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74943
Current Downloads: 126715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马拉松越野赛事风险防范研究——基于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

Research on Risk Prevention of Marathon Cross Country Events ——Based on the Fourth Yellow River Shilin 100 km Cross-Country Race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1,1(3): 12-16 / 2021-09-29 look1185 look451
  • Authors: 龚倩 柯航
  •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 Keywords:
    Marathon cross country race; Risk prevention; Silver event
    马拉松越野赛; 风险防范; 白银赛事
  •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risk of Marathon cross-country race, analyzes the risk management of Marathon cross-country race, and puts forward the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s of the fourth Shilin cross-country race mainly include personnel risk, organizational risk, natural risk and commercial risk.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risks are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edical security of athletes, the lack of effectiv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industry norms, the lag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emergency plan implementation, the form of sponsorship and the negative image of the race. Then the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of personnel, organization, nature and Commerce.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马拉松越野赛的风险划分,剖析马拉松越野赛事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风险防范措施。研究发现: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风险主要包括人员风险、组织风险、自然风险、商业风险。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为运动员专业知识与赛事医疗保障缺失,政府有效监管与行业规范欠缺,环境预判与紧急预案落实的滞后,赞助形式与赛事的负面形象。进而从人员、组织、自然、商业四个方面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 DOI: http://doi.org/10.35534/lsh.0103003
  • Cite: 龚倩,柯航.马拉松越野赛事风险防范研究——基于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1,1(3):12-16.

党的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风险治理处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1]。国发[2014]46号文指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2,1]成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标志,政府由亲力亲为组织转为扶持引导,市场逐渐登上办体育的舞台,推进体育发展驶入快车道。2015年5月,国务院首次提出“放管服”改革的概念,旨在从社会的角度推进改革。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办体育的权利,国办发[2019]40号文提及“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中的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服务”[3]。随着体育领域改革发展深入,马拉松赛事迎来“井喷式”发展,大量商业性赛事运营公司涌现,但其办赛能力参差不齐。2021年5月22日,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事(以下称为“白银赛事”)因赛事方风险防范不到位、在强度难度最高赛段遭遇大风、降水、降温的高影响天气等诸多原因,导致比赛中的风险多发、频发,百公里赛(172人参赛)中21人失去宝贵的生命,8人受伤,成为新中国马拉松史上伤亡率最高的事件之一。白银赛事风险产生的消极影响通过影响行为个体、体育赛事组织和国家的形象表现出来。从行为个体来看,办赛方的经济效益降低,办赛地的社会效益下降。从体育组织发展来看,白银赛事风险阻挠我国体育赛事稳步进展。从国家层面来看,白银赛事风险不仅对国外选手参与我国体育赛事造成影响,还会通过影响体育形象而传递到国家形象的塑造。根据白银赛事暴露出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存在的不少薄弱环节和漏洞,2021年7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等11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明确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监管原则,全面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监管,为马拉松越野赛事的风险防范提供政策指引[4]。本研究基于白银赛事的人员风险、组织风险、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的梳理,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关风险防范措施,以期规范马拉松越野赛事的风险防范举措,促进马拉松越野赛事良性发展。

1 白银赛事的风险

根据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要素主要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5]。风险管理就是对这五个要素进行合理控制,因此可以将白银赛事的风险分为四种类型[6]。

表 1 白银赛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7]

赛事名称 风险类型 具体表现
白银赛事风险评价指标 人员风险 赛事参与者缺席、迟到
赛事参与者伤亡事故、意外伤害、疾病
组织风险 赛事场地布置情况
赛事时间安排情况
赛事部门设置状况
赛事人员指挥、调度情况
赛事打卡、救援点设置情况
自然风险 自然环境不可抗性
天然的地理环境
商业风险 赛事资金回收不确定性
赛事资金成本不确定性

