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7001
Current Downloads: 164678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4,6(3): 247-257 / 2024-09-26 look416 look379
  • Authors: 陈思伶¹ 杨英¹ 唐菲咛¹ 陈佳艺¹ 王金香² 尹明灿³
  • Information:
    1.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雅安;
    2.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雅安;
    3.四川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雅安
  • Keyword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高校公共体育; 课程思政; 体育课程思政
  • Abstrac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system and a significant tool and carrier for helping students establish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study, tak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 case, employ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rough actu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t reveals potential issues.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faces problems such as students’ lack of learning awareness, poor educational effects of the courses,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 in assessment content.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optimiz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deepen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these courses.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courses. 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本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揭示潜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建设存在学生学习意识匮乏、课程育人效果较差、思政内容挖掘不足、考核内容尚需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深化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了解认知、优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切实优化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603022
  • Cite: 陈思伶,杨英,唐菲咛,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体育研究,2024,6(3):247-257.


我国早在2014年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1,2]。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学校以培养人才为重要目的,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使所有课程承担起育人责任,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3]。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具有独特的教育途径和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学生通过上体育课进行锻炼的同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等,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肩负着培养高校学生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精神等重任[4],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关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申报的标杆院系和典型案例等多项成果获得省级乃至国家级认定。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学校当前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现状,从中探究其实际成效,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为本文研究结果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四川农业大学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等数据库,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查阅关于课程思政与公共体育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收集、整合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进而归纳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撰写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依据查阅的文献资料与学校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设计,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与真实性。本次研究调查重点明确现阶段四川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情况,以四川农业大学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发放问卷。问卷样本量共计892份,有效问卷为784人,其中男性224人,女性560人,问卷有效率达到87.89%。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结果,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为研究提供直观的数据资料。

2 四川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现状分析

2.1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析

为响应国家政策,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办学理念。在构建公共体育课教学框架时,通过分析课程思政案例与思政主题,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优化思政教育资源,结合高校综合办学目标,进行系统的分类设计。基于此思路,构建了“思想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这四种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清晰明了地展现出四川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所达到的不同目标及其所承载的思政属性。学校设置思想目标,目的是通过上体育课让学生做到为人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培养顽强拼搏意志、追求公平公正价值观、严格遵守纪律与规则、形成团结协作与求实创新等精神品质;做到热爱祖国、拥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个人使命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才华本领的新时代人才。在知识目标层面,学校设立了篮球、足球、太极拳、武术、健美操、游泳等20余项体育项目,让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知识,掌握体育与健康保健知识,深刻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涵养,丰富个人知识修养能力。通过设置能力目标要求,让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基本方法与技能,学会积极主动地去观赏与评论体育比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个人体育专长,从而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在素质目标层面,强调提升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运用适当的方法调节并正确处理自身情绪与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与合作精神品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以上四种目标,构建了明确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秉持“立德树人、文化塑人、技能强人”的办学宗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树立道德理念为突破口、以学习体育知识为出发点、以培养运动技能为目标、以锻炼身体素质为契机,将课程思政元素贯通公共体育课程的始、中、末各个阶段,做到以体育人、以体铸魂,使其潜移默化地影响体育教学。

图 1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图

Figure 1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design

2.2 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追求,以实现合理的价值理性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基于大学生价值理性认知发展水平情况进行调查[5]。如表1所示,学生处于一般了解和比较了解状态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35.2%和30.1%,非常了解的比例为18.37%,比较不了解的比例为12.76%,非常不了解的比例为3.57%。大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主要以一般了解与比较了解为主,认知深度尚显不足。由此可知,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较差,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了解思政育人内容。学生对高校思政育人内容与课程的接受度较低,应采用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思政手段促进学生了解,以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表 1 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了解程度

Table 1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了解程度

人数

比例/%

非常了解

144

18.37

比较了解

236

30.10

一般了解

276

35.20

比较不了解

100

12.76

非常不了解

28

3.57

2.3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路径,是师生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6]。在体育课中运用恰当、适宜的方法,可促进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如表2所示,动作示范与讲解法是最受欢迎的,占比达到84.82%。其次是分组教学法和循环练习法,分别占比68.62%和65.43%。竞赛评比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较少,分别仅占比32.02%和22.32%。教师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中多采用动作讲解与示范法、分组教学法、循环练习法,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评比式、多媒体式教学方法运用较少。

表 2 体育教师授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Table 2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s employed b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ir instruction

