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女性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等都得到普遍提升,对于闲暇时间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社会休闲进一步提升工作、生活质量均有较高的主体预期[1]。我国高校女教师作为新时代女性中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其休闲体育消费相关研究直到21世纪初期才逐渐兴起,现实经济价值和消费市场还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根据课题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是在家、校、社复杂的背景下完成的,虽然绝大多数女教师对休闲体育的益处都持肯定态度,但是实际参与消费的人员比例却很低。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看,这一动态过程受到众多可预见和不可控因素的制约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时间和积极性。
目前,这些制约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典型关系结构?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的深层次驱动因素从何而来?对于这些问题学界还没有很好地解释,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促进休闲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整,休闲体育营销模式的优化,以及休闲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转。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制约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其丰富休闲体育消费人群特征研究的理论体系,为制定和优化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休闲体育消费也成为国民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目前,国内体育学界关于休闲体育消费概念的界定大致包含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间接型观赏消费,相关学者如陈华[2](2008)、刘海燕[3](2009)等从追求精神产品以优化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获得内心快乐等为目的进行了阐释。二是直接型参与消费,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加入休闲体育比赛以获得体育服务的消费行为(包括休闲体育健身及旅游),如戴勇[4](2000)、张永军[5](2008)等学者的研究。三是实物型获得消费,比如购买与休闲体育相关的实物产品,如服饰、装备、器械和食品等。而西方前沿观点则认为:进行休闲体育消费是为获得某种体验,从而展现个人的经济能力和文化品位,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简言之,休闲体育消费兼具生产能力及创造价值的能力。人们之所以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是因为休闲体育满足了人类趋乐避苦的本能,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中对健身行为以及情感获得的需要。
随着研究主题的不断深入,休闲体育地位的不断提升,李文波[6](2004)认为,在大众消费社会中,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文化记号和被消费的对象,休闲体育消费行为成为体育产业研究的又一大热点。国外学者Fernando和 Manuel[7](2011)发现,民众体育运动和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心理的影响,比如:收入、职业、和消费动机等;而后者主要受到年龄、性别和家庭等因素影响。国内学者王根伟[8](2006)通过对苏州市市民休闲体育消费的调查,发现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及收入水平与休闲体育消费具有相关性。胡春旺、卢锋[9](2003)认为,年龄因素是影响一般休闲体育人群消费的重要原因。同时,在针对特定人群的调查研究中,郑兆云,滕青[10](2003)发现,多数高校女教师以健身防病为主要目的,但其参与休闲体育以校内体育活动为主,阻碍其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紧张工作和烦琐家务。刘淑芬、靳天学[11](2013)也指出,现代职业激烈的竞争、传统社会分工、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运动空间的变化及场地器材的限制等,都是制约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
