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574339
Current Downloads: 1414180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重释——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思考

Maslow Need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Hierarchy —Though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0,2(12): 1273-1285 / 2020-12-22 look8429 look4963
  • Authors: 王步遥¹* 李丹阳²
  • Information: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沧州;
    2.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 Keyword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Reinterpretation;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重释; 生态系统理论
  • Abstract: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has always been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in the study of motiv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further study of motivation theory, Maslow and his theory gradually reveal its limitations. When it comes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it was found that the triangular model established by the hierarchy of needs is misleading, which mainly due to the strong sense of class solidification and hierarchy brought by the pyramid model,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explanatory power and Maslow’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Based on ecosystem theory,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model using new model forms, which is more capable of explaining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and can better avoid th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narration in the original model. 在动机研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动机理论的深入研究,马斯洛及其需要层次理论逐渐表现出局限性。在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局限性的讨论中发现,马斯洛需要层次所建立的三角形模型存在叙事的误导性,主要由于金字塔模型带来的阶段固 化感以及层级感较强,其解释力与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的理论构建存在差异。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模型的重构,运用新的模型形式,使其更具备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解释力,并且能够更好的避免原模型所带来的叙事误解。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212098
  • Cite: 王步遥,李丹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重释——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思考[J].中国心理学前沿,2020,2(12): 1273-1285. 


1 引言

在众多学者的眼中,动机一直都是影响个人与组织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1,2]。“动机”一词发源于拉丁语中的单词“movere”,其基本含义为移动,如刺激、触发或者影响去做某事[3-5]。但是不同的理论家,对于动机的解释和定义依旧存在较大的差异[6]。如在Gorn和Kanungo(1980),Moch(1980)以及Mol(1992)等人看来,动机是一种充分参与活动的形式[7-9]。而Robbins(1993)和Pouchova(2011)等人则认为动机属于一种意愿[10,51]。Akbas和Kan(2007)视动机为力量[11];Berman,Bowman,West和Wart等人(2010)将动机定义为驱动力[12];Armstrong和Michael(1988)则认为动机是一种有目标的行为[13]。直至今日,动机仍是一个缺乏普遍认同定义的词语[14]。在大量对于动机的理论的研究中,Tuan(2011)认为,这些研究可以被分为两大类[15],一类被称作“过程理论”,而另一类则被称之为“内容或需要理论”。

马斯洛作为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在1943年所发表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其独有的需要层次理论,并于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中进一步的阐释了这一理论。该理论从“内容或需要理论”的角度,对动机予以了阐释,将动机与内在需要联结起来,并建立了能够阐释其理论核心的模型。其理论至今依然被用于婚姻问题[16]、经济问题[17]以及企业发展问题[18]等多个领域的实践当中。Abulof(2017)等人探讨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二十一世纪的价值问题后发现,马斯洛的理论“它解释了人性是大多数人类立即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东西”[19]。说明对于当今研究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依然具备可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如Thevar Arthi Velmurugan(2017)等人就在一项马斯洛层次理论与两因素理论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组织管理中马斯洛层次理论更具有价值[20]。

诚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依然存在着其局限性,不少后续研究都讨论过这一问题,并且不少学者也试图改进或完善其理论,如Alderfer(1969,1977 & 1979)就提出了动机的ERG理论[21-23],该理论将动机描述为来自存在(Existence)、关联(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的三种需要。存在的需要包括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如生理和安全的需要[24]。因此,存在的需要主要涉及如金钱、空气、水以及食物这些基本方面。关联需要与人际关系方面有关,这包括了社会接纳、归属以及地位。成长需要与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及自我实现的渴望有关[23,2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Herzberg动机两因素理论以及McClelland成就需求理论之间有着明显的较高层次需求和动机的重叠,以及相应的较低层次需求和动机的重叠。马斯洛的高阶需求起到激励人们的作用,并且具有内在的本质[25]。D’Souza与Gurin(2017)在马斯洛层次理论的基础上[26],进一步的探究出非线性的需求发展理论,即个人以线性方式遵循需求层次并渴望成为贤哲符合社会的最大利益。

