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74945
Current Downloads: 163757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基于跆拳道发展经验之路谈武术短兵的发展策略研究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aekwond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artial Arts Short Soldiers Is Studied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4,6(4): 507-512 / 2024-12-13 look211 look481
  • Authors: 谭梅慧¹ 卓岩¹ 李徐杨²
  • Information:
    1.四川大学体育学院,成都;
    2.成都市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成都
  • Keywords:
    Martial arts short soldiers; Taekwondo; Difference; Development strategy
    武术短兵; 跆拳道; 差异性; 发展策略
  • Abstra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Wushu and Korean Taekwondo in term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on methods. Taekwondo has been successfully promoted to the worl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modernization, campus communication,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media, and has become the “world's No. 1 combat sport”. In contrast, wushu short soldiers a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on rules, unify the scoring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channels, and highligh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its systemat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武术短兵与韩国跆拳道,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近年来,跆拳道成为风靡全球的一项体育运动,被称为“世界第一搏击运动”;反观我国武术短兵项目,却处于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了武术短兵与韩国跆拳道的关联性与差异性。结果显示,我国武术短兵和韩国跆拳道在文化传承、发展策略、传播推广方式上存在差异。同为重竞技且易受伤的对抗类项目,跆拳道的成功发展经验对武术短兵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武术短兵应完善竞赛规则、统一得分机制,推动短兵技术的体系化发展;拓宽武术短兵的推广途径,推动短兵学习的大众化发展;彰显武术短兵的民族特色,推动短兵文化的传承发展,逐步完善自身发展,并以更开放的姿态加强与世界的交流。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604050
  • Cite: 谭梅慧,卓岩,李徐杨.基于跆拳道发展经验之路谈武术短兵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研究,2024,6(4):507-512.


1 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也日益增大,发展与增强国家“软实力”与民族自信心势在必行。武术短兵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提升国家文化自信方面具有极大的传承与发展价值。众所周知,亚洲诸多搏击类项目都源自中国武术,然而,在提及以“技击和打斗”为核心的对抗类项目时,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更为国人所熟知,了解武术短兵的人少之又少。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武术短兵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项目之一,与同为搏击类项目的跆拳道在发展上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距?跆拳道为何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进步,在2000年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会后成为风靡全球的体育项目,并还被称为“世界第一搏击运动”,而我国武术短兵在发展上却仍处于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因此,本研究将同为东方体育项目且早已成为奥运项目的跆拳道与武术短兵进行比较,以期借鉴跆拳道发展的相关成功经验,择善而从,为我国武术短兵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2 武术短兵发展的必要性

2.1 体育强国的背景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是我国的发展总目标之一。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推动国家文化发展和对外交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武术入奥,让民族体育走向世界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1]武术短兵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分支,是中国的体育项目之一,其走向国际、登上国际舞台不仅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窗口,也是中国与国际接轨、开展外交的一种政治手段。

2.2 国家文化自信的需求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已经踏上向文化强国发展和转变的征程,可谓是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武术短兵凝聚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民族品质,能够展现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也能够彰显中华文化、中国人民最本源、最独特的光华与魅力。大力推动武术短兵的传播,使其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让武术短兵作为一门实践性运动在国内外拥有更多的拥护者和练习者,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2

2.3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求

我国的武术与中华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同时具有独特的风格,是中华民族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3]武术短兵作为一项传统武术项目,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力量。武术短兵得到发展,既是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体现出中国人民重视、继承和弘扬国家传统文化的坚定态度。

2.4 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体育赛事层出不穷,既为国家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也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完善。武术短兵产业化不仅能够促进民众的消费,而且能够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运动器材设备、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其次,体育赛事,尤其是国际国内的大型赛事,还能够带动城市的建筑业、商业、市政建设、交通设施、传媒行业及体育产业的发展。[4

3 武术短兵与跆拳道两者相较之异同

3.1 武术短兵与跆拳道的概念阐释

武汉体育学院戴小平老师在《中国短兵》一书中对短兵运动的定义为:“短兵运动是利用重新研制的能够保护人体安全的运动器材代替过去的短兵器,而运动员综合利用各种原始短兵器的方法进行格斗较技,达到继承、发展短兵器格斗技术和锻炼身体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5]对于“跆拳道”的概念,学者们习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看待。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跆拳道是一种主要使用手和脚进行格斗或者对抗,通过竞赛、品势等运动形式予以展现的体育项目。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跆拳道”分为“跆”“拳”和“道”:“跆”是指用脚进行踢踹或摔撞;“拳”是指用手进行冲击或者劈打;“道”是指格斗对抗的艺术或者原理以及练习者的精神、意志和道德。[6]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武术短兵在竞赛中是以短兵为器械进行对抗的项目,而跆拳道是以徒手和脚进行对抗的项目,两者存在是否持有器械这一差异。但同时可以看出武术短兵与跆拳道属于同一项群的竞技运动项目,两者都包含对运动员在体能、技术能力、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能等方面的考核。

