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双减”政策成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重点内容。“双减”其一是减少校内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其二是减少校外培训负担,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作为中国教育改革新起点,其目的十分明确,即通过系列举措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之中,促使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程度既反映了一个国家体育的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程度,是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学校体育作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主阵地,对其体育观念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开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后期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笔者以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进行文献检索,以“学校体育”“双减”“一体化”等为关键词查找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列的有关学校体育公众号了解并掌握相关学者研究进展。
2)SWOT分析法
本文对“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进行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内部及外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划分并逐一进行分析,其次在通过两两联合开展综合性分析的方法。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0(opportunities)是机遇、T(threats)是威胁,通过排列的方式建立SWOT分析框架(见表1)。
表 1 SWOT分析表
优势(S) | 劣势 | |
机会(O) | SO战略:利用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 WO战略:利于外部机会,改进内部劣势 |
威胁(T) | ST战略:利于内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 | WT战略:克服内部劣势,避免外部威胁 |
1)学校体育重视度提升,资金投入加大
国家加大了对学校体育资金上的投入,针对运动场地的建设、塑胶跑道的翻新、各类体育场馆的建立、体育锻炼设备等方面都在逐步地完善与发展。据教育部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建设的包含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4.3万余所,并且还有许多地方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开发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体育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这系列的举措足以表明学校体育是体育健康发展的主阵地,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发展。
2)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飞速发展
国民体质健康受到重视,随之而来的是体育培训市场的飞速发展。由图1可知,近十年来体育培训机构数量不断增多,在2018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行列,各体育培训机构抓住当下体育发展的快车道,大力推动相关培训如中考项目、体适能、平衡车等,不断扩展培训范围,力图在当前的良好政策指引下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产生,为学生课后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了场所,也为学生有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提供了保障。各类丰富的运动项目,也能使学生接触平日在学校课程所无法接触到的内容,利于学生更快地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而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图1 近十年体育培训企业注册数量
1)体育素质教育观念尚未形成
对于学生而言,在体育被纳入中考范围后,部分学生仍处于“被动型”状态,其开展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在体育中考上取得好的成绩,并非是自身对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有了一定的追求;对于家长而言,“双减”政策实施后,大部分家长会将课后的体育锻炼时间交由体育培训机构完成,忽略了家庭体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可替代性。“家庭育人”的观念尚未建立;对于学校而言,当前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健康第一”,但学校教育中“学习第一”的观念却根深蒂固,当面临着较重的学业任务或是考试时,体育教师“生病”、体育课程被占的现象依旧常见。
2)机械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而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长期存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现象,相仿的动作、不变的游戏、相似的器材在课程中不断地重复出现及使用,整个教学过程似乎被套上了枷锁,一成不变,这让学生难以提起兴趣,无法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掌握真实有效的技能,更不能形成自主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且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课程内容也都是机械地练习考试项目,毫无新意可言,让本应是释放压力、学习技能的课程转而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3)体育相关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或更新不及时
体育课程的开展需要相应基础设施支撑。不少中小学缺乏完善的锻炼设备及锻炼场地,各类体育场馆少之又少,唯一可从事体育锻炼的场所只有操场,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其中开展活动,人群密集,在运动时易产生碰撞也难以达到好的锻炼效果。并且各类体育锻炼设备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使得许多地方性学校缺乏相应条件,破旧的运动场地以及反复使用的老旧设备成为开展体育运动的唯一条件。
4)体育培训市场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双减”政策的实施给予培训机构更开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随着体育培训市场逐渐扩大,“鱼龙混杂”的现象开始出现。由于部分体育项目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与管理机制,使得不少劣质培训机构及教练混入其中。机构没有完善的锻炼设备、优质的锻炼环境,教练也没有接受专业的项目培训,未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只因体育培训市场热度提升而跟风参与,只为了能在当前形势较好的环境下扎根市场,而并未把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技能掌握放在首要位置。家长不了解相关知识无法辨析好坏,青少年自身更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青少年送入其中无疑是在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健康成长。