时至今日,对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局限性的讨论依然持续,不少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然而,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建立金字塔模型隐喻特性,导致不少学者的观点中都存在对马斯洛需要层次产生的误解。本文通过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建立新的需要层次理论模型,试图能够从隐喻角度消除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误解,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重释。

2 当前动机研究现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动机理论的一种,一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一动机理论以外,其他研究者也就动机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如Higgins(1997)提出的调节定向理论,这一理论通过揭示人们面对积极目标与消极目标时的状态,阐释了促进与预防两种不同的调节定向的作用[27]。20世纪的80年代,Dcci Edward以及Ryan等人提出一种新的动力理论,被称之为自我决定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作为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潜能[28]。S-R心理学家提出的强化动机理论使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以及动机产生的动机理论。源于H. Murry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通过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并且尽可能的解决某一难题就是成就动机。而归因理论则是最初由海德提出的动机理论,认为归因方式会与动机的形成有关[29]。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在动机问题的研究中存在四种方向上的观点,分别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中性主义以及多样性主义[3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属于乐观主义的动力理论,这一理论会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并且是积极向上的。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涵及其解释力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马斯洛试图系统地阐释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符合当时的理论要求,又能够符合一直的经验事实。马斯洛希望这一理论能够符合机能主义,并且一定程度上与格式塔理论以及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

马斯洛将生理需要作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点,认为生理需要是一种生物驱力,假设人的需要是按照等级进行排列的,生理需要位于整个序列的最底层。马斯洛(1957/1987)认为“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需要可能最为强烈。”其他的需要则建立在生理需要之上。1970年《动机与人格》的修订版中,马斯洛在其五等级的划分中,增加了新的两个等级,即在自尊的需要之后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两个内容,而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旧放在最高的位置[31](如图1所示)。

图 1 需要层次理论金字塔模型

Figure 1 Need hierarchy theory pyramid model

马斯洛通过等级序列的设计构建了一个类似于金字塔形状的理论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阐释其动机理论。金字塔的形状能够展示出马斯洛对于每一个等级需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如马斯洛认为当生理需要到达相对充分的满足时,就会诞生新的需要,即对安全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一定满足时,归属与爱的需要就会作为新的中心产生,在归属与爱的需要之上,马斯洛(1957/1987)认为“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者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并且在新的修订版中,增加了关于审美以及认知的欲望,因此马斯洛对于动机理论的探索中,在归属与爱的需要之后增加了三个具有社会性的需要,将社会文化因素与需要动机理论结合了起来。

因此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存在一定的规律:(1)需要存在一定的等级顺序;(2)当第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就会出现;(3)需要的具体形式是因人而异的。在发表其动力理论之后,直至马斯洛去世前依然在不断加深对于该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32],而以上内容所构筑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众多的领域中都得到了体现,并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批评与争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为动机理论的研究和对于动机的运用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但是在长久的实践中依然被认为存在大量的不足,使得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具有一定的争议。Groves与Others(1975)就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处理需要的主要成分的过程中存在元素的缺失,因此当社会过程中动机成因变得模糊时,似乎就失去了作用[33];Trigg与Andrew(2004)则提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交互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似乎被大大的缩小[17];King-Hill(2015)认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在个人与民族差异上的考虑[34];Acevedo(2018)认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学与伦理学的基础并不牢固,同时所拥有的现实意义也需要被怀疑[35]。Desmet(2020)探究了13个基本需求与52个子需求之后发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具有相当的价值与影响力,但是却存在层次顺序以及自我实现中对个人的高度关注两个问题[36]。