3.2 武术短兵与跆拳道的文化传承之异同

武术短兵作为我国的传统民族项目,目前也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由于其隶属于武术范畴,故将“世界武术联合会”作为其最高组织机构。在武术短兵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从事该项目的工作者,即使是职业武者,对武术短兵有深入了解的学者也寥寥无几,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象导致参与该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比例失衡,武术短兵教学师资严重匮乏。因此,武术短兵项目的不成熟,使得很多高校和社会各部门对该运动项目都持观望态度,导致该项目在中国本土的受众度很低。[7]由此可见,我国武术短兵普及度不高、民众参与性不足等原因,致使武术短兵的文化价值未被广大民众发掘、传承与发展。此外,武术短兵虽是我国的传统民族项目,但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展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与自身的项目特征,使得民众对于武术短兵的民族特色定位与文化价值的认知较为肤浅。

韩国跆拳道运动一直被韩国视作“国技”,但在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之前,跆拳道仅在本国具有较高知名度;日本侵略朝鲜以后,一部分跆拳道爱好者借此契机向外宣传跆拳道文化。韩国从日本殖民地解放出来以后凭借战争期间打下的基础迅速将跆拳道推广到世界各地。[8]韩国民众对本民族跆拳道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伴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方面是韩国民众对本国文化的认可与尊重;另一方面,战争期间被迫流亡在外的韩国民众将跆拳道作为一种“思乡”的情感寄托,因此,韩国民众对跆拳道有极深的文化信仰。跆拳道由于动作简单易行、规则完备、观赏性较强、对场地要求不高且在身体素质的提高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方面具有较大价值,因此被作为中小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某些著名大学也设立了有关跆拳道专业性的竞技与品势项目的课程,将品势作为国内各大赛事的比赛项目。[9]由于跆拳道的种种特质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被其国民广为接受与传承,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使得跆拳道的本质精神核心得以代代相传,其文化价值被韩国民众重视、发展与传承。

3.3 武术短兵与跆拳道的发展策略之异同

武术短兵被称作“中国式击剑”,虽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却呈现出“藏在闺中人不识”的孤寂感。直至近些年,在国家强调体育强国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武术短兵在沉寂多年后,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界的关注,并逐渐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自2012年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开始举办全国武术功力比赛,并逐步开展武术短兵项目。武术短兵项目于2018年列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年度赛事活动计划中;2014年8月8日,武术短兵项目首次亮相全国大赛——首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到,政府将加大对武术套路、散打、短兵等观赏性强的武术项目的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武术社会组织参与承接,并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武术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推动武术表演市场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0]此外,教育部提出将武术作为国家七大重点扶持体育项目之一,这无疑为武术短兵往后的发展锦上添花。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武术短兵的发展,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扶持与指导,但在经济上存在滞后性,显然有“经济基础不足,导致上层建筑无法有序建设”的无力感。

跆拳道的普及与发展,离不开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1972年,韩国国务总理、文教部部长等人倡导将其作为国家政策;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联合会(WTF)成立,跆拳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于2000年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意味着跆拳道已经成为国际推广项目,在各个国家具有普及性。[11]跆拳道短时间内能够风靡全球,与韩国在跆拳道上投入的心血是成正比的;2008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制定并实施《跆拳道振兴与跆拳道公园建设法案》,该法案以总统令为依托,使跆拳道在韩国本土不断完善的同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攀升,为跆拳道成功入奥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为了高质量发展跆拳道,韩国政府提出并实施“跆拳道振兴计划”,并派崔泓熙将军到多国走访,率领政府代表团到世界各地进行表演,使得跆拳道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12]二战结束以后,韩国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以及20世纪60年代举国大力发展经济,国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2005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新闻公报宣布韩国成为亚洲继日本和新加坡之后的第三个发达国家,这为韩国跆拳道的传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撑。[2]自2010年起,韩国政府开始直接参与并为TPC基金会提供预算支持,以整合各政府部门的海外志愿者部队,并创建了综合品牌WFK,以加强该组织的身份和内部稳定性。由此可见,韩国对于跆拳道的发展,不管是政策上的指导还是经济上的扶持都是较为到位且有力的。

3.4 武术短兵与跆拳道的传播推广之异同

我国作为文化礼仪之邦,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短板问题。武术短兵在发展模式上对组织机构的认定不够明确,既未设立段位制、也未在学校教育体制下设置短兵课程,国内开设短兵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7]另外,武术短兵的普及称帝与市场化程度较低,仅有少数武术爱好者了解,商业规模尚未形成,经济开发力度不足,武术短兵的市场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很多外界人士对中国武术短兵知之甚少,国人的认知度较低,宣传力度亟待加大。目前,武术短兵相关培训与赛事的传播度较低,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的力量对武术短兵进行传播与推广,短兵的发展未得到市场的支持,至今仍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与产品。[13]

