量指标确定为四个维度,与最初问卷设计的五个维度稍有差别。其中,保障体系与制度规范类合并为制度规范因素,应是保障体系和制度规范均属于客观条件对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影响。另外,价值因素并未如研究者预想,成为影响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第一因素。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军校学员是大学生的第一属性并未改变,对于大学生来说,情感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对学校认同的首要因素,符合情感影响认知的规律。国内学者的研究现实,学校文化、学习学术氛围、学校支持感、校内人际关系等情感因素及学习设施、生活设施等保障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学校认同的主要因素[25]。与地方大学生对比发现,制度规范因素和价值因素是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的特色,体现出军队的组织纪律、行为规范和思政教育对军校大学生认知和价值观的特有影响。
内在一致性信度是指测验内容自身的一致性或测验内部所有项目的一致性,在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时,克龙巴赫α系数达到0.60以上就可以接受[26]。采用克龙巴赫系数检验军校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0.671~0.885),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及各维度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本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和编制项目时,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并邀请心理学专家、学员队干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多次讨论,对关键词归纳提取分类,多次评估各项目及维度的适宜性,增强了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依据心理测量学相关理论,以一个量表的总分与各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作为检验其内容效度的指标[27],本研究的指标体系总分与4个维度得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相关(r=0.717~0.781),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指标体系,4个维度与最初理论构建的5个维度基本一致,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军校大学生是军队人才建设的重点,提高其学校认同感是增强军校大学生军人身份认同的起始,对部队战斗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取严格的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包含 4 个维度、17 个项目的指标体系,可以为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学员价值观培塑、学校认同感干预提供科学参考。但本研究仅在一所军校取样,样本量较少,并且样本未包括所有年级和专业,可能存在一定的样本偏差。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指标体系的项目进行完善和修订。
[1] 石中英.文化品位与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学校认同与学校发展[J].中国教师,2006,12(4):4-6.
[2] 周海涛.大学生对大学认同与满意度的同一性[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7(C1):64-66.
[3] 董朝宗.大学生学校认同研究现状与发展[J].时代教育,2015(19):7-9.
[4] 沈鹏.校友示范:大学生学校认同的新路径[J].重庆科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4-175.
[5] 牟艳娟,谷正杰.大学生母校认同缺失的心理成因及应对措施[J].高教论坛,2011(7):15-18.
[6] 李天畅.关于学生学校认同的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18(1):99-102.
[7] 丁立.大学生学校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8] 郑剑虹,曾茂林,范兆雄.大学生学校认同的实证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3):119-124.
[9] 张干群.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2):115-117.
[10] 王亚捷.大学生学校认同研究现状分析[J].赤子,2017(17):129-130.
[11] 田甜,程雪,周仪轩.关于“双培学生”学校认同感现状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8(39):75,77.
[12] 郭素珍.地方高校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6):187-188.
[13] 苏永建.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学校认同过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4] 丁甜.大学生学校认同前因及结果的实证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2.
[15] 林辉,潘小焮,陈新苗.大学生学校认同、集体自尊与生命愿景关系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8(1):120-125.
[16] 黄四林,韩明跃,宁彩芳,等.大学生学校认同对责任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6,48(6):684-692.
[17] 叶星.地方高校大学生学校认同感调查研究:以温州大学为例[J].华章,2013(13):138-139.
[18] Finn K V,Frone M R.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heating:Moderating Role of School Identification and Self-Efficac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97(3):115-121.
[19] Simonsen I E,Rundmo T.The role of school identification and self-efficacy in school satisfaction among Norwegian high-school students[J].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20,23(6):1565-1586.
[20] Carvalho C,Natalie Nóbrega Santos,Raquel António,et al.Supporting students’ engagement with teachers’ feedback:the role of students’ school identification[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20,41(7):863-882.
[21] D Honora.Urban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And School Identification[J].Urban Education,2003,38(1):58-76.
[22] Pauline Garcia-Reid,David T Lardier Jr,Robert J Reid,et al.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Sexual Risk Taking,Ethnic Identity,and Family and Peer Support on School Importance Among Hispanic Adolescents[J].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2020,52(7):1011-1038.
[23] Christopher D,Radziwon.The Effects of Peers’ Beliefs on 8th-Grad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School[J].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2003,17(2):236-249.
[24] Virtanen T,Rikknen E,Lerkkanen M K,et al.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ion i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School:Associations With Truancy[J].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020,41(3):394-423.
[25] 王冬霞,田雪阳.大学生学校认同主要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2):29-52,84.
[26]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7] Foster S L,Cone J D.Validity issues in clinial assessment[J].Psychological Asessment,1995,7(3):24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