国内不少学者同样探究这一问题,如张锴(2010)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37],探讨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的缺陷:(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于“人的需要”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从抽象的角度而并非从实践出发;(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立足点脱离实践历史发展,并且以“抽象的人类”为立足点。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有一部分被提出的不足具有其共性,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金字塔形理论模型的局限性有关。如陈珩(2009)提出[38]:(1)马斯洛自我实现的观点是一种脱离了社会实践的自我实现,并且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模式不够符合实际,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无法获得高级需要的满足这一点,从实践和生活中的经验来看都是缺乏证据的。

在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与菲利普·威尔金森(2018)的《符号与象征》中谈论了三角形以及金字塔的象征性[39],他认为三角形的象征含义多与数字“3”有关,它代表着开始、中间与结束。同时三角形稳固的几何规律也具有象征性的影响。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尼亚,到现代的基督教与印度教,许多文明都将三角形与神联系在一起。而金字塔作为古埃及三角形运用的代表,同样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三角形金字塔的方形塔基象征大地,而顶点则代表天空,金字塔的尖端与太阳联系在一起。金字塔是法老王死后保护他们的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法老死后可以通过这个门到达天上,面见太阳神,气势恢宏的墓室是为了让法老在地下世界依然可以享受帝王的生活。同时三角形稳固的几何规律也具有象征性的影响。

从这一象征性研究中可以看出,金字塔模型会带来一些固有的印象。首先,三角形与神的联系以及金字塔顶端代表天空都会带来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脱离社会实践的误解,在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的论述中,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的自我实现可能是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而有的人可能是想在体育上大显身手。这恰好说明这一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非脱离了社会实践,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其次,三角形稳固性,以及金字塔对于王权的象征意义也同样带来了等级森严的误解,在描述等级森严是,通常会采用金字塔的结构来说明阶层关系也同样能证明这一点,而马斯洛在其理论的论述中则是承认这一理论中高低级的需要层次并不是严格且固定的,很多例外情况都会引发变化,因此说明需要层次理论本身更加的灵活。因此,不难看出陈珩所提出的不足存在一些片面性,并且不足之处是由于马斯洛所建立的金字塔模型而引发的误解。Flower认为当代科学经过数百名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人员以及数千项研究后,并非验证了需要层次理论而是指出了三个普遍的心理需求。 研究人员认为对需求的关注重点应放在:自主性,相关性和能力上,而不是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50]。

郭泳君(2014)在探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个体的需要并不是沿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模型所表现的阶梯而行的[40]。在杨英法(2015)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足的讨论中认为[4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划分缺乏一定的依据,(2)人们实际上会同时考虑高低需要,并且力求能够同时都得到满足,(3)马斯洛在需要向低层次回归的现象上未能投入充足的关注,(4)并且在同一需要层次中不同需要之间的转化、替换谈论较少,(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忽略了世间万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如高层次需要对于低层次需要的影响。Or Oved(2017)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爱与归属的需求比安全的需求更加重要[42]。

根据以上探讨发现,马斯洛所建立的需要模型,即金字塔式模型会导致理解层面上的误导,如金字塔的等级排列所引发顺序、阶级以及固化的隐喻有关,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针对他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做了进一步阐述:(1)马斯洛认为他所建立的层次集团看起来仿佛是一个等级固定的集团,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其理论中所表现的那样刻板,对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一部分人就属于意外。(2)马斯洛认为由于一种概念的发展,即缺乏爱并且寻求爱的人可能竭尽表现得更加具有攻击性和自信心,因而在对于这一类人来说,自尊的需要就远远大于对爱的需要,只是在实质上与其说是为了寻求自尊的需要,依然是在满足爱的需要。而马斯洛则认为每一种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不同人的特性,对于某一种需要的动机可能会通过对另一种需要寻求满足的方式表现出来。(3)同时还存在一类具有强烈创造驱力的人,其创造性的释放并不是给予基本需要的满足而追求自我实现,而是处于不顾及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去执着的追求自我实现。(4)在马斯洛看来,社会中存在一些志向水平处于较低或者压抑状态的人,而这一类人在生活中的需要可能会一直停留在基本需要的水平。(5)并且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来说,如在出生时就缺乏足够爱的人来说,可能追求爱与归属的需要本身上就存在一定的障碍。(6)同时,马斯洛发现当一个人的某一种需要长期处于满足时,就会忽略这一需要对自身的重要性,如中国古代“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就能反映这一点,当长期进食的需要处于满足的状态时,就会忽略进食这一需要本身的重要性和缺乏这一需要时满足该需要所需要做出的行为。(7)马斯洛还认为单纯的观看行为来反映正处于怎样的需要当中会带来误解和错误的印象,对于某一行为来说,可能会存在较多的决定因素,因而需要关注其内部深层次的需要或者欲望。(8)同样的,马斯洛也承认了具有高尚理想价值的人,在面对需要层次理论时,可能是属于例外的观点。可以发现,尽管马斯洛详细对其理论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但是在后世研究过程中却往往遭到了忽视。

