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休闲学院,成都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中国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我国冰雪运动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2022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出台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推动冰雪运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参与冰雪运动超过3000万人次,大力培养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力争全省具有相关资质的从业人员常年保持在1300人以上的目标[1-3]。2024年10月,国务院专门部署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有关举措促进冰雪运动持续发展[4]。四川通过连续六届全民健身冰雪季吸引了超过3000余万人次参与,庞大的冰雪消费人口使得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的需求激增,但是四川地区受气候条件影响,雪季较短,室外滑雪场、室内滑雪场、金针菇旱雪场等不同形式的滑雪场景应运而生,不同场景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滑雪指导员的能力提出了不同要求[5]。
本研究以四川省滑雪指导员教学挑战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以“滑雪指导员”为主题进行了相关检索,收集了大量有关滑雪指导员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撰写提供可借鉴的研究基础。
选取成都西岭滑雪场、阿坝太子岭滑雪场、广元曾家山滑雪场、绵阳九皇山滑雪场、成都热雪奇迹、尖峰旱雪场、美洲四季滑雪场7所滑雪场共计242名滑雪指导员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回问卷233份,有效问卷226份。
走访太子岭滑雪场、成都热雪奇迹以及尖峰旱雪场3所滑雪场,对滑雪学校校长和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获取有关数据及信息,有力地支撑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增强结论和对策的可靠性。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和Excel等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整理所得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表1数据显示,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的性别分布呈现出相对平衡的状态,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在年龄结构上,指导员主要集中于18至29岁的年龄段,表明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队伍具有明显的年轻化特征。然而,这一特点可能伴随经验相对不足的问题。四川滑雪指导员学历水平较高,超过半数的滑雪指导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反映出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的整体教育水平较高。
表 1 滑雪指导员性别、年龄、学历情况(n=226)
Table 1 Gender, age and education of ski instructors (n=226)
维度 | 人数 | 占比 | |
性别 | 男 | 131 | 57.96% |
女 | 95 | 42.04% | |
年龄 | 18以下 | 26 | 11.50% |
18~29 | 144 | 63.72% | |
30~39 | 34 | 15.04% | |
40~49 | 17 | 7.53% | |
50及以上 | 5 | 2.21% | |
学历 | 高中及以下 | 25 | 11.06% |
专科 | 80 | 35.40% | |
本科 | 87 | 38.50% | |
本科以上 | 34 | 15.04% |
表2的数据表明,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的执教年限主要集中在四年以内,其中1~2年和2~4年之间的指导员人数较为均衡。然而,具备四年以上执教经验的指导员相对较少,仅占9.73%,这一现象表明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整体的教学经验仍处于积累阶段,亟须进一步提升。大部分滑雪指导员具有体育专业背景,占比达到42.9%,但来自冰雪运动队背景的指导员只占15.9%。这表明,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在专业技能深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此外,非体育专业背景的指导员占比较低,仅为5.7%,而具有其他背景的指导员占35.5%,其中包括转行自滑雪游客或通过其他途径进入该行业的人员。
表 2 滑雪指导员执教年限和专业背景情况(n=226)
Table 2 Ski instructors’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n=226)
维度 | 人数 | 比例 | |
执教年限 | 1~2年 | 98 | 43.36% |
2~4年 | 106 | 46.91% | |
4年以上 | 22 | 9.73% | |
专业背景 | 冰雪运动队 | 26 | 11.50% |
体育专业 | 97 | 42.92% | |
非体育专业 | 23 | 10.18% | |
其他 | 80 | 35.40% |
根据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调查情况,在目前滑雪指导员体系中,取得中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国职认证)的滑雪指导员人数占主导地位,且大多数指导员的等级为五级(初级),共有187人;而取得四级(中级)认证的指导员人数相对较少,仅有27人。与此相比,国外四大滑雪认证体系——美国PSIA-AASI、新西兰NZSIA-SBINZ、加拿大CSIA-CASI和英国BASI的认证人数较为有限。在这些体系中,加拿大CSIA-CASI认证的指导员人数相对较多,共计76人,这主要得益于成都热雪奇迹开设了加拿大CSIA-CASI认证的培训课程,而其他国外认证体系的培训机会则相对较为稀缺。
表 3 滑雪指导员资格证书和等级情况
Table 3 Ski instructor qualifications and levels
体系 | 等级 | 人数 | |
滑雪体系 | 国职 | 五级(初级) | 187 |
四级(中级) | 27 | ||
三级及以上 | 4 | ||
美国PSIA-AASI | 8 | ||
新西兰NZSIA-SBINZ | 12 | ||
加拿大CSIA-CASI | 76 | ||
英国BASI | 3 | ||
其他 | 2 |
表4统计了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的主要教育来源,其中滑雪学校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主要的教育途径,分别占据了56.19%和53.10%的比例,表明这两种途径在滑雪指导员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四川地区室外雪场面对季节性游客的激增,通常招聘大量兼职滑雪指导员,这些指导员通常通过滑雪学校提供的短期培训上岗[6,7]。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继续教育,这种培训模式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部分滑雪指导员通过自学或其他非系统化的途径转行成为滑雪指导员,这类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因此在教学、安全管理及技术掌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国际滑雪教学体系的认证比例较低,仅为33.19%,个人学习途径的比例更低,为24.78%;而通过专业体育院校或机构接受教育的指导员比例则更为有限,仅为18.58%。
表 4 滑雪指导员受教育来源
Table 4 Source of education of ski instructors
来源 | 人数 | 比例 |
滑雪学校 | 127 | 56.19% |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 120 | 53.10% |
国际滑雪教学体系 | 75 | 33.19% |
