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北京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乌鸦所赋予的形象也存在差异。在中国,绝大多数人对乌鸦抱有负面的印象,并认为其是“不吉之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像“天下乌鸦一般黑”“乌合之众”“粉刷乌鸦白不久”和“信手涂鸦”等有着负面感情色彩的词句。然而在日本,乌鸦与日本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街头可以常常见到乌鸦飞舞并且听其鸣叫。日本人多将乌鸦视作一种极为聪明狡猾的灵鸟,并在生活中将乌鸦形象描述得淋漓尽致。例如出现在多册日本古典书籍中的“八尺鸟”(日文表述为“八咫烏(やたがらす)”)其实就是乌鸦的化身。在日语惯用句中与乌鸦相关的词语多偏向中立的色彩,诸如“今鳴いた烏がもう笑う(形容婴儿情绪变化之快)”“烏の行水(形容洗澡时间非常短)”“烏兎匆匆(形容时间飞快)”“烏の頭の白くなるまで(形容永远不可能到那个时候)”等。这均体现出中日民众对乌鸦形象认知的差异。
在现今的外语教学与学习中,不仅要重视语言学习,对于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背景的学习也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中国人大学日语专业学生与日本大学生对乌鸦形象认知进行考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关于乌鸦形象的问卷调查,来明确中日两国民众对乌鸦形象的认知差异,加强两国民众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同时为日本社会文化教学提供参考。
在有关中日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彭仁煌(2012)通过对比中国与日本有关乌鸦的传说、谚语和诗歌[1],指出相同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会有不同含义,在研究中日文化时不能只着眼于共同的地方,也要看到其不同的地方。关于乌鸦形象的定位,李志文等(2017)论述了乌鸦被奉为神圣之鸟以及不吉之鸟的历史文化由来,阐述了乌鸦在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形象,反映了两国文化发展的个性[2]。关于乌鸦对日本人生活的影响,李燕(2004)在研究中介绍了日本人眼中的乌鸦以及乌鸦的聪明和“乌鸦问题”的应对策略等问题[3]。尽管有关中日乌鸦形象的研究为数不多,但相关研究结果仍为今后研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中国和日本的古典书籍中出现的乌鸦形象进行梳理和考察。
自古,乌鸦就经常出现在中国和日本的古典书籍里。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圈中,人们也都愿意相信月亮上住着兔子和太阳上面住着乌鸦的传说。通过这些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乌鸦便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的色彩。
在中国,自古乌鸦便是太阳的象征。古典书籍《山海经》里有神话传说“后羿射日”的记载。记载中提到太阳里住着一只有三条腿的神鸟。至于为何是三条腿,是因为在古代基数被视为阳,偶数被视为阴。并且据传说“神鹊救樊察”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被乌鸦所救,于是乌鸦在当时便被视为神圣之鸟。另一方面在日本的古典记载中,曾有过以“三足鸟”为原型登场的“八尺鸟”。据日本古籍《古事记》记载,八尺鸟曾作为天照大神的派遣使引领神武天皇东征,并降其于大任(日文原文为“八咫烏は天照大神の御派遣として東征を嚮導し、大任を神武天皇に任した”)[7]。随后,乌鸦作为太阳的象征被赋予了协助天皇开国的神圣色彩。并且,在日本的典籍《乌鸦神社》中记载:文武天皇在位的庆云二年,朝廷为追赏先祖的功绩,在八尺鸟的旧迹所在地建立了乌鸦神社并将其供奉[8]。就这样,在日本古代乌鸦也被当作太阳的象征而被赋予了神圣色彩。日本的奈良明日香村一口古坟的顶部就刻画着太阳与乌鸦的形象。另外,有许多神社的神纹都会用到乌鸦的形象,日本京都的下鸦神社和山形县的出羽天山神社等神社存留着众多跟乌鸦相关的神话。
由于乌鸦的外形漆黑(当然也有其他颜色,此处指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以及叫声不雅,在很久之前就被赋予了不吉的色彩。由此产生了“听到乌鸦叫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乌鸦会带来不吉”等迷信的说法,还被广泛应用到了诗作等文学作品中。彭仁煌(2012)在其研究中提到乌鸦被视为不吉之鸟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1]。史前时代的人们在探索生存环境与世间万物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力克服生存环境中的艰难困苦,尝试解释世界的本相并创作出了许多神话故事。
前面提到的《后羿射日》中有这样的记载:“后裔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6]”这一典故也被认为是乌鸦开始被视为不吉之物的起端。另外在《诗经·北风》中有以下诗句:“莫赤匪狐,莫黑匪乌。[5]”这是作者托物言志,控诉当时君主的暴政。参考其成书年代可以得知,在中国的周代乌鸦就已经被当作负面事物并用在文学作品中。
前面提到乌鸦既有正面(神圣)色彩又有负面(不吉)色彩,是个矛盾体。不仅如此,乌鸦还具有“慈乌”的形象,再次我们将针对乌鸦的“慈乌”形象进行分析。在中国古典本草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有以下记载:“慈乌:此鸟初正,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4]。”根据日本的《新明解四字熟语词典(三省堂)》中对“慈乌”的说明,可以得知慈乌是乌鸦的别称,乌鸦在幼鸟的时候会被成年乌鸦用嘴喂食,当幼鸟成年后也不会忘记这份恩情,反哺报恩[9]。现如今在中国和日本也经常用到“乌鸦反哺”这个词来形容孝顺的人或事。据李志文等(2017)的研究[2],中国在汉朝时朝廷选拔官吏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就是孝道。并且在古典文学《孝思赋》中有“慈乌反哺以报亲”一节[10];中国三国魏晋时代的大臣李密也在自己名篇《陈情令》中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来比喻自己想要尽孝的心比效忠君主更为急切。