5 一种调整方案:来自生态系统理论的启示

通过讨论不难发现,以金字塔作为模型的需要层次理论会对该理论的学习和理解都带来一定的误导,金字塔自身三角形和金字塔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实际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与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的表述中存在冲突。因而引发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误解,尤其是金字塔形象带来的固化等级和级级攀登的隐喻,使得模型看起来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即低级满足无法获得时候无法出现高级需要。甚至使得某一等级的需要被孤立和割裂的看待。前文中已针对这些误解做出阐述,而值得思考的问题则是,能否通过建立一个更加契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模型,在映射需要特点的同时,减少模型自身固化所带来的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曾经提出了一套生态系统理论的模型[43],该理论模型采用一组嵌套类型的结构。人处于模型的正中,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互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周围环境被划分为四个嵌套层次,从内而外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如图2所示)。

图 2 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Figure 2 Ecosystem theory model

微系统为与个体能够直接互动的环境,而中间系统是能够与微系统互动的环境,外系统则是虽然不能直接与个体互动,但是可以通过影响中系统而影响到个体,反之也会受到个体的逐步影响,而最外层的宏观系统则是比较庞大的宏观文化社会等。

William E. Cross Jr.(2017)探究了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多维密度结构在社交身份发展、社交网络动态以及同伴影响和基于学校的友谊模式几个层面的相关动态过程[44],发现该理论的微系统、中系统以及外系统层面上可以泛化在一些少数族群的发展模式中。根据这一研究,不难发现生态系统理论的模型在实际的环境中的发展状态的,即一种向外发散性的,逐步多层级交互发展状态。在Neal(2013)的研究中认为传统嵌套理论采用嵌套的模型隐喻表达了生态系统的重叠配置,即传统嵌套模型更注重于表达其生态系统理论中不同系统的重叠以及社会互动逐级扩散的过程[45]。因此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足以说明,采用嵌套式的模型允许在心理子领域推导出许多较低层次的假设,也许在对人类群体多层次社会组织的研究中,可以更好地检验相互影响的多个同心圆的广义思想。 无论从狩猎—采集到现代全球化文明等社会的广泛复杂性如何,人类个体在不同层次之间相互关联;可以分级组织的层次。从自我到小的亲属群体,从更复杂的层次到民族文化结构,直到现代社会最近发展起来的超国家组织。 虽然它们服务于不同的功能,并涉及不同的活动,但层次显然相互作用,以塑造个人的行为一致[46]。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的构筑上认为,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需要于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出的社会兴趣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详尽[47]。即从一个单独的个体需要逐步发展为一种将于周身环境与社会的贡献本身也视作自身需要的一部分。在阿德勒的论述中认为社会兴趣是“爱邻人”的一种表现方式之一。而在William C. Compton(2018)在论述马斯洛自我实现的神话中,也同样论证了这一观点[48]。该研究通过对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的在讨论,说明马斯洛通过构筑自我实现的神话来构筑一个需要发展到极致的榜样状态。因此,通过对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探索可以发现,马斯洛的金字塔模型虽然展现了一个逐级攀登的需求发展状态,但是随着需求逐渐的“高级”都呈现出了一种和四周环境不断扩散的互动状态,这一互动状态与之前对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互动状态表现具有相似性,即都是逐步多层级交互发展的状态。虽然生态系统理论主要在于构筑社会互动的层级发展状态,用于展示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发展层级;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在于构筑需求的发展模式,用于探究个人在需求动机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状态,但是由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建立在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问题的假设状态中,因此也可以将该理论看作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生态的需求系统理论。