1.1 人员风险

人员风险主要指与白银赛事相关联的人的风险,是由管理不善与制度缺陷而导致参与者对赛事造成损害的可能性[8]。白银赛事的人员风险主要包括人身伤害和人员缺席风险。人身伤害主要指由于天气、场地设施、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对人造成的伤害。白银赛事的举办地在高山地区,该赛道海拔高度在1500米—2300米,多为自然起伏的山地,山间山路或沙石路,有爬坡、下坡障碍,其中一段22道弯修建在悬崖上,全长2.3公里[9]。此外,高海拔地段天气变化多端,易出现灾害性天气,部分赛道在无人区,极易造成人身意外伤害,导致比赛无法顺利进行。白银赛事的人员缺席主要包括受邀的嘉宾以及领导未能按时到场、参赛运动员迟到或未到赛场、工作人员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工作岗位。该赛事邀请人员除政府部门领导之外,还有体育领域、体育医疗领域的专家等,这些人对于赛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参加该极限赛事的运动员大多为国内顶尖的运动员,往往需要达到一定的成绩,才可报名此项最高级别越野跑赛事,他们不仅能够提高本次比赛的竞赛水平,而且也能提升本次比赛的影响力,人员的缺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比赛照常开展,赛事顺利举办的重要基础是人员安全的保障。

1.2 组织风险

组织风险是指白银赛事在运营管理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组织者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组织失败或使赛事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相关损失。白银赛事的组织风险主要包括比赛场地、时间安排、救助点设置、人员指挥、调度等。 比赛场地的组织风险指组委会因选址、线路设计不合理,施工监管不严等原因造成比赛场地基础设施不达标。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黄河石林景区周边,地势险峻,部分狭窄不平的森林赛道可能致使运动员在比赛时发生跌倒、滑坠、落石以及某些特定环境下的突发事件等情况,在运动员的线路追踪上存在一定风险。救助点设置的风险主要指救助点的间隔距离、地理位置不佳等原因导致的风险,妨碍运动员获得及时救助及救援队的搜救工作。人员指挥、调度风险指组委会因前期工作协调、安排欠妥,影响比赛按期进行。

1.3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环境的恶化对赛事造成的影响。同样的赛道在不同的气候下难度等级天壤之别,道路湿滑泥泞、山洪和塌方,大风、雷电、暴雨、冻雨、冰雹等天气变化,白银赛事死伤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天气的恶劣。良好的自然环境是马拉松越野赛事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马拉松越野赛事的举办地一般选在高山地区,地貌环境严峻,完赛的难度与自然环境的好坏有直接关系。白银赛事的赛道整体海拔在2000米左右,爬升高度在3000米,根据气温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温度与山下温度至少有6℃之差,气候变化明显。在白银赛事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海拔3000米左右),因突变高影响天气,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导致赛事危险系数急剧升高。自然风险的发生会直接中止比赛,对赛事风险影响极大,但其可控性极低,是赛事风险防范中及其重要的因素[10]。

1.4 商业风险

白银赛事的商业风险指主办方在从事赛事活动过程中,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和活动导致的经济财产发生损失。从营收的角度看,白银赛事的资金收入主要集中在运动员报名费、赞助商的赞助资金和政府资金补贴等。从城市社会效益来看,白银赛事是甘肃省颇具影响力的大型马拉松铜牌赛事,如今已不单单是一项赛事,而且是西北地区的旅游宣传名片,因此,通过提升赛事品牌价值、吸引游客前往是举办该赛事的目的。白银赛事的商业风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经济的增长。

2 白银赛事风险发生的成因分析

2.1 运动员专业知识与赛事医疗保障缺失

赛事的运动员绝大多数生活在平原地区,对高山环境了解较少,赛事本身对他们的体力和耐力具有极高的挑战。白银赛事百公里组选手中大部分属于国内顶尖跑者,但不少运动员却对高山环境不熟悉、对“失温”不了解,没有带足保暖、供能装备。运动员在白银赛事中的伤亡主要由“失温”导致,失温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点,部分参赛人员在中度失温甚至是严重失温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异常。由于选手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判断失误,导致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少数有登山经验的选手,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及时发现身体状况异常并采取正确措施,其伤势较轻。