教学方法

人数

比例/%

动作讲解与示范法

665

84.82

分组教学法

538

68.62

循环练习法

513

65.43

自主学习法

394

50.26

情景教学法

382

48.72

榜样示范法

378

48.21

竞赛评比法

251

32.02

多媒体教学法

175

22.32

2.4 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思政主要内容调查与分析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是面向公共体育学生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课程始终秉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通过合理的运动技能知识与科学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7]。如表3所示,大多数学生在上体育课程时感受到的课程思政元素丰富多样,极少数学生认为从未感受到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上体育课时学生“经常”感受到的纪律与规则意识比例最高,占53.19%;其次为心理素质52.1%、艰苦奋斗51.4%、团结拼搏51.15%、笃实创新51.15%,均占比较高;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政元素在上课时感受情况占比最少。纪律规则、心理素质、艰苦奋斗、笃实创新、终身体育、爱校爱农等部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对增强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强身健体、艰苦卓绝、务实创新等思想品质起到积极作用,但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元素融入情况较少,表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需增设传统文化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有效将家国文化情怀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整合设计。

表 3 学生上体育课时感受到的课程思政元素情况

Table 3 The percep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by students during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课程思政元素

经常/%

有时/%

偶尔/%

很少/%

从不/%

培养纪律规则意识

53.19

34.18

8.67

2.42

1.53

培养心理素质意识

52.10

33.16

9.82

3.19

1.66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51.40

34.57

8.67

3.70

1.66

培养团结拼搏精神

51.15

33.80

9.44

4.21

1.40

培养笃实创新精神

51.15

32.78

10.71

3.57

1.79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48.98

35.20

9.95

3.83

2.04

培养爱校爱农精神

48.34

35.33

10.08

4.21

2.04

培养传统文化精神

40.31

34.95

13.14

8.29

3.31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9.92

35.71

14.41

8.04

1.91

2.5 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考核内容调查与分析

体育课程思政考核是高校体育课的必要环节,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指
标[8]。教师通常采用“观—践—固—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由线上考核30%、线下考核70%(考勤10%、校园健身跑40%、期末考试20%)组成课程教学考核体系。如表4所示,学生认为课堂考核主要包括技能水平76.4%、课堂组织纪律75.77%、学习态度73.98%以及思想政治表现65.43%。相对而言,教师对精神品质59.95%和心理表现63.39%的考核内容占比较低,极少数学生认为会考核其他内容。可以看出,学生认为体育课中教师多以提升技能水平、课堂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考核为主,对思想政治、心理表现与精神内在的考核相对较少。

表 4 学生对课程考核内容情况

Table 4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ourse assessment content

考核内容

人数

比例/%

技能水平

599

76.4

课堂组织纪律

594

75.77

学习态度

580

73.98

思想政治表现

513

65.43

心理表现

497

63.39

精神品质

470

59.95

其他

47

5.99

3 四川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

3.1 学生缺乏学习意识,课程育人效果较差

调查表明,四川农业大学有意识地将公共体育课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但学生对课程思政主要处于一般了解与比较了解的状态,对思政内容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且不够深入,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导致思政育人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目前学生了解程度不够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政元素与体育课堂的融合不足、教师融合思政内容的方式不统一。仅通过思政案例分析以及浅显地挖掘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结合尚不足够,需要体育教师深入发掘不同体育项目的内涵、内容与动作技能等与思政内涵相衔接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丰富多元的体育精神。

3.2 思政内容挖掘不足,考核内容尚需完善

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固化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使得教师很难在教学理念中潜移默化地将多元化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之中。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挖掘的元素深度不够,欠缺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元素的内容,因而教师需增设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教学设计。研究还发现,教师考核体多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课堂组织纪律、学习态度为主,结合考勤、校园跑App为辅,在思想政治表现、内在精神品质等方面的评价较少。教学考核体系与实际衡量评价标准存在差异,由于思想道德与价值层面有关,教师难以给出标准评价指标,因此更多地注重运动技能的考核,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发展。

4 四川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策建议

4.1 深化学生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了解认知

以学生思想教育为主体,教师依据体育项目、学生实际情况等灵活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内容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植入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增加体育课的挑战性,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团队合作、坚韧不拔的品质,增强学生的了解与效果感知;通过增设爱校爱农情怀内容,如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和“三农”元素,以提升学生的正能量教育。运用多种手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

4.2 优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体系

由于不同体育项目蕴含着不同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育项目特点等深入挖掘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达到体育课程建设的育人效果[9]。学校需加强对教师的统一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设评比式教学法、多媒体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政表现纳入学业评价,加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反思和认同,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机整合地做到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使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6)[2020-12-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l.

[3] 陈宝生.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EB/OL].(2020-06-09)[2020-12-14].https://www.gov.cn/xinwen/2020-06/09/content_5518158.htm.

[4] 陆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及启示——以清华大学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4(5):105-110.

[5] 曹勃.价值理性发展需求与学生认知现实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88-92.

[6] 潘仪瑶.《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2.

[7] 常益,张守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24-32.

[8] 李翔熠.银川市高中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调查与优化路径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2.

[9]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0-12-14].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