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4744
Current Downloads: 164553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客家民俗体育铸牢河源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与推进路径

The Practical Logic and Promotion Paths of Hakka Folk Sports in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Heyuan Region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4,6(4): 562-566 / 2025-01-06 look144 look156
  • Authors: 郭莹莹
  • Information:
    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 Keywords:
    Hakka folk sport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al identity; Promotion paths
    客家民俗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推进路径
  • Abstract: Hakka folk sports, a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Heyuan region, carry rich historical origin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study lies in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Hakka folk sports o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promotion paths, aiming to provide specific practical case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ethnic groups. The core issue of the study focuse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unity and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Heyuan region through Hakka folk sports activ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ocial harmony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conduct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and effects of Hakka folk sports in promoting ethnic unity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identity, social cohes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paths for combining Hakka folk sports with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cluding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enhanc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ion, etc., hoping to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for the ethnic unity work in the Heyuan region and also offer references for the cultural and sports integration in other multi-ethnic regions. 客家民俗体育作为河源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本研究背景在于探讨客家民俗体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其推进路径,旨在为多民族融合与协同发展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与理论支持。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于如何通过客家民俗体育活动铸牢河源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共同体意识,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文化认同的目的。本文从文化认同、社会凝聚力以及传承与创新方面对客家民俗体育在推动民族团结中的具体机制和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推进客家民俗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的具体路径,包括加强政策支持、增强社区参与和推广宣传等建议,以期为河源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实证依据,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和体育融合提供借鉴。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604059
  • Cite: 郭莹莹.客家民俗体育铸牢河源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与推进路径[J].中国体育研究,2024,6(4):562-566.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社会多样性的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愈发重要。在众多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体育活动,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客家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1]。这些体育活动通过复杂的仪式和丰富的互动形式,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了解的平台,使参与者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感悟到集体的力量和共同体的重要性。因此,研究客家民俗体育在铸牢河源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路径,不仅能够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供有益的参考,还能为河源地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社会融合和文化发展提供实际的指导和支持。

客家民俗体育在河源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地位,其发展脉络可以通过表1中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和事件进行总结。

表 1 客家民俗体育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地位总结

Table 1 Summary of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cultural status of Hakka folk sports

时间 事件 影响
明朝初期 客家人迁徙至河源地区 形成客家文化的基础
清朝中期 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兴起 增强社区凝聚力与文化认同
20世纪50年代 客家民俗体育的复兴 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交流
21世纪初 客家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 提升河源地区的文化自信与影响力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

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共同文化、共同历史、共同命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丰富,涵盖了文化认同、历史记忆、共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包括对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关注与维护。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经过多次文化交流与融合所形成的集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

这一意识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密切相
关[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的分裂与统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习俗和信仰,但在共同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是文化层面的,更是情感层面的,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背景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中[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其多元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记忆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认同感。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就强调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一思想为后来的民族团结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与挑战[4]。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分裂与兼并,还是汉唐时期的盛世与繁荣,民族的融合与认同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元朝和清朝时期,外族统治者的统治促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速,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近现代以来,受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兴起,推动了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强调了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民族政策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强调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推动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进程[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推动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6]。共同体意识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在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上形成共鸣。这种认同感有助于消除地域差异和文化隔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都彰显独特的优势。在国家治理中,它能够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减少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在文化传承方面,共同体意识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团结的体现,更是文化繁荣的基础。通过共同的文化认同,民族成员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增进理解,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7]

2 客家民俗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客家民俗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客家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等,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就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承载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等价值观,在不同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力量与价值。从文化传承角度讲,客家民俗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传承过程中保留了民族文化的记忆和特色,比如客家的龙舟竞渡,这一活动和其他地区的龙舟竞渡一样,都源于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加强了不同地域人们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从而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情感纽带方面,客家民俗传统体育是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当人们参与或者观赏这些体育活动时,如在客家地区的传统武术表演场合,能够激发民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共同的情感体验会跨越地域、家族等界限,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们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3 客家民俗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3.1 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认同功能

客家民俗体育在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客家民俗体育不仅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与传统,帮助客家人保持文化的独特性,还成为了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文化的平台。通过参与这些体育活动,客家人能够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在更广泛的社会中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客家民俗体育在河源地区的实践中,展现出其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具体节庆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其对文化认同感的影响。表2总结了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及其效果。

表 2 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及其效果

Table 2 Participation in Hakka folk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ir effects

活动名称 参与人数 活动反馈(满意度) 文化认同感提升
客家传统节 500 85% 显著
客家武术表演 300 90% 明显
客家民俗游戏 400 80% 较强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在促进文化认同感方面具有积极效果,参与人数和满意度反馈均表明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支持。在客家民俗体育中,传统的竞技项目如龙舟赛、舞狮、武术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这些活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文化的传承。参与者在活动中学习到的不仅是技巧,还有对客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8]。此外,客家民俗体育的集体性特征也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个体不仅是运动员,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维护者[9]。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协作,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得以加深,形成了强烈的集体归
属感。