5)“家庭”“社区”“学校”三者协同治理能力不足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的主心骨,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则作为辅助促使习惯的形成。当前,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开发尚不能对家庭体育形成有力支持,也没有较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来指导它们资源调配。仅仅依赖学校与社区体育,它所带来的都是在某一范围内的锻炼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青少年的健康促进难以奏效。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学校体育中学生主体性无法发挥,学生为了考而学,为了考而练,自主锻炼意识薄弱,体育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社区体育的开展则以老年人和幼儿为主,以健身器材为主要锻炼方式,体育活动途径单一,锻炼效果不佳;家庭体育目前也处于逐步发展时期,受众人群有限。因此,从学校到社区再到家庭的体育教育延续性被打断,无法持续作用使青少年产生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
1)体育中考改革彰显体育学科地位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2020年发布的《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中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并逐步提高分值。体育中考改革对体育消学分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且转变了考核方式。将以往的最终性体育中考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极评价相结合,其评价手段更加合理化、也更能促使学生在平时体育课程中积极参与。在各项文件在指引下,各个地方也相应出台了体育中考改革文件,将体育课程列升学考试中,凸显其重要地位(见表2)。
表 2 部分地方出台的体育中考改革文件
时间 | 地点 | 政策 | 内容 |
2018 | 北京 | 《北京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过程性考核方案(2018年修订)》的通知 | 过程性考核分数由3部分组成:第一,根据体质测试标准检验成绩;第二,日常学习态度与出勤状况;第三,日常体育课成绩。考核结果计入学生升学考试 |
2019 | 上海 | 《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日常考核由课程考试成绩和体质测试综合评定结果两部分组成。所取成绩计入考生中考录取总分 |
2021 | 广州 | 《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广州中考体育与健康考试分值将由现行的60分提高至70分。而此前备受关注的跳绳、中长跑项目考试评分标准,将分三年逐步提高 |
2021 | 深圳 | 《深圳市2021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方案的通知》 | 2022年的中考体育总分由30分调整为50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成绩(总分)取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科考试成绩得分的平均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成绩按0.5的权重(50分)计入其中考考试总成绩 |
2)新冠疫情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观念养成
新冠疫情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它的到来也是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警醒。只有在平日注重体育锻炼,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让身体抵御疾病。在疫情严峻时期,体育锻炼只能以“居家”形式开展,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价值,通过在线课堂、短视频等方式让青少年停课不停学,在家中也能进行各类丰富的体育活动,直至现在,疫情逐步好转,学校体育又通过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及赛事,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运动带来的益处,逐步养成体育健康观念。
1)“双增”背景下体育课程质量要求增加
体育课程目标已从传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向“知识与技能、认知和情感、评价”三维式的目标转变,这就要求体育课程不仅是对学生体能、身体素质单一的评价,更要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评价,整体上更加立体和全面。课程教学效果如何、达到了怎样的运动强度、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运动时间,都需要体育教师考虑其中。与此同时,“双减”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课后服务时间,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方式由单一的体育课程转变为基础体育课程与课外兴趣课程相结合,体育课程时长增多,但体育锻炼方式需要变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把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内容趣味化、课程衔接合理化、各个项目配合合理化,因而对体育教师而言是一种不小的考验。
2)一体化进程实施难度较大
体育教育的开展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当前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已在不同学段形成基本定位:启蒙期为即幼儿阶段,旨在启发幼儿的身体机能;基础期为小学阶段,旨在促进身体协调、稳定等能力;发展期为初中阶段,旨在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为高中奠基;提升期为高中,通过专项教学提高学生专项技能水平;最后大学时期是应用期,将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竞技比赛中。一体化教育要求不能断崖、更不能断层,但从当前体育课程现状来看,各学年、各学段体育课程教材的衔接、体育课程内容的编制等都达不到一体化实施的要求,并且在高中阶段特别是临近高考的学生,其运动时间与强度根本无法保障,体育教师“生病”现象习以为常,这就使体育课程一体化进程中断,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
3)校内体育课程与校外体育培训联合模式尚未形成
校内体育课程与校外培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校内体育课程具有校外培训不具备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与系统性的基础教学,校外培训则具有校内体育课程所无法实习的专项化特点。在学校里,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及改进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加强,课后服务中体育类课程也占据半壁江山,学生对体育的喜爱有很大部分是因为体育项目的系列化及系统化。在小学,体育课程以基础及碎片化为主,各项科目都有涉及,学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皮毛的阶段,如果没有课后及校外的培训,鲜有学生能掌握较为全面的技术动作,更不用说与之相匹配的竞赛规则及比赛流程;到了初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更为专项化,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会有所提升,但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精通某项运动技能与知识是体育教师难以达成的,学生的体能素质等也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便需要校内课程与校外培训相结合。校内课程负责基础的体能体质培训,兼具专项训练,而校外体育培训则负责专项的训练及提升,然后,再回到教育体系里,或者同时在职业体系的梯队中双轨发展,最终和市场化的职业体育接轨,形成一个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图2 学校体育发展SWOT分析图
一体化进程不仅存在于学生的不同学年、不同学段之间,更存在于课上与课后。推进一体化发展,就要求各学校能够相互协调,不论地区、不论院校,将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设置相同或相似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使各区域学生协同一致推荐体育课程开展;在课上开展体育课程和同时,课下充分利用大课间、课后服务形式弥补课上体育锻炼不足的缺失;实施一体化的评价手段,在孩子发展的各个学段设置不同的体育目标评价机制,将阶段性评价与终极评价相结合,防止体育课程“断层”现象的出现。
体育课程开展的模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体育的开展并不限于体育课上,通过大课间进行各类健身操、武术操、街舞等融合,通过举办各类的足篮排等赛事,都可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课上,通过系列游戏、音乐节奏鼓点等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也能为课堂添加一抹色彩。
