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体育学院,银川
截至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过三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同时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指导我们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要高度重视文化保护与继承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指出要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精神,为民族体育发展路径建言献策,增强民族体育发展活力。
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首次提出“共生”概念,他认为共生是不同的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1]。随着从不同视角进行定义和理解的深化,经范明特、科斯基、保罗·布克纳的发展与完善,共生理论更具有概括性,进一步将共生拓展为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者相互抑制的关系[2]。夏杰长(2023)指出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实体或系统通过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方式共同生存和发
展[3]。费淑静等(2006)对金融领域共生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满足共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共同进化、发展的目标模式[4]。经过多年的沉淀发展,共生理论不仅应用于生物学学科,多数学者还对其进行交叉运用,涉及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傅芳香(2021)、黄喜燕(2020)两位学者都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并提出共生的途径[5];李倩(2023)提出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研究;刘俊兰(2021)提出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发展研究[6]。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民族体育的共生主要聚焦于民族体育与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主要都是针对“内”进行研究,而对于“外”,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研究尚属于空白领域。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7]。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和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外交活动中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在第55届会议上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可。因此,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推进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以理念指导实践活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一带一路”得到了全新的发展。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需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传播传承路径,形成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精彩纷呈、共享繁荣的世界[8]。
从共生理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都展现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更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变局中所需要的新指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民族体育文化”共同体。文化交流涵盖语言、宗教、艺术、民俗、传统节日和庆典等方面的交流,民族体育文化也需要交流发展。从以往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研究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是站在更高、更深刻、更具有国际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一条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提出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往。中国已同24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16国实施单方面免签。2016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印发,《2018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名单》发布。这些举措增进了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领域的交流,深化了各国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民心相通。
截至2023年6月,我国已经和152个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涉及地域辽阔、文化丰富、民族众多。2017年12月,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117个项目参展;2018年5月,第二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2018年9月7日,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当今各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碰撞,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肖贵纯(2023)认为文化活动是社会公共文化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构建共同认知的社会交往方式,并以土库曼斯坦“地毯节”为例指出,以地毯制品展销联动、文旅融合等节庆活动为主要载体,是保护和传承土库曼地毯手工编织工艺的重要举措[9]。由此可见,民族体育可以作为各国文化交流中的特殊新媒介,促进交流,分享保护与传承经验,从而推动共同发展。
根据地缘因素筛选总结,哈萨克族赛马、维吾尔族刁羊、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赛骆驼、蒙古族传统体育搏克、锡伯族射箭等民族体育项目存在跨国同源、地域毗邻及项目相似的情况。中国武术与外国格斗、中国蹴鞠与足球、投壶与飞镖、板鞋竞速与接力赛等诸多民族体育项目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在时间和空间上曾与中国相互联系,并且存在文化认同,其中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艺术认同等,而体育文化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组成部分[10]。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根据国家战略方针和民族体育间的相似性可知,它们之间存在参量兼容和共生界面。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治理权威与效能下降,世界经济存在失速和进一步碎片化的风险,各行业发展受阻。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因素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估计,文化旅游(以文化景点和产品为中心的旅游)是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民族体育可以促进经济复苏并增强社会凝聚力,主要表现为促进体育产业合作与投资。利用民族体育提高地方知名度,举办特色民族体育活动,吸引游客和媒体参与及关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打造民族体育特色产品,促进民族体育相关器材、装备、文化产品等的贸易往来,增加经济增长点,以及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投资,有助于加强经济联系。其次,创造就业机会:民族体育的发展能够带动从运动员、教练到赛事组织、后勤保障等一系列相关岗位的就业。最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带动相关经济发展。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体育文化相互交流,增进并丰富文化多样性。保护、传承、借鉴和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人才的培养,还能丰富彼此民族体育项目的保护方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体育的交流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能够拉近距离,增进各地区或国家民间交流和感情,减少隔阂,促进民心相通。