基于韩国本土对跆拳道的重视以及该民族的喜爱,跆拳道的推广与演出方式日益多样化,如通过专场派对、音乐与韩剧等进行推广。随着跆拳道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韩国官方对其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跆拳道作为韩国的“国技”,被视为文化输出与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在政府的关注下,韩国跆拳道界的高层在品势项目的竞技发展方面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例如,将其与音乐相融合,产生了跆拳道操、品势、击破等多种表演方式,为跆拳道在全球的推广奠定了
基础。[14]此外,韩国借助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跆拳道的图片、视频上传至网络,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跆拳道,同时结合跆拳道的专场晚会、韩剧的推广等,使这项运动在韩国越来越受欢迎,并随着韩流热潮而受到全球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3.5 武术短兵与跆拳道的规则体系之异同

武术短兵在竞赛形式上分为短兵竞赛与短兵套式。短兵竞赛分为成人组与青少年组,其中,成人组分为男、女两个组别(各组别按照体重级别分组竞争),青少年组按照年龄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组。赛制通常采用单淘汰和单循环的混合赛制进行比赛,赛制名次的录取规范严格按照运动员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名次划分。[15]目前,短兵赛制仍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对于短兵赛制规则不统一,另一方面存在“击中即停”还是“击中不停”的叫停争论,以及“连击短兵”能否成为“中国武术短兵”的主要赛制等问题。[14]短兵在比赛中的得分标准为:在规定比赛区域(擂台、平地)内、有限时间内击中有效得分部位(小腿及以上部位)累计总分高者胜出,但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性,目前中国短兵主要使用电子打分系统来记录点数。由于中国武术短兵的护具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善,比赛中多采用“劈、刺”技术,一些凶狠的进攻动作被禁用,这一因素对短兵技击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发展形成了阻碍。[16]此外,武术短兵竞赛也会因性别、年龄、体重的不同而在技术规则上有所区别,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探究。

跆拳道比赛分为套路赛和实战赛两种形式。套路赛要求选手按照特定的动作和顺序进行演练,评分标准包括动作的准确性、力度和美学效果等。实战赛是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年龄、体重分出竞赛组,通过对决方式展开,选手不能使用头部、肘部、膝部等部位进行攻击,只能使用手、脚等规定范围内的部位进行攻击,评分标准通常包括有效进攻、有效防守、击中对手的部位和动作的技术性等。跆拳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其技术系统进行精简化,逐步发展成为一套适用于大众的动作体系。为了更好地迎合群众的需求,跆拳道在原有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精简,去掉一些华而不实的动作,形成一套实用性高且易被接受的技术动作体系。[17]以品势为例,跆拳道已形成了25套品势,虽然规定了标准的动作和演练的过程,担在演练到最后,应达到“形随心动”的效果,与我国武术短兵的套路赛有着异曲同工
之妙。[18

4 择善而从:跆拳道发展经验对武术短兵的启示

武术短兵与跆拳道同为重竞技、易受伤的对抗类项目,在形态上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两者分别作为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在文化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都承载着各自文化传承的使命,值得被国家重视并推动其发展传承;再者,武术短兵和跆拳道都具备较高的观赏性与对抗性,跆拳道虽以腿法为主,武术短兵以短兵器械为主,但两者在攻击与防御的技法与战术上较为相似,且在竞赛形式与赛制设置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同根不同命”,相似的运动项目,为何一个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之一,而另一个却基本处于寂寂无名的尴尬境地呢?从上述两者之间的异同可以发现,这是由多层次、多因素导致的。因此,我国武术短兵的发展应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在保持自身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择善而从,借鉴跆拳道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武术短兵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4.1 突出民族特色,继承创新并存

武术短兵作为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代表,彰显了中华数千年以来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理性思辨,是我国独特的文化优势,但该项目发展过程历经诸多挫折,目前仍属于新兴项目。为推动全民积极参与短兵运动,增进民众对该项目的了解与参与度,使武术短兵成为全民健身项目,在传承和推广短兵的过程中,应增强大众参与推广武术短兵的文化信念与传承热情,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13]同时,武术短兵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合,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充分发挥民族身份认同与价值导向的优势,在保留武术短兵核心本质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努力实现项目本土化的传承与创新。[19