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能扩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范围,还能增加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并且各学校可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开展不同的体育课程或是以某样项目为主建立专项化的特色学校,如射击、滑雪、乒乓球等或是皮划艇、赛龙舟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项目,在丰富课程模式的同时也能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国家或地方出台相应的政策,从体育培训的教练选拔、人员构建、设备配置、场地大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建立培训教练资质考核,保障教练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符合当前体育培训市场的基本要求,使体育培训行业更具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设置专门的监管与评定机构,对体育培训市场中各机构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喜爱程度进行定期检验及回访,对于资质不足的机构进行相应的整改,对于整体表现较好的机构,可以让其对其他机构进行培训,确保体育培训机构课程能够真正地弥补学生身体素质的缺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对体育课程质量要求提升,在扩大体育教师群体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专业性的提升,不论是理论知识的应用或是技能技术的展现、还是应对课堂灵活性的策略,都需要对其有一定的规定与要求,体育课程的开展并非以完成课时为目的,在体育课程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持续性自发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并改善体质才是体育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对于体育教师应该定期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考察其灵活运用的能力,并且定期地进行教师间交流学习,掌握较新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在提升自身的能力下也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对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提出了要求。体育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是某一个场所,终身体育理念才是全民健身时代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社区、学校、家庭三者不应作为互相独立的个体,也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合作,加强相互间沟通交流,形成合力,建立规范化模式,扩大体育锻炼范围,形成家、校、社一体化,才能有效确保体育锻炼延续性。
学校作为主力军,以开展体育课程与各项体育活动为主;家庭及社区作为后备军,在课后假期或周末,通过布置家庭体育作业、社区体育活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同家人、同社区工作者一起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形成学校、社区、家庭资源调配,充分地发挥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对体育的推动作用,保障学校体育更高效的发展。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但实现素质教育却需要家庭、学校及社区三方的携手推进。体育课程教育有足够的重视与资金的投入,但仍存在体育素质教育观念缺乏、体育课程模式机械化、体育相关基础设施不足以及“鱼龙混杂”体育培训市场质量的劣势,虽各地方通过体育中考改革彰显了体育的重要地位、疫情促使体育健康观念有所提升,但“双增”背景下体育课程质量不足、课程一体化进程实施难度较大、校内体育课程与校外体育培训联合模式尚未形成的威胁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应及时把握机遇,努力克服困难,将劣势与不足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地完善,进而推动学校体育的稳步发展。
[1] 国务院办公厅,2017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l.
[2] 于素梅.从一体化课程建设谈体育素养的培育[J].沈阳体育学院报,2019,38(3):8-11.
[3] 于素梅.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体育学刊,2019,26(1):9-12.
[4] 陈时见,王雪.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研究,2015,36(8):109-112.
[5]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20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EB/OL].(2020-09-21).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
[6] 北京市教委会.2018关于北京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过程性考核方案的通知[EB/OL].(2018-05-23).http://jw.beijing.gov.cn/xxgk/zfxxgkml/zfgkzcwj/zwgkxzgfxwj/202001/t20200107_1562730.html.
[7] 上海市教委会.2019关于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5-05).https://edu.sh.gov.cn/zcjd_area_3688/20200706/0015-xw_100194.html.
[8] 广州市教育局.2021关于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21-10-24).http://gzzk.gz.gov.cn/gkmlpt/content/7/7930/post_7930655.html#1167.
[9] 深圳市教育局.2021关于深圳市 202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方案的通知[EB/OL].(2021-03-16).http://szeb.sz.gov.cn/attachment/0/759/759165/8621334.pdf.
[10] 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11] 季浏.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6):12-22.
[12] 许弘,马丽.“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J/OL].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1):38-43.[2022-01-26].https://doi.org/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22.01.006.
[13] 李彦龙,常凤.“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J/OL].体育学研究:1-12.[2022-01-26].https://doi.org/10.15877/j.cnki.nsic.20211201.001.
[14] 邵伟德,王倩.“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思考[J].体育教学,2021,41(11):14-15.
[15] 姜勇,徐光建,王海波,等.基于共生理论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困境审视及优化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6):121-128.
[16] 李金花,邱丽玲.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一体化教育研究[J].体育教学,2021,41(11):18-19.
[17] 任海.身体素养与青少年体育改革[J].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2021(1):9-27.
[18] 李志华.学校体育与家庭、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6.
[19] 李乐虎,王健,高奎亭,等.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5):5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