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575062
Current Downloads: 1414223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预期风险与高中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Risk and Selfdisclosure Onlin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0,2(10): 1073-1079 / 2020-10-12 look1274 look803
  • Authors: 刘颖 郭家琛*
  • Information: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
  • Keywords:
    Subjective risk; Self-disclosure online; High school students
    预期风险; 网络自我表露; 高中生
  • Abstract: Objective: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disclosure in WeChat moments and QQ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losure decision-making model. Methods: 445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disclosure online scale and the subjective risk scale. Results: (1)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self-disclosure in QQ space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WeChat moments. (2) The subjective risk of WeChat mom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QQ space, and the subjective risk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predicts the breadth of self-disclosure online. Conclu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elf-disclosure onlin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WeChat moments and QQ space, and the subjective risk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breadth of selfdisclosure onlin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目的:通过两个研究,比较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 QQ 空间两种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中进行网络自我表露时的差异情况,并在信息表露决策模型的框架下探讨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方法:采用网络自我表露量表、预期风险量表对 445 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高中生在 QQ 空间中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显著多于微信朋友圈,高中生在 QQ 空间中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深度显著高于微信朋友圈。(2)微信朋友圈的预期风险显著高于 QQ 空间,预期风险显著负向预测网络自我表露宽度。结论: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 QQ 空间平台上网络自我表露的深度、宽度存在显著差异,预期风险对高中生的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有消极影响。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210077
  • Cite: 刘颖,郭家琛.预期风险与高中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学前沿,2020,2(10):1073-1079. 


1 引言

网络自我表露是自我表露在网络空间的一个延伸,网络自我表露是个体在网络环境中运用多种方式向他人传递信息,并以此达到维持网络沟通或满足个人需求的网络行为[1]。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时候,会有选择性地发表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上比较活跃,有的学生则倾向于在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自我表露[2]。与大学生相比,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网络自我表露[3],青少年也常常同时使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等发表与自身有关的信息,那么,青少年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中的网络自我表露行为是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基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将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中进行自我表露时的差异情况,并以表露决策模型的视角进一步探讨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

表露决策模型概述了个人在表露信息前所遵循的决策过程[4]。表露决策模型指出,人们对自我表露的后果有多种预期,预期风险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种。预期风险指个体对自我表露不良后果的预测。个体在进行自我表露前会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预期风险越低,表露的信息主题越多,私密性越高[5]。网络自我表露是自我表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兼具自我表露的一般特点[1]。目前,不乏实证研究将表露决策模型用于对网络自我表露行为的解释。有研究者指出,风险较高的平台,有可能会降低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6]。此外,还有研究指出预期风险越低,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的深度就会上升,预期风险负向影响网络自我表露的深度[7]。根据表露决策模型的观点,影响个体评估表露预期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表露受众就是其中之一[8]。对于高中生来说,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受众群体有所不同,QQ空间的表露受众多为同伴和网友,而微信朋友圈的表露受众还包括了父母、老师等长辈。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保护自己的网络在线隐私的目的,往往不是防止其泄露于陌生人,而是防止其泄露于父母[9]。因而,本研究有理由认为,对于高中生而言,微信朋友圈因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而具有更高的预期风险。预期风险有可能是引起高中生不同网络社交平台间自我表露差异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聚焦于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行为,选取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两个系列研究,比较其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两种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中进行网络自我表露时的差异情况,并在信息表露决策模型的框架下探讨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

2 研究一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随机选取沧州市一所普通高中的250名高中生参加调查,共发放2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9份(男生108人,女生91人),回收率为80%。

2.1.2 研究工具

网络自我表露问卷 该量表由两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包含四个项目来评估高中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本研究从深度维度中删除了一个与性有关的项目,不适合高中生使用)[10]。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记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计分。在本研究中,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深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8和0.71。本研究分别针对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两个平台的网络自我表露行为进行调查。

2.1.3 研究程序

向被试说明本次调查工作的保密性和调查形式的匿名性后,请被试独立填写问卷。首先确认每名被试都同时使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两种网络社交平台。之后,一半被试先填写针对微信朋友圈的网络自我表露调查问卷,再填写针对QQ空间的调查,一半被试按照相反顺序进行填答。

2.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研究一旨在调查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的网络自我表露现状,比较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两个社交平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详见表1,结果显示: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与QQ空间中的网络自我表露宽度差异显著(t=-4.28,p<0.001),高中生在 QQ空间中的网络自我表露主题显著多于微信朋友圈,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与QQ空间中的网络自我表露深度差异显著(t=-2.59,p<0.01),高中生在QQ空间中网络自我表露的深度显著高于微信朋友圈。