《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规定“越野跑赛事的救援保障体系由医疗、救援、收尾和收容四部分组成”。然而组委会并未按规定设立医疗保障点,安排救护车随行。由于赛事地理环境特殊,救援人员缺乏此类救援经验,赛事的搜救难度大。白银赛事《实施方案》和相关预案中,仅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调动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安保和救援工作,在紧急情况发生后,组委会临时组织消防、蓝天救援队等救援力量约1200余人参与搜救,历时17小时搜救完毕。首届赛事组委会组织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00余名医疗保障工作人员参加,市卫生计生委共在比赛现场设置29个医疗保障站点,按每2.5公里在马拉松赛道设置17个医疗点,其中百公里越野赛赛道设置了8个医疗点[11],赛事的医疗保障方案符合规定,医疗人员充足。相比而言,本届白银赛事的医疗保障设置不合理。

2.2 政府有效监管与行业约束欠缺

中国马拉松官网发布的《2021版管理文件汇编》中指出“越野跑的赛事组织者必须提供医疗救援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白银赛事官网在整个赛事期间并未公布相关文件。事发当天,参赛人员在群内发布求救信号两小时后组委会终止比赛,救援队经过17小时才完成救援,其决策与救援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前期紧急预案的制定及执行存在纰漏。

中国田径协会对协办方的规范约束不足,缺乏相关体育赛事活动安全事故追责问责机制。首先,第三届与第四届白银赛事均未向中国田径协会申报认证,但如期举行,中国田径协会对全国赛事的登记、审核、举办等事项虽有规定,却缺少具有威慑性和强制性的相关政策。第二,赛道沿路的保障措施不到位,该赛道救助点的设置不科学、赛事承诺保障措施不属实。白银赛事在高海拔无人地带的打卡计时点2到打卡计时点4之间的补给站距离为16公里,超出国际惯例补给站之间规定距离的60%。赛事官网显示“比赛沿途设有为比赛服务的急救车和工作用车”,但在实际情况中,此条保障措施并不属实。第三,赛事地点的选择和路线设置不合理。白银地方整体在2000米海拔上下,地形地貌复杂,赛道包含无人区,交通不便。于运动员而言,补给、导航、救援供不应求,完赛难度增大;于运营方而言,对运动员搜救和定位难,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第四,赛事装备的规定和收集转运欠妥。《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中对越野马拉松赛事装备有明确要求,但赛事方并未严格遵守标准。此外,组委会收集转运包的时间在赛前一晚,选手无法依据实时天气调整所带装备。

2.3 环境预判与紧急预案落实的滞后

组委会在自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导致环境预判失误,比赛期间紧急预案的落实时间长。一方面,组委会收到气象部门气象专报和大风蓝色预警后,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赛前一天,甘肃气象发布“大风沙尘、降温降水天气”的重要提示,但组委会仅依据前三届的办赛经验以及天气预报进行赛前准备,未考虑中高海拔山地的天气变化剧烈,以高山地区的极端天气作为依据,针对紧急天气采取预案。另一方面,自然风险发生时,紧急预案落实延迟。据有关报道,有经验丰富的参赛选手向运营方建议“建立完整的救援预备方案”,但运营方并未采取相应措施。开赛接近三小时,有参赛选手通过GPS定位设备发出求救信息,但未得到回应。经向上级汇报、人员定位、安排救援等一系列措施,开始实施救援,但面对大量选手退赛,赛事组织未宣布停赛。