从已有休闲体育消费的相关研究成果看,仅依据地域划分、年龄分段对休闲体育消费人群的特征进行笼统分析,难以把握不同特定消费人群的行为及心理特征,必须力求研究对象的精确性,以保障研究操作的可行性与研究数据的真实性。故此,本研究将以高校女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制约其参与休闲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与此同时,休闲体育消费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变量定义和被广泛应用的研究思路及理论基础不能系统地解释抑制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行为如何产生,这容易致使研究视野受限,进而影响对于关键问题的发掘,而本文对此展开研究恰恰是对已有研究体系的有益补充。
扎根理论由美国学者Glaser和Strauss(1967)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中首次提出[12],适用于缺乏理论解释的或现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研究。其优势在于研究过程具有严谨的研究程序[13],对定性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14]。它利用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等方式,从所获取的原始材料中提取概念与范畴,并不断分析、归纳、聚类所整理的材料,建立类属之间的关系矩阵形成概念模型。由此可见,对于“休闲体育消费”这一论题,采取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无疑是适宜的。
扎根理论方法强调分析类属直接“扎根于”数据,理论来源于数据。比尔纳基[15](1986)认为,研究者有了丰富的数据,就能够产生论证有力的扎根理论。因此,为方便有效地进行文本资料的收集,研究采用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方式。同时,为确保材料的全面性和代表性,鉴于质化研究要求受访者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本研究采用理论抽样方法,即按照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进行抽样[16]。根据访谈计划从全国20个省(区)和直辖市的三种类型学校中,选取年龄在25-55岁之间的高校女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质性研究往往都是超越小样本的个案或多个案研究[17,18],在样本数量方面,扎根理论样本的多少有赖于研究者的判断,而不像量化研究需要在样本量上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例如Starks H和Trinidad BS[19](2007)认为扎根理论的研究样本通常是10~60个。因此,在综合考虑样本可获得性和实验可控性的前提下,本研究最终选取共上述地区34名高校女教师作为具体访谈对象。受访者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表 1 受访者基本信息
类型 | 指标 | 样本数 | 百分比(%) |
学校 | 东部地区高校 | 10 | 29.41 |
中部地区高校 | 16 | 47.06 | |
西部地区高校 | 8 | 23.53 | |
年龄 | 25~35岁 | 16 | 47.06 |
36~45岁 | 11 | 32.35 | |
46~55岁 | 7 | 20.59 | |
学历 | 本科 | 2 | 5.88 |
硕士研究生 | 18 | 52.94 | |
博士研究生 | 14 | 41.18 | |
职称 | 讲师 | 9 | 26.47 |
副教授 | 17 | 50.00 | |
教授 | 8 | 23.53 |
根据研究需要,依据相关专家意见,借助专业学科理论,拟定初始访谈提纲13条。在对选定的5名高校女教师进行预访谈后,对部分初始访谈提纲更改语言和意义,并删除部分访谈提纲,最终正式形成7条访谈纲目。具体内容如下:(1)您日常会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吗?(2)您会为参与休闲体育花费一定的资金吗?(3)您日常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长和时间段多少?原因?(4)您日常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地点在哪里?原因?(5)您日常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方式是什么?原因?(6)您认为现阶段制约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的因素有哪些?(7)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问题或看法吗?
在具体访谈过程中,课题组分三个阶段对34名受访者进行集中访谈和个人专访,每次时长控制在60分钟左右。同时,为提高本质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访谈前对“休闲体育消费”等关键词进行解释,访谈中交流对话尽量使用日常用语,在争取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以录音笔等辅助工具来记录原生语句,访谈资料在登录处理过程中不增添笔者任何主观评述。经过4个多月对访谈笔记的归纳整理,逐一标注,共形成268页的转录文本。
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中的一级编码,目的在于对原始资料逐词、逐句、逐个事件概念化,具有临时、比较性和扎根于数据的基本特征,优点在于逐步实现扎根理论分析的两个标准:契合和相关[20]。在正式开放式编码阶段对30份文本资料的初始概念进行提炼实现范畴化,在持续比较过程中考虑到初始概念及相关表述庞杂,对存在交叉的初始概念进行范畴化的同时,笔者剔除了出现频率低于3次的原始概念和前后相互矛盾的原始概念。最终由原始472个概念筛选至36个,并提取出14个范畴,详情见表2。