表 1 不同社交平台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深度的差异检验(M±SD)

Table 1 The difference test between breadth and depth of self-disclosure online in two platforms

维度

微信朋友圈

QQ空间

df

t

Sig

宽度

2.34±0.066

2.6±0.066

174

-4.28

0.000***

深度

2.33±0.065

2.52±0.067

181

-2.59

0.010**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3 讨论

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两类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现状,并比较了其在不同社交平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目前,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中的网络自我表露深度、宽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高中生在QQ空间中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显著多于微信朋友圈,高中生在QQ空间中网络自我表露的私密程度显著高于微信朋友圈,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2]

以往对QQ空间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QQ空间中的好友列表主要包括现实中的同学、朋友以及陌生网友,很少有父母[11],而微信平台是基于现实强关系的人际关系网,好友不仅包括现实中的同学、朋友、陌生人,大多数学生的微信好友列表中还包括了自己的父母师长。有关青少年互联网行为的研究结果指出,青少年常常联合起来保护自己的网络隐私,防止其泄露于父母师长等人[9]。学生在网络中表露的内容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分组设置,即使不留下点赞、评论等痕迹,所有好友也都默认可以浏览。依据表露决策模型,本研究推论,对于高中生来说,自己在网络中表露的一些信息一旦被父母、老师等长辈看到,就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因而,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没有父母师长的QQ空间平台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网络自我表露,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依据表露决策模型的观点,自我表露的深度、宽度均受到个体对表露预期风险的影响,而个体对预期风险的评定是基于对表露对象适宜性和表露目的的评定后得出的[4]。因此,本研究认为,预期风险有可能是决定高中生选择在哪个平台上发表深层次内容和表露主题数量多少的关键因素。对于上述猜测,本研究将会在后续研究中进行进一步验证。

3 研究二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随机选取沧州市一所普通高中300名高中生参与调查,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6份(男生45人,女生201人),回收率为 82%。

3.1.2 研究工具

网络自我表露问卷 同研究一。

预期风险问卷 采用Vogel等人2003年编制的自我表露预期结果量表(DES)。将与心理咨询有关且不适合本研究情境的一道题目删除,将题目情境设置为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进行5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网络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越高。本研究分别针对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的网络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进行调查。在本研究中,微信朋友圈预期风险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9,QQ空间预期风险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

3.1.3 研究程序

向被试说明本次调查工作的保密性和调查形式的匿名性后,请被试独立填写问卷。首先确认每名被试都同时使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两种社交平台。施测顺序为预期风险量表、网络自我表露量表。一半被试先填写针对微信朋友圈的调查问卷,再填写针对QQ空间的调查,一半被试按照相反顺序进行填答。

3.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对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的预期风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中生对微信朋友圈的预期风险评估与QQ空间的预期风险评估存在显著差异(t=-2.96,p<0.01)。高中生认为在微信朋友圈上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显著高于在QQ空间上进行网络自我表露。

以微信朋友圈预期风险为预测变量,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深度为因变量,通过对预期风险与网络自我表露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考察微信朋友圈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宽度和深度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见表2),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说明高中生对微信朋友圈的风险预期对其在该平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数量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深度没有显著预测作用,这说明高中生对微信朋友圈的风险预期对其在该平台自我表露信息的私密程度没有影响。

表 2 微信朋友圈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宽度的回归分析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ubjective risk on breadth of self-disclosure in WeChat moments

变量

微信朋友圈网络自我表露宽度

预期风险

β

调整R2

F

-0.186

0.018

4.507*

以QQ空间预期风险为预测变量,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深度为因变量,通过对QQ空间预期风险与网络自我表露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考察QQ空间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宽度和深度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见表3),QQ空间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说明高中生对QQ空间的风险预期对其在该平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数量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深度没有显著预测作用,这说明高中生对QQ空间的风险预期对其在该平台自我表露信息的私密程度没有影响。

表 3 QQ空间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宽度的回归分析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ubjective risk on breadth of self-disclosure in QQ space