4.2 国、社、民一体化,锚定发展策略

体育项目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群众的支持,跆拳道正是在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众大力支持的契机下,形成了强大的推广力度和国际影响力。武术短兵也可借鉴跆拳道的经验,国家层面应在政策上给予指导、在经济上给予扶持,确立武术短兵在国内的地位,充分利用各类国际组织,建立海外机构平台,加强与大使馆、中资企业等的合作,强化与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合作,提升武术短兵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各地各级武术管理部门需设立武术短兵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履行培训、考核以及组织习武者参加武术短兵锻炼活动等职能,以确保武术短兵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轨道上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两大平台,在学校逐步将武术短兵纳入必修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这项运动,在社区派遣武术短兵专业人员进行宣讲并指导锻炼,使更多民众了解并参与武术短兵项目,从而提高武术短兵的普及率和覆盖面。

4.3 内外双管齐下,加强推广传播

跆拳道的“对内对外”系统化模式对武术短兵的发展和普及极具借鉴价值。对内,我国应确立武术短兵的地位,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培养专业人才,将其引入教育、警卫体系,建立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的教程,以促进短兵技术的普及和传承。同时,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在线教学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工具,以创新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观众。对外,我国应通过在国际上举办比赛、研讨会以及参与综合格斗训练等方式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同时通过加强国民文化认同和品牌建设,打造特有的国家文化品牌,提高武术短兵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通过增强与其他国家的项目交流、合作研究和共办活动等方式,促进中国短兵的技术提升与创新。通过对内对外双管齐下的举措,加强武术短兵的推广与传播,使其迎来发展的新局面。

4.4 统一竞赛规则,完善技术系统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项成熟的运动必然少不了一套成熟、完善的规则体系。目前,武术短兵由于规则复杂且难以统一,在竞赛规则的统一方面存在歧义,导致在比赛过程中出现许多本可避免的意外情况。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可借鉴跆拳道的标准化经验,简化并统一武术短兵的竞赛体系,使其容易被国际社会接受。武术短兵的技法虽然较为丰富,但目前多数运动员仅将“斩、砍”作为进攻技术,在训练或竞赛过程中应加强“刺、劈、扫”等技术的应用,改善武术短兵技术单一、赛场沉闷等状况。随着武术短兵受国家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该项目的运动竞赛场次开展得越来越多,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一套稳定、准确、公正的竞赛规则,并研发出与该项目相匹配的竞赛护具,完善该项目的技术系统,引导武术短兵朝着竞技性、民族性和观赏性的方向发展。[20]因此,为提高武术短兵的国际接受度,应参考国际奥委会(IOC)的要求,制定一套科学的、全球统一的竞赛规则和标准,同时借鉴跆拳道在规则与技术方面科学化和标准化的做法,为武术短兵迅速、系统地发展并跻身奥运会比赛项目奠定基础。

5 总结

综上所述,韩国跆拳道与武术短兵均为传统民族项目。韩国跆拳道广为人知,甚至在我国逐步占据了部分武术市场,在受众数量方面表现更优,自有其过人之处,这对武术短兵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武术短兵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大众参与武术短兵学习,完善武术短兵的宣传模式与赛制,增强武术短兵政策发展的普适性,从而促进武术短兵更好地发展,为武术短兵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祥全,王立峰.新时代中国武术的价值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5):594-599.

[2] 李帅.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传播现状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3.

[3] 毛龙,李翠霞.跆拳道的技术特点与推广形式对传统武术的启示[J].武术研究,2022,7(11):18-20.

[4] 韩晓明,胡晓飞.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9(2):58-62,68.

[5] 戴小平.中国短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 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 毛海燕,蔡中.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推广模式的对比研究[J].内江科技,2016,37(10):81-82.

[8] 王睿迪,白光斌,樊碧田,等.韩国跆拳道传播对中国武术传承启迪的相关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180-185.

[9] 付文灿.跆拳道推广传播对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3):162,164.

[10] 体育总局.多部门关于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EB/OL].(2019-07-29)[2024-11-23].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29/content_5416190.htm.

[11] 马乐虹,金琪卓.跆拳道推广模式下中国武术的国际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10):152-156.

[12] 段天龙,刘天宇,沈映制.韩国跆拳道振兴计划对我国武术散打发展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4):32-36.

[13] 丁盼.“武术兵道”新概念视域下短兵项目推广的再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2.

[14] 杨茂林.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宣传推广模式比较分析[J].农家参谋,2017(14):289,21.

[15] 陈莉.中国短兵发展路径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8.

[16] 黄鹤,张延庆,赵志忠.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126-1128.

[17] 李爱华,张娜,吴赛.简析跆拳道与武术的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03-206.

[18] 刘晋元,孙艳.跆拳道护具和规则的嬗变研究[J].武术研究,2020,5(1):89-93.

[19] 张梦豪,王震.鉴于日本剑道与欧洲击剑发展路径对武术兵道的启示[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2023:3.

[20] 尹海立.对武术短兵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赛剖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3):83-85.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