表 2 开放式编码分析示例
原始文本语句 | 概念化 | 范畴 |
虽然高校教师时间比较自由,相对充裕,但是每天上完课,忙完学校各种事后,还要接孩子放学、做饭、辅导功课,等结束也该洗漱休息了 | 下班后照顾孩子 | 闲暇时间不足 |
…… | …… | …… |
现在高校新进硕士基本上都是聘用制合同了,合同期间万分不敢松懈,要保障教学质量,有教学成果,像我们学校为了强化师资力量,会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签订合同,鼓励考博,不然合同到期了,工作也就结束了 | 聘用制合同 | 职业竞争激烈 |
…… | …… | …… |
参与休闲体育消费我本人持积极态度,因为像我们女教师本来平时运动就少,能工作后运动肯定是好的,但是每次运动总是缺少动力,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人陪伴就不想去了 | 独自运动 | 缺少人员陪伴 |
…… | …… | …… |
适合我们已成婚的高校女教师的休闲体育项目特别少,就比如说我想去健身,建设会所我带个孩子去总是不方便的,但是也不能把孩子留在家里 | 适合项目种类少 | 可参与项目单一 |
主轴编码是编码的第二个主要阶段,其目的在于发现与建立各个初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系,按照类属关系原则对已经提炼的初始范畴进行关系组合,从而形成更具指向性、选择性和概念性的范畴[21]。本研究通过分析上一阶段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对开放式编码的14个范畴进行归类,最终形成4个主范畴:社会运动空间不足、学校内部氛围压力、传统家庭分工不合理、个体消费动机不足(见表3)。
表 3 主轴编码分析结果
主范畴 | 副范畴 | 范畴内涵 |
社会运动空间不足 | 专业人才资源短缺 | 休闲体育行业专业服务人员需求量超过供应量的现象 |
可参与项目单一 | 已婚高校女教师闲暇时间可参与休闲体育消费项目内容单一 | |
场地器材不足 | 社会提供给高校女教师的休闲体育项目所承载的场地器材人均不足 | |
学校内部氛围压力 | 职业竞争激烈 | 高校女教师日常花费更多时间在同级评职称上 |
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 高校女教师日常教学班级多备课上课时间比延长 | |
科研压力大 | 学校要求高校女教师出科研成果 | |
传统家庭分工不合理 | 闲暇时间不足 | 高校女教师在劳动时间之外花费在休闲体育消费上可自由支配时间不足 |
闲暇时间利用率低 | 高校女教师在劳动时间之外可自由支配时间利用不足 | |
家庭消费认知矛盾 | 家庭成员认为高校女教师下班时间主要应花费在家庭生活上 | |
生活压力大 | 部分聘用制低职称的高校女教师生活成本高 | |
个体消费动机不足 | 消费需求观念滞后 | 高校女教师认为低成本的散步、慢跑足以满足自身健康需要 |
自我规训 | 时刻告诫自我做好分内的事休闲体育消费非必要参与 | |
消费成本高 | 部分高校女教师工资不足以供给日常休闲体育消费 | |
缺少人员陪伴 | 不愿独自一人参与休闲体育项目 |
选择性编码是通过分析各范畴间的联结关系,挖掘出能统领其他主范畴的核心范畴,利用“开发故事线”的方法阐述整体的行为现象与脉络条件,从而构建概念模型[22]。表4显示了本研究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通过对关系结构的不断深入分析,发现“休闲体育消费”是统领其他范畴的核心范畴。社会运动空间不足、学校内部氛围压力、传统家庭分工不合理、个体消费动机不足对“休闲体育消费”起直接影响。
表 4 选择性编码分析结果
典型关系结构 | 关系结构内涵 | 受访者代表性语句(提炼出的关系结构) |
社会运动空间不足→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 | 社会运动空间不足是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外在约束力 | 下班会经常带孩子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目的是为了增进感情,培养孩子良好的锻炼好习惯,但是像我孩子比较小,适合亲子锻炼的项目不多,场地也有限,有些项目没有专业人员指导也不敢参与,更不知道该买什么合适的运动装备,久而久之现在就以散步为主 |
学校内部氛围压力→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 | 学校内部氛围压力是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外部情境制约 | 现在高校教师国家、社会提倡聘用制,岗位竞争激烈,没有编制就意味着如果你没有教学成果或者科研成果就会被淘汰,高校是很锻炼人的地方,白天上课,晚上做科研,纵然指导休闲体育锻炼很重要,但是报班了却又很难拿出时间参与 |
传统家庭分工不合理→ 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 | 传统家庭分工不合理是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内部情境制约 | 作为一名教师,孩子平时都是自己带,上班工作,下班照顾孩子已经占据了我全部时间,纵使周末有空闲时间,但也是想有独立空间休息下,父母也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家庭,没有必要特意去参加休闲体育项目,晚饭后散散步,早上起来跑跑步也能达到锻炼效果 |