专业体育院校和机构 | 42 | 18.58% |
个人学习 | 56 | 24.78% |
在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队伍的构成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这与四川地区滑雪运动发展起步较晚有关。滑雪指导员的年龄集中在18至29岁之间,在执教经验方面,大部分指导员的执教年限在四年以内,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教学情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年轻化和经验不足的状况给教学人群、教学质量、教学安全管理以及市场竞争力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四川地区年轻化的指导员队伍虽然充满活力,但在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深度方面仍需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四川地区的滑雪指导员培训体系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与教学体系的挑战。培训地点涵盖了新都尖锋旱雪场、成都热雪奇迹、太子岭滑雪场等室内室外、真雪旱雪场所,不同培训环境限制了指导员在各类教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在资格认证方面,指导员可以选择国内的职业资格认证或国际认证体系,不同体系各自拥有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标准,要求指导员不仅要精通滑雪技能,还需理解和掌握不同体系的教学方法[8]。虽然这种多样化的培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但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标准化的差异、广泛的技能要求以及培训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因素均可能对指导员的专业水平一致性产生负面影响。
四川地区的滑雪教学环境主要由旱雪场和室内滑雪场构成,而室外滑雪场则因雪季较短及暖雪条件的影响,对滑雪指导员的教学提出了独特挑战。在旱雪场中,例如“金针菇”滑道,由于其表面由密集球状结构组成,提供了接近天然雪的滑行体验,但雪质较为坚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特别注重平衡与基础技能的训练。室内滑雪场则提供了较为恒定的滑雪环境,其温度、雪质和场地条件均可控,但缺少自然户外元素,这要求滑雪指导员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策略,以增加学员的真雪体验感。在室外滑雪场,教学条件更加接近自然状态,雪质及气候变化的多样性要求指导员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的教学能力,需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制定分层教学计划。由于雪质、天气和季节变化较大,室外滑雪场的教学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对指导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川地区的滑雪指导员在室外雪季结束后,往往需要转移到室内或旱雪场继续进行教学工作,这种季节性的工作模式对他们的职业稳定性造成了影响。在滑雪淡季,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及滑雪运动参与人数减少,滑雪指导员面临工作机会减少和收入下降的困境。季节性的工作安排使得指导员的就业形态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尤其在冬季过后,许多指导员面临短期失业或转行的压力。为了适应这种不稳定的就业环境,指导员需要具备多项技能,以便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形式。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冰雪运动的普及,四川地区的滑雪参与人数和整体技术水平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使得市场需求的激增与滑雪指导员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专业人才短缺方面。预计到2025年,中国滑雪场将面临超过3万名技术人才的缺口,由于四川滑雪运动发展起步较晚,许多滑雪指导员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主要由大学生构成,存在流失率较高、教学水平有限等问题,无法满足高水平滑雪教学的需求[9]。尽管市场对滑雪指导员的需求持续攀升,但由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且流失率较高,人才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如何提高现有指导员的教学水平、减少人才流失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滑雪学校和滑雪场应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和考核制度,为滑雪指导员提供持续的成长空间,推动其专业技能的稳步提升。目前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的教学和技术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多数指导员接受培训后便投入教学,后续继续培训机会较少,难以再接触系统培训并取得进步,故而需要建立继续教育体系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目前,大多数滑雪指导员仍处于初级级别,需要通过提升自身技术和教学能力,考取更高级别资格证书,增加自身竞争力。同时,可与国际滑雪指导员协会展开合作,或定期邀请知名滑雪教练进行专项培训。例如,成都热雪奇迹曾邀请奥运单板滑雪“双冠王”维克·维尔德进行交流学习,以提升滑雪指导员的综合素质。此外,应加强对外交流,借鉴国际优秀滑雪俱乐部和协会的经验,以此加速四川地区滑雪指导员的专业进步与综合能力的提升[10-12]。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能够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质量滑雪指导员,同时也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推动滑雪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根据滑雪市场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而企业则可以获得更多符合标准的滑雪人才[13]。这样的合作不仅能缓解人才短缺问题,还能提升滑雪行业的整体水平,推动行业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例如,成都体育学院目前在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将滑雪运动纳入课程计划,通过与成都热雪奇迹、太子岭滑雪场等企业以实践实习的方式共同培养滑雪专业人才[14,15]。
为适应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建议滑雪指导员接受针对不同场地特性的专门教学培训。例如,在旱雪场培训时,可侧重教授在较硬雪质条件下进行平衡和基础技能教学的方法;而在室内滑雪场的培训中,可重点培养在可控环境下提升学员技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利用模拟滑雪设备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培训,以模拟多样化滑雪条件,也是提升教学适应性的有效途径。成都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已推出专门针对室内滑雪教学的培训课程,包括如何有效运用室内滑雪设施及适应室内滑雪的特定条件等内容。
国外滑雪指导员培养体系和制度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培训流程,并且滑雪指导员晋升和交流渠道畅通,吸引较多人群从事滑雪指导员工作。相关企业和滑雪学校可以借鉴其滑雪指导员的培养模式,打造出适合我国滑雪指导员发展的相关机制,使我国滑雪指导员培养体系更加完备,为滑雪指导员提供广阔的上升空间,为其制定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包括从初级指导员到高级指导员,再到滑雪队长和滑雪学校管理层的逐级晋升机会。此外,可提供跨季节就业机会,例如在非雪季期间安排相关项目的工作,以增强职业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