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韶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作为地方性高校的心理学专业,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韶关学院是粤北普通高等院校,其心理学专业创建于2001年,起点为三年制的心理健康教育专科专业,2005年起开始招收心理学本科专业。基于地方性大学及学科发展实际,心理学专业在注重学生学习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经心理学示范专业建设和心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近年来逐步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实践基地建设、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上均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长期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存在应试观念、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班建制度是在当前主要教育模式,班级化教育利于管理,但也暴露出无法具体关注学生个体进行差异化培养,有效地进行专能的专业指导和技能指导的弱点,消弱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在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导师制中,导师不仅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也是生活心灵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科导师制的内涵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成长方向的引导和对学生学习途径及方法的指导。二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以及创新性等,是兼顾个性鲜明的全面和谐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应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将导师制列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导师制教育教学制度,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1]。导师通过学识、高师德、治学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献身科学。从新生入学开始,针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性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引,在早期引导大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对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质、为学生量身定制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适合的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及时的检查与改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学习主动性的转变有利于适应高效全方位育人理念的专业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2]。
将导师制引入到大学本科生的培养中,是对当前教育培养模式的重大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开展和信息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我校的师资力量、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上均具备了实行导师制的基本条件。
师资水平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师资力量改善显著。以心理学专业为例,其中硕士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教学教研经验均比较丰富,责任心强,专业技能良好,成为心理学教师的中坚力量,博士、教授提升了师资的研学水平,形成良好的梯队和学缘结构。良好的师资力量为普通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心理学教学实验资源发展快速。目前拥有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可供心理学实验性课程使用的心理实验台、心理测量量表、基础心理实验系统、心理测评系统、团体心理辅导、音乐放松、沙盘等实验设备。今年新购置的脑电记录系统、生物反馈仪、眼动仪等大型仪器也将逐一到位。且校外实践基地包括医院、学校、心理机构、教育机构、监狱、特殊学校等,类型丰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的见习实习,为心理学实施导师制,为学生的进行多方向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提供物质保障。
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极大丰富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实现形式。师生交流不再局限与面谈,E-mail、微信、QQ、微博等网络手段均为师生提供了方便的互动和交流方式。师对生的指导也不在局限与课堂与课室,其教学方式的时空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为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而上网工具(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大面积普及,学生随时均能获得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导师真正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化成引导者。
尽管导师制的实施和管理在我国尚未成熟,但在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应用,且近年来不少普通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均在逐步开展探索导师制的开展和实施,这为我校实践导师制提供了参考,而在学校管理和领导层面大力支持教学改革,在政策上对导师制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大学生在不同的学涯阶段其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不同,导师应注意阶段性引导,促进其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以一般本科四年而言,总体可以分为:起步启蒙阶段、入门阶段、提升阶段和巩固加强阶段[4]。
起步启蒙阶段主要是指新生刚入学前几个月。初入大学的大学生面对新环境,存在欣喜与陌生、失落,独立 、自理与不能恰当管理自己的矛盾上;中学学习习惯、方法与大学学习要求与方法间的不协调等等。但同时他们的情绪比较高涨,背负了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很多学生会暗下决心,以全新的姿态和坚强的意志迎接这一人生的新阶段和新历程。
导师在这一阶段主要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心理学专业的培养体系、了解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和职业发展。如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块、应有的知识结构和课程搭建,需引导学生了解今后四年中将可能涉及的专业领域和我校心理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也有一些学生对心理学专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因此导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和学科特点。高等教学遵循从基础到专业的教学规律,大学生一般到大学二年级才逐渐接受专业知识,对早期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意识和使命感非常不利。因此,大学生与导师的交流,是其获得专业知识、搭建专业领域认知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对其个人成长以及学习方法的养成有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早期引领,使学生在大学起步期就树立好学习目标,积蓄学习动力,形成职业规划发展意识,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使学生在早期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入门阶段主要是是指在大学低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课程多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显得枯燥乏味。此时大学生逐渐理解适应大学生活的特点,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有了粗浅的,把握,刚入学的新鲜感慢慢消失,部分学生可能产生懒惰、应付等消极观点。
此阶段导师除了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之外,能应多和学生进行专业观点的知识的交流,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反思理解和知识的融合。并且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鼓励选择性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参加竞赛等活动,逐渐融入大学生校园群体生活。在学业上导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职业发展、兴趣爱好进行选修课程,鼓励学院阅读专业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分享学习心得。同时,逐渐引导学生拓宽视野,申报院级创新创业项目,协助高年级同学完成项目,或者参与教师研究课题。在实践能力,鼓励其参与班级活动、各级社会实践活动。
发展提升阶段主要是指在大学中年级阶段,大学生在积累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之后具备较好的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需要导师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发挥特长优势,鼓励其参加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学生专业学术水平的提升。导师在指导学生做项目、组织策划的同时,促进学生在专业提升、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团队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的显著提升。
在实践和职业能力上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如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心理剧等),在学生能力和兴趣范围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如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考试)等和一些基本技能证书考试(如驾驶证)等;鼓励学生加强实践锻炼,有选择地参加到当地中小学进行义教、公益性心理辅导、三下乡交流、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以及一些专业见习实习活动。
在强化巩固阶段主要是指,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基本已经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运用理解,还体现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专业技能上,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技能性的工作坊和训练营,继续发展充实专业技能。在实践能力上,鼓励学生与外界企事业进行完整的实习见习,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运用和转化,学会独立承接个案的辅导、设计辅导教育方案并能学会利用资源将方案完整实施,提升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术上,可以一对一地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并在期刊上公开发表,在学生确立主题、查阅文献、开展调研、分析数据、文字撰写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导师应当在这一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意识,针对升学、就业等进行专门化的指导。
素质教育和差异化教育需要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尽管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能力培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我国高校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经验不足、资金有限等诸多因素,导师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导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如何看待事物,提出疑问,如何思考和解决的能力,注重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导师制的实施中也应注意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同时完善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引领作用,避免使导师制流于形式。
教育精准扶贫视阈下地方高校专业实践与社会基层服务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心理学专业为例(2018GVJK169);韶关学院17批教改课题(重点)创新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优化与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SYJY20161716)。
[1] 王娜,陈东红,李亚娟.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体系的建立——以韩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16).
[2] 乔亲才,马永骏,张莉琴,等.创新实践视角下本科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3).
[3] 刘志军,朱千,谢琴红,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遵义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为例[J].科教导刊旬刊,2019,372(4):39-41.
[4] 冯浩,常海.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努力方向[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