2.4 赞助效益低与赛事形象负面

赞助商所获得的赞助效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赞助金额,赞助效益低导致赛事资金回收具有不确定性,赛事因负面影响涉及赔偿,赛事的资金成本具有不确定性。赞助商赞助体育赛事的重要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与品牌知名度,然而社会效益与品牌知名度短时间内无法准确度量,因此赞助品牌的受益人数、曝光时间、积极讨论量等成为推测赞助效益的标准。白银赛道处于黄河石林旅游景区及周边,对比城市马拉松,越野赛事的观众较少,现场赞助品牌的曝光度小;白银赛道绝大部分处在森林、戈壁、沙漠地段,不利于赞助商进行宣传,其赞助部分权益只能体现在赛事起点和终点,赞助品牌的曝光时间短,表现在通过现场和媒体对展位的展示;马拉松赛事的精彩程度不高,直播线上观看的人数少,讨论量不够,赞助品牌获得的流量低,广告费和赞助费可能有所降低。此外,因白银赛事21人死亡,该赛事品牌形象急剧下降,医疗赔偿费剧增,报名费损失,赛事官网删除所有赞助商信息,资金成本的回收无法保证。

3 马拉松越野赛的风险防范措施

3.1 强化运动员知识储备与赛事医疗保障

运动员从理论、技术两方面获取马拉松越野赛的参赛资格。理论方面,针对参赛运动员对于马拉松越野赛没有清晰认识这个问题,在比赛官网上进行马拉松越野赛知识普及,赛前举办赛事相关常识、急救知识类讲座及考核,包括运动危险系数、运动时间、运动负荷、训练注意事项、危险应急处理、赛后恢复等,使运动员了解马拉松越野赛这项运动,形成“安全比完赛更重要”的观念。技术方面,针对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没有清晰认识这个问题,充分利用科技监测运动员的训练量,根据赛事难度,严格审查运动员训练量指数。此外,中国马拉松越野赛协会建立统一积分系统,将越野赛事按难度等级由低到高进行评分,运动员通过完赛获取相应积分,累计积分到一定次数才可申请更高难度赛事。

秉承“安全第一”的办赛目标,在有安全保障的场地空间开展赛事,保证所有医疗措施到位,场内医疗人员、场外医疗专家借助高科技保持紧密的联系。运用高科技为运动员设计赛事手环,在赛道所有区域实时监测运动员身体状况,场外由专业的医疗专家对所有百公里参赛运动员的身体数据进行监测,如有异常与运动员直接通话,对其身体状况进一步核实并通知场内医疗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2 巩固政府监管与规范行业要求

马拉松越野赛事的组织风险防范举措包括政府对组委会的监管,组委会对赛事装备设备、人员的组织。政府对组委会的整个赛事过程进行监督,明确各部门职权,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赛前,对赛事活动实施方案、安保措施、医疗救援方案和突发应急预案进行审核,严格监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确立风险应对策略这几个部分。赛中,根据赛事进程,实时监控组委会的风险防范措施,面对重大风险及时做出决策。赛后,依据预测的风险防范措施,对实际风险处理情况进行评定并给出改进措施。

组委会依据规程严格组织赛事的装备设备与人员管理。第一,科学专业地进行风险的预测和预案制定。邀请专业团队对赛事风险进行预估评测,将赛前风险、赛中风险、赛后风险列为清单,并提前制定风险预案。第二,加强装备与审查的规范性。根据国际越野赛事强制装备的要求,结合赛道实际环境,规定运动员携带强制装备的种类。第三,投入充足的后勤人员及设备,保障赛道的安全性。通过赛道沿途安排志愿者、安保人员、架设安保设施,在所有分叉路口设立标识,按规定设置补给点和救助点等方式,使赛道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区域。根据越野赛事的道路及比赛场地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提前探路,维护各种道路的安全。在野兽出没的重要地段、悬崖等危险路段搭建隔离栏,防止野兽进入、运动员跌倒。第四,组织专业培训,丰富其服务经验。赛前对所有执行人员、志愿者、安保人员等分组进行专业培训,包括赛事风险的预判与处理、紧急情况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赛事的相关知识等,提高工作人员对赛事的熟悉度,对自己工作任务的了解,以更好地服务所有参赛选手和游客。