3.2 客家民俗体育的社会凝聚力

在面对社会变迁和外部挑战时,客家民俗体育的社会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它为社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文化支点,使得居民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仍能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通过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社区成员能够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立联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与理解。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活动的参与上,更在于活动所传递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10]。客家民俗体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使得不同年龄、性别和背景的人都能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多元而和谐的社区氛围。

图1探讨了客家民俗体育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机制。首先,参与者的互动是关键环节,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社区活动的组织是促进团结的重要步骤,通过策划和实施各类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成员的凝聚力。最后,所形成的社会功能不仅提升了社区的整体和谐度,也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图 1 客家民俗体育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机制

Figure 1 Hakka folk sports are a mechanism to promote social unity and cohesion

3.3 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创新

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涉及文化的延续与发展[11]。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客家民俗体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客家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民俗体育面临着传承的挑战[12]。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逐渐降低,导致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濒临失传。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成为了客家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通过对传统项目的改编和创新,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例如,将传统的客家武术与现代健身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保留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体育活动。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化传播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式。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渠道,可以将客家民俗体育的魅力展示给更广泛的受众,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至关重要。创新不应以牺牲传统为代价,而应在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客家民俗体育不仅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还能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4 客家民俗体育铸牢河源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路径

4.1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在推动客家民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支持与引导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以促进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政策可以包括资金支持、场地建设、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拨出一定款项专门用于客家民俗体育的发展。这笔资金可用于支持各类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器材的购买与更新,保障学校、社区及相关活动的开展,鼓励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开展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政策的引导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方面,还应包括对客家民俗体育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增强公众对客家民俗体育的认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政府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客家民俗体育的研究与推广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民众的参与意识,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客家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表3总结了相关政策及其预期效果,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政策在铸牢河源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逻辑。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预期能够有效推动客家民俗体育的发展,使其不仅能够在河源地区扎根生长,还能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表 3 相关政策及其预期效果

Table 3 Relevant policies and their expected effects

政策名称 实施时间 预期影响
客家文化传承计划 2021年—2025年 增强客家文化认同感
民俗体育推广项目 2022年—2024年 提升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社区体育活动支持政策 2023年起 促进社区凝聚力与团结
传统体育赛事扶持计划 2021年—2023年 增强地方经济与文化交流

4.2 增强社区参与与合作

社区是文化传承和体育活动的基础单元,积极的社区参与能够有效提升客家民俗体育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区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例如,可以邀请地方文化专家、体育教练和志愿者共同参与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网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线上平台,方便居民了解和参与各类活动。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分享活动成果,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客家民俗体育中来。

在增强社区参与的同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不断拓展。可以与周边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通过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提升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够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还能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3 推广与宣传客家民俗体育

推广与宣传客家民俗体育是增强其社会认知度的重要途径。首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可以通过专题节目、新闻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介绍客家民俗体育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能够迅速传播信息,吸引年轻人的关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客家民俗体育的精彩瞬间,能够有效提升其吸引力。

在推动客家民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推广渠道至关重要。不同渠道的推广效果各有优劣,表4总结了多种渠道的推广策略及其优缺点,以便为河源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

表 4 多种渠道的推广策略及其优缺点

Table 4 Promotion strategies for multiple channel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渠道名称 推广效果评估 优点 缺点
社交媒体 互动性强,覆盖面广 传播迅速,受众广泛 信息易被淹没,需持续更新
地方电视台 观众群体稳定 可信度高,影响力大 成本较高,受众有限
社区活动 参与度高 促进交流,增强凝聚力 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学校教育 长期影响 培养青少年兴趣,传承文化 需整合课程,实施难度大
文化节庆活动 短期集中效果明显 吸引游客,提升知名度 频率低,持续性不足

通过对不同渠道的评估,可以更有效地制定推广策略,增强客家民俗体育在河源地区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青.民俗体育参与特色小镇开发的内在关联研究——以客家香火龙为例[J].理论观察,2020(12):120-123.

[2] 蒋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体构建的价值与逻辑进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47-53.

[3] 张晓萌,钟亮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视野[J].思想战线,2024,50(5):138-145.

[4] 谢清果,杨婧晨.“他者”的镜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视角、传播逻辑和文化主体[J].教育传媒研究,2024(5):11-16.

[5] 罗银霞,徐时,张丹.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17):146-148.

[6] 牛百灵,马梅芬,吴东亮,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指标:语言群际偏差[J].中国军转民,2024(17):203-204.

[7] 严雪明.论新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中的国家认同[J].昌吉学院学报,2024(4):64-68.

[8] 张晓雪,孙迎光.人工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J/OL].学术探索,1-8[2024-09-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48.C.20240904.1620.006.html.

[9] 陈渟蓉,范洋洋,向静.纪录片《知味新疆》的符号化建构[J].新闻前哨,2024(16):50-52.

[10] 仁青卓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践[J].中小学班主任,2024(16):60-62.

[11] 徐辉.从藏族大学生视角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中国藏学,2024(4):175-180,219.

[12] 孙浩然.历史叙事与时代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沧源实践[J].昭通学院学报,2024,46(4):43-5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