变量

QQ空间网络自我表露宽度

预期风险

β

调整R2

F

-0.166

0.013

3.132a

注:a:0.05<p<0.08。

3.3 讨论

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信息表露决策模型的框架下,进一步考察预期风险与高中生网络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探究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两类不同的社交平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差异。研究二得出以下结论: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两类不同的社交平台中,预期风险均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宽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4]。具体来说,这一结果说明高中生对微信朋友圈的风险预期对其在该平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数量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高中生对于微信朋友圈的风险预期越高,则其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越少。高中生对微信朋友圈的风险预期对其在该平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深度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说明高中生对微信朋友圈的风险预期对其在该平台自我表露信息的私密程度没有影响。QQ空间的研究结果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结果一致。

结合研究一的结论可知,高中生在QQ空间中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显著多于微信朋友圈,在QQ空间中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深度也显著高于微信朋友圈。根据表露决策模型理论,预期风险越低,网络自我表露的宽度和深度就会上升[4],反之,个体的预期风险越高,则网络自我表露的宽度和深度都会有明显的下降。本研究部分验证了表露决策模型理论。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保护自己的网络在线隐私的目的不是防止其泄露于陌生人,而是防止其泄露于父母[9]。因而,有理由认为,表露的对象是高中生评估网络社交平台是否具有高风险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网络社交平台的好友列表中包含自己的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则意味着他们在该社交平台中所进行的自我表露内容可以被父母、老师等人看到,这对高中生来说无疑是高风险的。对于高中生来说,一旦自己在网络中表露的隐私部分被父母或老师等人看到,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批评、父母担忧等不良后果。因而,有的高中生虽然有表露进而发展、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但是当社交平台好友中包括父母、老师等人时,他们宁可选择不表露,或者换一个风险较低的平台进行表露。因此,高中生在预期风险较高的社交平台,例如微信朋友圈中的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显著低于预期风险较低的社交平台。

根据表露决策模型理论,自我表露过程中最易受风险影响的部分是表露的深度。表露决策模型理论包含了这样一个假设:随着预期风险的增加,自我表露的深度会降低。也就是说,预期风险导致更谨慎的自我表露行为。然而,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与表露决策模型理论并不一致。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对于高中生来说,网络自我表露宽度固然能为其提供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网络自我表露深度对于发展和维持关系则更加重要。在网络自我表露过程中,与话题的多样性相比交流的深入及私密性更能带来亲密感,更有利于与他人发展并维系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建立并维系关系,从而满足在线下无法获得的需要。当社交平台的好友列表中包括父母师长时,无疑风险都是较大的,此时没有特定需要的高中生,则会随意地减少甚至选择不进行自我表露。因而,风险预期对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数量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然而,当高中生迫切地需要通过深入及私密性的网络交流为其带来亲密感、获得他人支持时,无论他们对社交平台的风险预期为何,他们都会选择进行自我表露。另外,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平台的分组可见设置功能也大大降低了风险对深度的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年度基金项目《网络自我表露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基于70后、80后、90后、00后群体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SQ181127)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笑春,孙晓军,周宗奎.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72-281.

[2] Justice E.Facebook suicide:The end of a virtual life[J].Times Online,2007.

[3] Stefanone M A,Jang C Y,Claes N.New Media Use in Context:Environmental Cues and Online Self-Disclosure via Weblogs[C]//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09.https://doi.org/10.1109/CSE.2009.483

[4] Omarzu.A Disclosure Decision Model:Determining How and When Individuals Will Self-Disclose[J].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0,4(2):174-185.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57PSPR0402_05

[5] Doo-Hee Lee,Seunghee Im,Taylor C R.Voluntary self-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A multimethod study of the motiva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disclosing information on blogs[J].Psychology & Marketing,2010,25(7):692-710.https://doi.org/10.1002/mar.20232

[6] Gabisch J A,Milne G R.Self-disclosure on the web:Rewards,safety cues,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regulatory focu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active Marketing,2013,7(2):140-158.

https://doi.org/10.1108/JRIM-11-2012-0051

[7] 陈楠.社交网络用户自我表露行为及其对亲密度的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8] Chen X,Shun C.Self-disclosure under social networking sites:a risk-utility decision model[J].ACM,2012.https://doi.org/10.1145/2346536.2346602

[9] Boyd D.Why Youth Social Network Sites:The Role of Networked Publics in Teenage Social Life[J].Youth Identity & Digital Media,2008.

[10] Ying L,Ru-De L,Yi D,et al.How Onlin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fluences Self-Disclosure Onlin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Moderated Mediation Effect of Exhibitionism and Narcissism[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6,7:1279.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6.01279

[11] 李魏华.QQ空间中的自我呈现[D].兰州大学,2009.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