同时结合《符号与象征》中的圆形象征意义,圆形通常代表神灵,象征完整、永恒以及完美,并且具有循环的含义。除此之外,同心圆象征创造的秩序,对于佛教禅宗而言,同心圆象征大家都以实现内心圆满为目标,但是所走的路却不同。只有精神和谐,才能获得提升。同时,圆桌具有人人平等的象征,这一象征与亚瑟王及其骑士有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者认为完美的圆圈是上帝的象征。

那么需要层次理论有没有可能并不是一个由下而上的需要过程,而是一个由内而外的需要发展呢?在基础需要的部分则是与本身动物性的需要所不能分割的,但是这些基本需要却仅仅是动物性的需要,无法能够融入社会,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则是表现出更多社会化的部分,因此社会化的需要会存在于动物性需要的外围,并且社会化越深就会满足马斯洛所认为的更高级的需要。并且,从圆形象征来看,圆形的设计更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涵表达,如每一种需要虽然被作为不同的高级与低级的分类,但是并不是严格的等级差异,而只是一种分类的方式,这与平等的象征符合;同时循环、完整的含义更有助于将不同的需要层次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开来专注于某一种需要的特异性,对于人来说,每一种需要应该都存在于人,而不是单一的需要是否会缺失;并且同心圆的象征意义更是与马斯洛的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相互契合。因此结合圆形象征意义以及生态系统理论的内容后,提出了新的需要层次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

图 3 需要层次理论新模型图例

Figure 3 Need level theory new model legend

该模型采用了圆形,最内部为生理需要,最外部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该模型对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解读会一定程度上更加深入的展现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特点。

首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基本需要和高级的需要,但是传统模型通常会让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而实际上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的第六章中谈到,在马斯洛对于本能理论的重新考察后发现,本能理论非常强调集体远比我们想象的值得信赖,有更强的自我保护、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这一特性也证明了本能的动机理论的内部化倾向,动机在于自身的满足。但是马斯洛同样发现,在本能理论中蕴含了生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在《动机与人格》第六章中,马斯洛写道“此外,我们还可补充一点,各种新近的发展已经表明有必要从理论上假定机体内有某种积极生成或自我实现的倾向”以及“这种生长或自我实现的倾向,曾经由亚里士多德格森和其他许多的哲学家以一个有一个的模糊形式假定过”。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中,微观系统是由人与其家庭、学校、同伴、网络等因素而建立起来的系统,而这一系统中会发现,这里人自身会涉及一部分生理需要,而另外一部分的生理需要以及安全需要和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实际上正是需要和家庭、同伴的互动中相互形成。因此可以看到的是,基本需要大多都是在不同的微观系统中完成的。中系统作为一个不同角度微观系统的整合体,则是能够看到在整个中系统中,不同的基础需要被满足,并且在范围扩大到了中系统中之后,一部分尊重的需要以及求知的需要都会在这一层次的互动中得到满足,如学校和家长共同作用可以满足尊重的需要以及求知的需要。外系统作为人本身为直接参加但是触发影响的系统而言,这这一系统中则会满足另一部分求知以及审美的需要,如我们会被别人家的孩子引导要努力学习,这正是在外系统的运作下引发的求知需要,而审美需要也是在于外系统的间接交互中能够完成一部分影响,如学校的校园文化;社区街坊的流行引导会影响到审美的需要。而宏系统则会在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发挥作用,如不同的社会文化以及亚文化的影响都会引发审美或者是自我实现的变化。因此可以发现,生态系统理论中不同的系统变化,这个从自身向社会化的过程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自身向社会化的过程存在类似。并且会发现这一自身向社会向发展的过程中包含了一种源自内部动机的含义,因此运用圆形似乎可以更好的阐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构建的思路。