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在2018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创新,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等。针对相应的保护问题,学者和政府都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但目前大多局限于对内讨论交流如何保护,缺乏对外交流和实践,探讨共同发展机制,借鉴其他国家的保护传承方法,发挥各自优势。
走向世界的舞台虽一日千里但也尚需远道。民族体育受地缘关系影响,跨境少数民族多达十几个,且大多属于同宗同源的民族[11]。许多民族体育项目仅在邻国或地区开展交流,活动内容单一,以节庆为依托,活动举办时间少、场次少[12]。如云南傣族与泰国的泼水节、内蒙古与蒙古国的射箭、骑马等仅为一些相似的民族体育活动。也选取部分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进行竞赛表演,如“一带一路”青年龙舟竞渡邀请赛,在福建泉州举办,汇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支队伍参赛;2023年英国举办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等。除此之外,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民族体育武术运动逐渐走向世界,展现不同的武术套路。在文化交流展示过程中,既展现出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但需看到,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认知有偏差,仅进行竞技民族体育龙舟竞渡表演和挖掘精神内核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挖掘民族体育的其他价值,以增强认同。
2016年4月26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落下帷幕的国际民族传统赛马研讨会,对民族赛马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探索。中国与蒙古国在那达慕文化交流中,涵盖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多个体育项目上有深入合作,但是多数为现代体育项目,民族体育项目较少。未能有效发挥跨国同源、地域毗邻及民族体育项目相似的优势来促进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
(1)对民族体育认知薄弱:随着西方体育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推进,我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缺少深入了解,甚至对其存在性都知之甚少,民族体育遭遇诸多问题。例如,混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马保国与西方体育格斗进行挑战竞赛事件,引发国人对混元形意太极门的思考,甚至出现网民认为民族体育不如西方体育的舆论浪潮。事实果真如此吗?从体育文化功能来看,民族体育除了强身健体外,还更多地反映哲学内涵,如太极的一上一下代表阴阳互补、相互平衡的两大思想体系。从现代体育竞技来看,双方体重级别不一,根本不符合竞技规则,无法进行同场竞技,因而导致比赛不公平。
(2)民族体育保护意识不足:这是由于我们对民族体育的认知不足导致保护意识薄弱。而认识不足引发我们对民族体育价值共识的缺失,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共识,难以形成合力,使得民族体育的发展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在国际体育舞台上,西方体育占据主导地位,民族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不及现代体育项目。又因民族体育人才培养不足、传承人断层,导致民族体育的发展缺乏代表性和话语权,且话语权难以提升。互信机制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统一、系统的表达方式和交流平台,导致各民族体育项目在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阻碍,难以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话语体系和互信机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话语体系推动互信机制的建设,互信机制反作用于话语体系的构建。
当前,民族体育的传播途径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等平台,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范围受限,利用现代媒体如抖音、小红书平台进行传播的力度还不足。由于民族体育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其群众基础薄弱,受众主要集中在特定的民族和地区,难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和参与者,从而影响了其发展空间和生存途径。在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与变化中,民族体育主要表现为无法产生即时经济效益,导致政府保护政策、保护意识,以及经济投入等随之下降;其次,现代体育的冲击导致人民观念的转变,进而使本民族体育被边缘化;最后,民族体育传承人的断代,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和现代体育的冲击,民族体育人才培养被淡化,而现存的民族体育教育因师资力量不足、人才队伍不够、创新力不足,以及“传承派”和“学院派”的技术兼容等问题,使得民族体育得不到完全的传承与保护。
(1)以节庆假日为依托:开展多样化民族体育活动,增加群众参与选择。坚守民族体育特色,创新民族体育内容,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举办民族体育活动表演,传达民族体育情感,借助节庆假日展示民族体育历史文化,拓宽了解民族体育的途径,提升对民族体育的认识。
(2)深挖“体医融合”价值: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其背后的健身价值与医疗价值十分巨大。例如,加拿大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家唐·麦肯齐(Donald McKenzie)以中国传统民族体育龙舟作为康复训练方式,实验对象为淋巴水肿人群。实验结果显示,龙舟作康复训练后没有出现一例新的或恶化的淋巴水肿,还出现了患者身心健康显著改善的“创伤后成长”现象,即在个人力量、人际关系和对生活的欣赏方面呈现积极心理变化。八段锦、木兰拳、太极等民族体育项目对于提升身体舒适感、改变精神面貌、增强身体健康以及促进社会交往都具有很大帮助。利用医学人类学方法,发挥优秀学者的理论研究优势和解释优势,促进民族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对此需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医疗价值,并做出实证分析。
(3)发挥情感纽带价值:民族体育是各国各民族中普遍流行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亲和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民族体育在促进民族内部认同乃至国家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继续巩固、深化、拓展民族体育的社会价值,促进民族体育产业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共建传承与保护机制,促进交流互鉴和中外民心相通,从而共同应对民族体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例如,舞龙舞狮这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传承。华人对舞龙舞狮情有独钟,在各种庆典活动中经常能看到舞龙舞狮的身影;相关组织也经常举办舞龙舞狮表演,甚至还受邀到国外进行演出。
