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北京
传统武术指“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据1983—1986年武术挖掘整理的材料,全国有122个拳种,后来又增加至131个拳种。但是因为缺少应有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很多具有较长历史但流传不广的武术面临消失的危机。从整体上看,武术的发展也因未能入选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而渐渐被忽略,较其他体育项目的前景而言,传统武术的发展不容乐观。现有的有效保护传统武术的手段就是保持每年举办官方的传统武术竞赛,通过竞赛的手段促进武术运动的展开,提升社会对武术的关注度。同时通过对参赛人员和比赛规模的分析,得到更为有效的数据,深入分析武术发展的现状,更好促进武术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传统武术的发展充满艰辛,老一代的武术高手生活贫苦,而其后代或者为生计放弃了武术,或者只是将武术当做业余爱好,没有充足的,更难像过去系统学习各类武术。套路是武术的载体,套路后继无人,武术难以发展,即使一些武术的套路保留了下来,但是重要的精髓得不到传承,武术也真正得以保存,只是空洞的外壳。传统武学的传承,武术文化的弘扬,和今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潮流,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然而这种不尽人意的现状,与集成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武术工作。国家领导人号召开展武术运动,积极倡导武术运动,对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做重要指示,把武术确立为国家体育项目之一。当时武术运动活跃开展,武术馆社林立,传统武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馆社和武术师定期进行表演交流(例如四民武术社、汇通武术社、健身武术分社的联谊表演),增强了友谊,推动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当时国家体委在健身武术分社召开武术运动发展的方针、政策座谈会,北京市武术界的许多老拳师都积极参加,对新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54年,国家体委在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组建第一支武术队,国家体委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级竞赛项目,1960年12月武术运动协会成立,为开展好武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武术运动协会先后召开了会议,制定了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对武术工作的开展和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传统武术竞赛的历史并没有武术本身的历史那么悠久,但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之根,竞技武术和传统体育文化有着相似的文化特征,竞技武术的运动形式包括武术套路、武术散手以及武术功法等。因为传统武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从传统武术发展而来的竞技武术也拥有相似的价值,它的健身价值、防身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青睐因此,武术正稳步进入全民健身领域,以及世界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和文化体育领域。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瑰丽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千年来与自然斗争和社会变迁的结晶,它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但是传统武术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传统武术的传承渐渐消失殆尽,另一方面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制度不完善,传统武术竞赛的发展面临诸多严峻的问题。随着体育竞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体育项目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但作为传统项目的武术则渐渐被忽视。每年都有大量的武术人才流失,近五年来,传统武术竞赛的参赛人数逐渐下降,部分拳种因为无人参赛只得取消。传统武术不同于其他主流体育项目,传统武术竞赛没有强有力的媒体宣传和支持,其影响力仅局限在业内人士之间,但是由于竞赛消息的传播并不顺畅,一些武术人才甚至不了解历年究竟有什么样的比赛、比赛何时何地举行。传统武术竞赛得不到媒体的支持,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追求利益的市场经济中很难引来赞助商的青睐,没有经济支持使得传统武术竞赛发展更加艰难。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传统武术很难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独立产业。
为了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传统武术保留适当的空间,等待将来的发展机遇。竞赛这一平台是传统武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延伸,从理论上讲,竞赛既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大众审美,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来促进武术的发展,形成健康的自我发展模式。但是武术竞赛的体制并不成熟,中国传统武术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所没有的复杂性,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竞技武术不仅仅包含某一固定的运动方式,它是众多武术套路的集合,因此普遍意义上的体育比赛模式套用于武术竞赛并不能完全符合武术自身的特征,简单的比赛模式但相对复杂的武术特征使得对武术了解不深的大众群体难以对武术产生兴趣。
武术发展至今天的规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淬炼而成的,前人流传下来的诸多套路和拳种都是不可复制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1999年初,伍绍祖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指出:“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武术,否则就会使武术走向死胡同。”在传统武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借助传统武术竞赛这个平台,聚拢一批热爱武术的人士,不断创新,继续将武术发扬光大。但是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必须以对武术的保护为基础,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什么样的模式才能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始终符合武术发展的需求,并且建立一个系统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
立足于已有的各种资料,以及资源,对传统武术竞赛的发展进行调查摸底,对已知的36种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传统武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武术运动发展的原动力是传统武术,孕育了当代竞技武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是当下的传统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需求对武术发展的拉动力不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缩水,通过传统武术竞赛活动以及民间武术的考察,深入探究其开展的现状、优势与劣势,总结经验已是迫在眉睫。
相比其他大众体育项目,武术在中国有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如何让传统更加符合大众需通过对传统武术竞赛的研究与保护,进而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对武术寻根溯源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通过传统武术竞赛这一平台,以及赛事的组织和人员管理最佳研究的便利条件。通过组织传统武术赛事这一实际研究的便利条件,利用掌握的信息和资源找出传统武术日渐式微的根源,试图以武术竞赛这个窗口透视和挖掘传统武术的开展现状,以期为今后良性发展寻求相应对策。详细了解传统武术的发展的脉络以及现状,找出现行情况下传统武术发展倒退的根本原因,以及潜在的发展优势。同时分析现行的传统武术竞赛模式是否适合传统武术的特点,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给予一种前瞻式的研究,找出适合传统武术发展的途径。此外也要重视媒体支持的作用,从侧面为武术发展提供助力。
传统武术主要拳种很多,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在传统武术比赛中涵盖所有拳种。提出改革完善现有传统武术竞赛的方案,不能照搬竞技武术比赛规则,要根据传统武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科学创新,找到可以最广泛体现传统武术特点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道路。
[1]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成银.关于加强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上海体院学报,1999.
[3] 刘建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3):340-342.
[4] 王炳生,倪钰铣.传统武术是现代竞技武术之根[J].武当,2009(5).
[5] 郝心莲.新中国武术发展史概论[J].体育科学,1997.
[6] 刘学谦.论武术体系框架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
[7] 马剑,邱丕相.对“反思武术”的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8] 王少军.论传统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6).
[9] 李成银,杨本升.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1(1).
[10]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2(3):10-11.
[11]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