在本身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从本身的动物性需要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要求的需要,但是本身本能的部分依然存在于人类本身之中,并且很多时候作为驱动行为的重要动力。在这一内容上,该模型能够更好地阐释不同需要层次的关联问题,以进食的需要为例,单纯的生理需要仅仅是需要进食;而与安全的需要关联时,则是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下放心的进食;在进一步与爱与归属的需要关联时,进食我们会希望能够给家人带来更好的食物以及与家人一同进食;在与自尊关联时,我们会希望自身的进食变得更加体面,食用一些符合自身身份的食物,并且进食过程变得更加的有规范;在涉及认知与审美的需要时,我们会希望食物有着优美的摆盘,诱人的香味,优质的口感,并且想要运用更加合理的方式烹饪食物;在涉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时,进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口腹之欲,还是为了通过进食而获得更加投入的工作中的重要过程。最后,则是该模型除了能够由外而内的相互关联以外,还可以很好地解读由外而内的关联问题,尤其是在未满足基本需要而去追求高级需要的问题。如,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实际上是出于一定认知和审美需要的进一步发展,而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尊的需要,满足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能出于一种更加高尚的爱与归属的需要,并且也是从未来能够更好的满足安全的需要以及生理需要而产生的需要。这种层层包裹式的结构,能够体现出从个体向社会所发展的动机变化,并且这一变化也与生态系统理论所论述的生态圈存在一致性的表述,更能够反应出动机发展的指向与多样性,而不仅仅局限于层层阶梯式的攀爬。

并且该模型能够更好的表现马斯洛对于低级以及高级需要的观点。在《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认为:(1)高级需要是一种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2)高级需要是较迟的个体发育的产物。因此可以看出马斯洛所谈到的需要层次的发展并不是针对单一事件而言,而是针对于人类生长而言的。在金字塔模型中,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阶梯式的需要努力的过程,而实际上,运用圆形模型就能够发现,这一过程只是随着年龄的发展会逐步出现的需要。因此新模型也能够更好地表现出马斯洛对于高低等级需要的论述。

而同样,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马斯洛深入的谈论了对于自我实现的内容。在该书中,马斯洛写道“我们能鼓励他们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件事,而忘记他们的伪装,拘谨和畏缩——彻底献身于这件事”[49]。因此可以看到,处于自我实现的境界的状态的描述,这是一种并非索取而是给予的状态。在金字塔模型的表现下,自我实现仿佛是一种达到需要顶端的境界,是一种通过争取而努力获得的需要。但是实际上这是对于马斯洛观念的误解,存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不是需要努力奋斗并且攀爬而获得的,而是当随着成长而自发出现的,并且这是一种献身式的境界。而圆形模型体现的社会化的感受,能够更好的展现自我实现这一需要“反哺社会”的隐藏含义,并且似乎更加贴切与马斯洛的论述。

因此可以看出该模型的优势,即首先打破了金字塔模型隐喻所带来的固化理解,圆形模型的象征性会更加强调不同需要之间的链接而并不是不同需要之间的高低之分与等级差异,同时对于完整、平等、圆满等象征也更贴合马斯洛本身所表达的需要层次理论含义。因此,从这一方面而言,能够更进一步的消除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误解。无论是从内而外的需要求关联还是由外而内的需要关联都能更好地通过模型进行理解;并且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其外部需要的行为表现不单单是对于外部需要的满足,也包含内部需要的问题;不仅如此,该模型还能够更加清楚地展现出马斯洛对于满足前一需要与后一需要的关系问题,该模型可以发现该模型是一个逐步社会化需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只是一步步由内而外发展而来的,更加符合人的实际发展,并且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基本需要与高级需要之间的等级芥蒂,更加妥帖地结合起来。另外从本土化的角度上来说,该新模型也较为符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思想观念,更加符合本土化的理解思路,为更好的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供更佳的便利。