(1)共享保护经验:放眼现代体育,通过举办体育交流、赛事活动、成立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等方式,不断促进其高质量的发展。此举不仅拓展了群众对体育项目的了解,还增进了对其文化内容的认识。同理,对于民族体育项目,通过互相分享传承、保护、教学等经验,促进运动员、传承人之间的交流等,共同推动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其次,依托“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加强国与国之间、文旅社团、体育组织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享保护经验,促进民族体育不断向前发展。
(2)共建发展途径:政策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大方向。民族体育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政策是民族体育未来发展的基本保障与方向。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保护和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例如,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民族体育的管理、保护和推广工作。1990年,韩国政府制定了《传统武艺振兴法》,该法律规定了韩国传统武艺的定义、范畴、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蒙古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门机构等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越南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门机构等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管理经验和传承方式,不断深化民族体育保护立法,创新保护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政策,落实具体举措。
构建民族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建立相互信任机制。首先,要加强民族体育的国际性交流互动,积极利用“一带一路”举办民族体育赛事、文化节等活动,促进相互了解与沟通;其次,建立国际民族体育信息共享平台,确立国际合作与规范标准,相互学习优秀管理经验和借鉴传承保护方法;推动民族体育内容与形式等创新发展,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增强民族体育的国际吸引力。拓展发展方式,利用多平台进行民族体育交流,效仿奥运会期间设立“中国之家”,进行体育文化展览活动,使民族体育呈现在国际视野中。如此次巴黎奥运会展览分为“同源”“共生”“交融”“互鉴”四部分,展出的中国民族体育项目有“捶丸”、福清南少林咏春拳等。
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话语权,如民族武术运动项目,它极具代表性地体现了中国民族体育。积极利用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在他国开展的武术活动,如在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华传统武术体验活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孔子学院的外国友人体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等。对于诸多活动,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内容标准、规则标准、技术标准等,形成统一的武术民族体育项目标准,从而促进民族体育项目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构建,为其他民族项目做出率先示范,进而进行推广。
借助“孔子学院”培养民族体育项目国际人才,发挥教育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功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等。对此,可开展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课程、民族体育历史文化通识课程;举办民族体育赛事、留学生及研学等民族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民族体育传承人向学校教育转向并走向国际社会,对此,学校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思想,落实具体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推动民族体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在此过程中,需厘清“学院派”和“传承派”技术要求的不同以及民风民俗的差异等。同时,拓展传播渠道,积极利用新媒体如抖音、小红书等建立垂直传播IP,对民族体育内涵、价值等进行讲解,提升群众的认识,扩大群众基础,从而推动民族体育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思想的提出,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文化保护措施和传承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因此,从理论和现实等角度综合探讨分析,民族体育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共同发展路径。虽然我们往往能够发现民族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其解决方式和实践效果并不突出。对此,借助“一带一路”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外贸投资等机遇,提出民族体育的发展路径需要挖掘其价值,如体医融合价值、情感纽带价值;探讨其现实意义,如促进就业、推动民族体育文旅发展;推进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格局,相互借鉴保护、传承、教育等经验,从而促进民族体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新发展。这些民族体育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而且为加强中外体育交往搭建了良好平台。增添民族体育交流平台,开展地区(国家)民族体育展览,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提高民族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而推动民族体育发展。
[1] 温兴琦.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新系统结构层次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
[2] Ahmadjian V.Symbiosis: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M].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6.
[3] 夏杰长,叶紫青.共生理论视角下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3.
[4] 费淑静,张素芝,费振国.农村信用社与农户的金融共生关系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 黄喜燕.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2020.
[6] 刘俊兰.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发展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2021.
[7] 陈添姿.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发展态势及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2011—2022)[J].西部学刊,2023(12):22-25.
[8] 令小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2.
[9] 肖贵纯,董馥伊.“一带一路”背景下节庆活动的文化透视——以土库曼斯坦“地毯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3.
[10] 徐剑,欧阳柳青,杜七一,等.湖北民俗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3):30-31,34.
[11] 姚乐辉.“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9):81-84.
[12] 李乃琼,尹继林,秦尉富.中国与东盟民族体育交流平台的构建与共享[J].体育文化导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