李燕(2004)在其研究中提到,通过对乌鸦大脑的解剖发现乌鸦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密度非常高,而且脑化指数(脑占身体的比例)比猫、狗等动物都要高[3]。关于这一点,中国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便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体现。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献的分析和考察,我们会发现乌鸦身上同时被赋予了正面和负面的形象。正面形象包含“神圣”“孝顺”和“聪慧”;负面形象则侧重于“不吉”。然而这都是局限于古典文献中的形象,至于现代中国人和日本人对于乌鸦形象抱有何种印象仍不得而知。关于该问题,本文将通过实证调查进行详细分析。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具体问题将在下面具体展开分析论述),通过方法纸质版调查问卷和使用在线问卷软件的方式,面向66名日本大学生与69名中国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日本学生的有效回答为65份,中国学生的有效回答为69份。
由图1和2可知,中日两国大学生与乌鸦接触的频度有较大差别。具体表现在日本大学生与乌鸦的接触频度明显高于中国学生,前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乌鸦的频度高达98.5%,而后者仅为14.5%。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国家鸟类栖息环境和民众接触意识存在差异。
图 1 日本大学生与乌鸦接触的频率
Figure 1 Frequency of contact between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crows
图 2 中国大学生与乌鸦接触的频率
Figure 2 Frequency of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crows
现如今,中日大学生对乌鸦的认知都趋向负面形象,“总得来说坏印象”和“坏印象”的比重均超过八成(见图3和4)。值得关注的是以下两点:其一,尽管中日民众接触乌鸦的频度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对乌鸦形象的认知情况表现出相对一致性,这点值得深究;其二,虽然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乌鸦蕴含着中性或褒义的意味,而现如今日本民众对乌鸦的形象认知与传统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在日本不断向欧美国家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动漫和影视事业演绎了大量以西方世界为背景的作品,其中以乌鸦渲染邪恶或恐怖氛围的作品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日本人对乌鸦形象认知的改变。
图 3 日本大学生对乌鸦抱有的印象
Figure 3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impression of crows
图 4 中国大学生对乌鸦抱有的印象
Figure 4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mpression of crows
提到“乌鸦”想到的事物是多问设项,具体统计结果如下。由图5和图6可知,日本大学生提到乌鸦时最多想到的是“聪明”,有44人,占统计概次的30%;其次是觉得“恐怖”的人有29人,占19%。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提到乌鸦最多想到的是“不吉”,有57人,占统计概次的24.3%。;然后第二多的是“死亡”,有31人,占13.2%。由此可得知,中日有一处共同点,即都对乌鸦抱有畏惧之心。
图 5 日本大学生听到“乌鸦”想到的事物
Figure 5 What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think of when they hear “crows”
图 6 中国大学生提到“乌鸦”想到的事物
Figure 6 What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ink of when they hear “crows”
由表1可知,显然中国大学生受到乌鸦的影响远低于日本大学生。再由图7、8可知,日本学生受到最大的影响是“垃圾被乌鸦弄乱”,有27人,占到44%;接着第二多的是“被乌鸦攻击”,有9人,占到14%。而中国学生回答偏多的是“叫声很讨厌”和“叫声很难听”,共占56.3%。中日大学生对乌鸦影响的认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表1 有无来自乌鸦的影响
Table 1 Is there any influence from crows
日本大学生 |
中国大学生 |
|
有 |
33人(50.8%) |
7人(10.1%) |
没有 |
32人(49.2%) |
62人(89.9%) |
合计 |
65人 |
69人 |
图 7 日本大学生受到乌鸦影响的类型
Figure 7 Types of influences accepted from crows of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图 8 中国大学生受到乌鸦影响的类型