6 总结与展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提出以来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能够在各种领域为工作的开展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实际对于异样的观点的观察当中发现,很多研究在探索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时,并不是从马斯洛实际理论提出的文字出发,很多一部分都来源于对传统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金字塔模型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但是实际在马斯洛对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论述中早就对其中一些认为需要层次理论不足的观点做出过解释,只是由于其模型所具有的误导性引发了对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错误理解。

这一误解会导致理解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机械而麻木的操作这一需要层次理论,会导致无法产生理想的激励效果。金字塔模型的象征影响到理论的僵化,这无论对于马斯洛而言还是对于应用这一理论的实践者而言都是不利的。圆形模型所具有的优势则是通过模型而简化理论的内容后,其不同与金字塔的象征性具有跟多圆滑多变的理解方式,这一点上就能够使这一理论保持灵活性,同时则是圆形以及圆环的象征意义更加与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所论述的内容相契合,这避免了更多误解的出现。

虽然需要承认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一部分局限性需要与理论模型所带来的模型所区分开来,因而通过对于心理学模型的探索,建立的新型的需要层析理论模型,并且该模型能够对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更深的展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传统旧模型所带来的误解。希望通过新模型的建立,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需要理论的内容,并且能够在对于需要动机解读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然,该模型依然存在不足,并且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缺陷进行补完,这一方面是由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时代性无可替代,且马斯洛提出该需要层次理论背景的独特性引起的。所以本研究只是针对由于旧模型的误解而加以进行的模型改善,而需要依旧继续探索人类的动机问题,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一方面要与现有理论结合,从理论上探讨出需要理论的发展和走向;另一方面也要从实践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状态的需要模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各个行业对于需要理论的应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Appleby M.Maintaining motivation[J].Collector(0010082X),2013,79(3):18-20.

[2] Grammatikopoulos I,Koupidis S,Moralis D,et al.Job motivation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incentives as efficient management tools:A study among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J].Archives of Hellenic Medicine,2013,30(1):46-58.

[3] Ameneh B,Maryam J,Aagil M,et al.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of General Physicians toward Their Career[J].Global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2013,5(1):166-173.

[4] Qayyum A.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mployee motivation and the role of demographics:The banking industry of pakistan[J].Global Business & Management Research,2012,4:1-14.

[5] Syed A,Anka L,Jamali M,et al.Motivation as a Tool for Effective Staff Productivity in the Public Sector:A Case Study of Raw Materia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uncil of Nigeria[J].Asian Social Science,2012,8(11):85-95.

[6] Çeliköz N.Basic factors that affect general academic motivation levels of candidate preschool teachers[J].Procedia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2009,1(1):1357-1365.

[7] Gorn G J,Kanungo R N.Job involvement and motivation:Are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managers more job involved?[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80,26(2):265-277.

[8] Moch M K.Job involvement,internal motivation,and employees’ integration into networks of work relationship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80,25(1):15-31.

[9] Mol A.Motivating Subordinates[J].IPM Journal,1992,11(2):19-22.

[10] Robbins S.Organisational Behaviour(6th ed)[M].Englewood Clifs:Prentice-Hall,1993.

[11] Adnan K,AKBAŞ Ahmet.Affectiv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hemistry Achievement(Motivation and Anxiety)and the Power of These Factors to Predict Chemistry Achievement-II[J].Journal of Turkish Science Education,2007,4(1):10-19.

[12] Berman E M,Bowman J S,West J P,et al.Motivation:possible,probable or impossible?[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rvice:Paradoxes,Processes and Problems.California:Sage,2010.

[13] Armstrong M.A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M].Nichols Pub,1988.

[14] Elias S M,Smith W L,Barney C E.Age as a moderator of attitude towards technology in the workplace:work motivation and overall job satisfaction[J].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31(4-6):453-467.

[15] Luu T,Tuan.Convergence of Antecedents on Work Motivation and Work Outcomes[J].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1,2(2):54-64.