3.3 加强环境预判依据与紧急预案执行速度

白银赛事在自然风险管理中主要问题是在赛事当天没有对天气预警做出正确判断。针对这一问题,由中国气象局负责赛事的环境监管预判。首先,将当地的极端天气作为办赛参考条件,针对可能导致赛事中途停止的天气做出预判,及时请示组委会暂停终止比赛。其次,实时监测相邻打卡点间的天气和温度,通过手机、广播等方式提前向运动员传递天气信息,并告知运动员保护措施,及时安排医疗队救助。紧急预案的执行对于处理突发事件和规避潜在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针对预案的制定内容,需考虑到工作原则、现状及赛事范围、应急处理部门、指挥与协调、行动方案等内容,对于紧急预案的构建,需根据赛事实际进行组建和科学分配,保障预案的科学性。其二,针对预案的执行团队,结合赛事环境进行模拟演练,在演练中及时总结,形成总结报告,提出改进建议,重新修订预案,力求面面俱到。

3.4 打造赛事品牌形象

赛事的品牌形象通过自身定位、专业团队运营、全面宣传与推广、成功办赛体现。首先,明确越野赛事的定位,马拉松越野赛属于极限运动项目,安全是赛事顺利开展的前提,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出发点。其次,马拉松越野赛事的办赛难度大,需要专业的团队组织运营。主办方应以赛事公司的办赛经验为重要参考标准,根据赛事规模选择招标形式与范围。再者,赛事的全面宣传推广与赞助商形成捆绑,双方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因此在赞助商的选择上,不仅要注重赞助商的数量,更要关注赞助商的形象、信誉与企业实力。在宣传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全面化,根据马拉松越野赛的特点,赞助商的回报项目除了在起、终点,还能在运动员的服饰上、赛道的指示牌上、补给点的帐篷上和惊险路段的安全挡板上。通过网络的力量,记录宣传运动员惊险有趣的片段,从而增大赛事方与运动员的宣传力度,提高赛事的曝光度,侧面为赞助商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赛事的成功举办是打造品牌形象的根本,只有赛事成功举办,其形象的树立才有意义。赛事的成功举办在于组委会赛前对风险预估、防范,赛中全程监测风险,出现风险后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赛后对风险进行总结、评价、记录,以供规范越野马拉松赛事执行。

4 结语

随着我国马拉松越野赛事数量的逐渐增加以及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赛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高,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赛事风险管理防范已经成为赛事举办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马拉松越野赛事风险防范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12],面临运动员专业知识的普及缺乏,组委会医疗保障不到位导致的人员风险,政府有效监管与行业规范欠缺导致的组织风险,环境预判与紧急预案落实滞后导致的自然风险,宣传手段单一与赛事负面形象导致的商业风险。有必要通过强化运动员知识储备与赛事医疗保障、巩固政府监管与规范行业要求、加强环境预判与紧急预案执行速度、优化赛事的宣传手段与赛事品牌形象等措施,不断提高我国越野跑赛事的风险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2):13-17.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R].2014.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R].2019.

[4]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R].2021.

[5]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姜宇.北京马拉松赛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7] 孙庆祝,刘红建,周生旺.综合集成方法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体育与科学,2010,31(1):93-96.

[8] 朱华桂,吴超.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估研究——以南京青奥会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3,34(5):22-26+30.

[9] 互联网.2021(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EB/OL].[2021-06-07].https://event.geexek.com/13732.

[10] 蒲毕文,贾宏.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估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2):51-58.

[11] 央视网.2018首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及马拉松赛路线图[EB/OL].[2018-05-16].http://sports.cctv.com/2018-05-16.

[12] 史悦红.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1):30-33.

[13] 高晓波.大型体育赛事运营的风险来源与防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297-299.

[14] 蒲毕文,贾宏.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估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2);51-58.

[15] 刘建,高岩.体育赛事风险特征及分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4):5-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