Figure 8 Types of influences accepted from crow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问卷中还有问道“是否希望乌鸦消失”这个问题,作为权衡两国大学生对乌鸦喜爱程度的关键一问。从回答“不希望”的人当中,本文整理了其给出的原因。由图9和10可知,日本大学生给出最多的答案是“考虑到生态系统”,而中国大学生给出最多的是“人类没有权利这么做”。从中可以推测出中日两国大学生对待自然界的认识是不同的(见图9和10)。
图 9 中国大学生不希望乌鸦消失的理由
Figure 9 Reasons wh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don’t want crows to disappear
图 10 日本大学生不希望乌鸦消失的理由
Figure 10 Reasons why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don’t want crows to disappear
本文在研究整理有关乌鸦形象的前人研究和古典文献的同时,为了明确现代中国大学生和日本大学生对乌鸦形象的认知现状,面向中日两国大学生实施了调查问卷。从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知,中国大学生和日本大学生都对乌鸦抱有不好的印象,但是其原因却有差异。日本学生中对乌鸦抱有“很聪明”的印象的比例最高,而中国学生则有绝大多数的人认为乌鸦“不祥”。这种差异的出现的原因可以推测为日常与乌鸦的接触频度不同而导致的。日本人日常与乌鸦接触的频率较高,且随着日本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中,乌鸦在传统文化中的神幻色彩被慢慢改变。而在中国,由于生态环境改变导致民众很少接触乌鸦,中国人心中乌鸦的传统形象未曾改变,传说中的神幻色彩以及不吉祥等负面色彩也被保留了下来。
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来自乌鸦哪方面的影响”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日本大学生中最多回答的是“垃圾被乌鸦弄乱”。虽说日本街道整洁在世界都是有名的,但是在某些小型街道上会经常看到乌鸦将垃圾袋捅破垃圾遍地的场景。并且,在日本街头也会经常看到提示行人“注意乌鸦袭击”的警示牌。所以在这一点来看,日本人对“爱捣乱”的乌鸦抱有不好的印象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几千年来,乌鸦被赋予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引言中也有提到,人们会用带有乌鸦的词汇来形容一下负面的事情和现象,在影视作品中也会运用乌鸦的叫声来烘托出不寒而栗的气氛。却也会拿“乌鸦反哺”和“慈乌”来形容孝顺的人和事。这种正负面形象兼具的生物品种并不多有。这可以看出来,乌鸦对中国大学生和对日本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日本四面环海,是一个细长的岛国。由于地处板块交界处,所以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多。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人对自然强烈的敬畏之心。日本又是一个重视佛教的国家,佛教教义认为,万物皆有灵性,所有的东西都有生命。日本佛教与其本土宗教神道教中的“报应”思想,也导致了日本人对于万物的敬畏之心,也就是说,若不好好厚待万物,皆有可能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日本人,使得日本人对待自然并不是想要控制自然而是偏向敬畏自然。所以在“不希望乌鸦消失的理由”的回答里又多人提到“出于对生态系统的考量”。而中国位于大陆架,相对日本来说自然灾害较少等因素使得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与日本人有所差异。
本文通过调查中日两国大学生对乌鸦认识现状窥探了中日文化的异同点,旨在为加强中日两国民众更加深入理解彼此的文化提供参考。日语专业一般会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但据笔者观察,其中多侧重于现代社会、经济等内容,而对于动物特别是对于乌鸦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方面的内容却不多。日本的惯用句中经常提到乌鸦等代表着日本传统文化的事物,所以在向学生们讲授传统文化的比较时,活用惯用句可以说是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可以忽略对其背后的文化的理解,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是不可以分开来谈的。
今后,对于为什么乌鸦身上能够兼具正、负面的形象,两者哪一方占比更大的问题还需做进一步探讨。另外,本文调查分析的样本数量较小,以及影响中日民众认知的更多原因等问题尚未明确,这些将作为今后的课题做进一步探讨。
[1] 彭仁煌.从乌鸦内涵形象看中日文化差异[J].科技导刊,2012(2):226-227.
[2] 李志文,李圆圆,李芳歌.中日文化中的乌鸦形象及其文化折射[J].安徽文学,2017(3):32-34.
[3] 李燕.乌鸦在日本[J].日语知识,2004(8):34.
[4] 刘衡如.本草纲目[M].刘山水,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32.
[5] 沐言.诗经北风[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65-66.
[6] 刘安.淮南子[M].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139.
[7] 仓野宪司.八咫烏[M].东京:岩波文库,1963:23-26.
[8] 铁道省.カラス神社[M].东京:铁道省出版社,1964:46-48.
[9] 山田忠雄,柴田武,酒井宪二,等.新明解四字熟語辞典[M].东京:三省堂,2011:125.
[10] 梁武帝.孝思赋[DB/OL].[2019-11-02].https://baike.baidu.com/item/孝思赋/14189383?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