[16] Patrick,Heather.Ascending Mount Maslow With Oxygen to Spare: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Psychological Inquiry,2014,25(1):101-107.

[17] Trigg A B.Deriving the Engel Curve:Pierre Bourdieu and the Social Critiqu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04,62(3):393-406.

[18] Fallatah R H M,Syed J.Employee Motivation in Saudi Arabia: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J].2018:19-59.

[19] Abulof U.Introduction:Why We Need Maslow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Society,2017:1-2.

[20] Thevar Arthi Velmurugan,Dr.J Gomathi Sankar.A Comparative Study on Motivation Theory with Maslow’s Hierarchy theory and Two factor theory in Organization[J].Indo-Irani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17,1(1):204-208.

[21] Alderfer C P.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69,4(2):142-175.

[22] Alderfer C P.A Critique of Salancik and Pfefer’s Examination of Need-Satisfaction Teori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7,22:658-669.

[23] Alderfer C P,Guzzo R A.Life experiences and adults enduring strength of desires in organisat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9,24:347-361.

[24] Arnolds C A,Boshoff C.Compensation,esteem valence and job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Alderfer’s ERG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2,13(4):697-719.

[25] Monday O,Samuel A.Critical Review and Comparism between Maslow,Herzberg and McClelland’s Theory of Needs[J].Fu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17,1(1):161-173.

[26] D’Souza J,Gurin M.Archetypes Based on Maslow’s Need Hierarchy[J].Journal of the Indian Academy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7,43(2):183-188.

[27] Higgins E T.Beyond pleasure and pai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1280-1300.

[28] 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近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26(6):1115-1116.

[29] 姜承华.动机理论视角下成人英语学习倦怠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30] 刘娟娟.动机理论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7):68-70.

[31]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朗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2] Roberts T B.Maslow’s human motivation needs hierarchy:a bibliography[J].Behavioral Sciences,1972,17.

[33] Groves D L,Kahalas H,Erickson D L.A Suggested Modification to Maslow’s Need Hierarchy[J].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75,3(1):65-69.

[34] King­Hill S.Critical analysis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J].The Step Journal(Student Teacher Perspectives),2015,2(4):54­57.

[35] Acevedo A.A Personalistic Appraisal of Maslow’s Needs Theory of Motivation:From “Humanistic” Psychology to Integral Humanism[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8,148(4):1-23.

[36] Desmet P,Fokkinga S.Beyond Maslow’s Pyramid:Introducing a Typology of Thirteen Fundamental Needs for Human-Centered Design[J].Multimodal Technologies and Interaction,2020,4(3):38.

[37] 张锴.“人的需要”的“实践人本质论”解读——兼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D].西南大学,2010.

[38] 陈珩.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评析与科学应用[J].职业时空,2009,5(5):9-10.

[39] 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菲利普·威尔金森.符号与象征[M].周继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40] 郭泳君.谈社会认同理论对新需要层次理论模型的构建——从抗日案例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缺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1] 杨英法.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不足及其完善[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5(5):8-12.

[42] Oved O.Rethinking the place of love needs i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J].Society,2017,54(6):1-2.

[43] 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250-252.

[44] Cross,William E .Ecological factors in human development[J].Child Development,2017.

[45] Neal J W,Neal Z P.Nested or networked? future directions for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J].Social Development,2013,22(4):722-737.

[46] Culver,David C.Life history evolution[J].Encyclopedia of Caves,2012:323-365.

[47] Adler A.Social interest:A challenge to mankind(Vol.108)[M].New York:Capricorn books,1964.

[48] Compton W C.Self-actualization myths:what did maslow really say?[J].Journal of Human Psychology,2018(5).

[49] 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林方,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897.

[50] Fowler S.Why motivating people doesn’t work.and what does:the new science of leading,Energizing,and Engaging[M].New York: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2014.

[51] Pouchová L.Work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Crisis[D]. Pardubice University,2011.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