个体消费动机不足→ 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 | 个体消费动机不足是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内在约束力 | 我是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职称不高工资比较低,像一些贵一点的休闲体育项目我不会参加,因为成本高,而且我认为参与锻炼和参与休闲体育消费是两码事,锻炼总是希望有人陪伴才能坚持,总要取折中办法,不能拉着别人去要报个很贵的班 |
基于上述编码过程,将选择性编码获得的“故事线”以“休闲体育消费”为交叉点进行融合勾勒,得出逻辑主线,然后将社会运动空间不足、学校内部氛围压力、传统家庭分工不合理、个体消费动机不足4主范畴和14副范畴及其关系结构融入其中,从而构建出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见图1)。理论初构结束后研究者需要进行理论抽样和理论饱和度检验。为了检验初步概念模型的饱和度,课题组历时1个月对另外4份访谈记录进行了三级编码。检验结果显示,没有出现新的概念类属,由此可以判断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理论上已达到饱和状态。
图1 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消费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社会运动空间不足是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外在约束力,指高校女教师所处的生活圈体育场地设施人均占有量已接近实际可容最大量,包含专业人才资源短缺、可参与项目单一、场地器材不足三个副范畴。据相关调研发现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区域选择上以就近性为原则,主要集中于公园广场、健身会所或所在单位,活动场地、专业技术指导、设施的可近性和便利性成为主要的考量因素。然而,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环境和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导致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活动半径缩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线、二线城市。正如受访者所示,自己居住的小区周围到处都是拥挤的马路和人群,即便是有参与休闲体育的想法,附近也没有合适的场地和器材,而太远的体育馆来回路上消耗时间过多,因此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念头就打消了。其次,虽然高校女教师们所在单位不缺专业人才指导,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而言,学校仅仅是她们工作的场所,并不是她们认为可以休闲的最佳地方。而当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都在城区外建设大学城,这也使得大批的高校女教师的休闲时间被往返于单位和家庭之间占用,对于学校内部丰富的项目运动场地和器材无法物尽其用,即便住在学校内部公寓楼,但高校非教学时间体育场地器材使用需要额外收费。
学校内部氛围压力包含职业竞争激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三个部分,是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外部情境制约,指高校女教师认为自身无法应对所在单位校领导、师生共同构建的学校心理、情感和文化氛围要求时产生的负面感受和消极信念。首先,现有高校教师岗位主要以聘用制,即人事代理为主,用人单位和在职人员有了更加灵活的人事变动关系,这在一方面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女教师职业竞争压力,只有走在知识领域时代前沿,了解最新时事动态,与时俱进学习并伴随职业始终才能不被淘汰,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努力地工作不分昼夜,只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收入。而上好一门课是高校女教师的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和立德树人促使高校女教师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来搜集材料,准备教案、计划、试讲、调整、再整理这一复杂的过程,如此情况参与休闲体育消费也是有心无力。最后,女教师们同样需要尽量多和高质量的准备科研课题和论文以备职称评定时可以顺利晋级,从而获得更高的职称,提高自己在教师中的职称地位从而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这样的背景下,休闲体育对于她们来说变得即使是有心也无暇参与。
传统家庭分工不合理是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内部情境制约,指女主内的家庭劳动分工压缩高校女教师活动时间和精力,且得不到社会估价,包含闲暇时间不足、闲暇时间利用率低、家庭消费认知矛盾、生活压力大四个副范畴。伴随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加上女性受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在职场上已崭露头角,但社会刻板印象要求女性除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和艰辛才能得到赏识外[23],还要承担好家庭的“女性”角色。因此,工作、家庭冲突使得女性生活压力骤增,在休闲参与上处于被动地位。高校女教师在家庭角色与社会职业角色间不断转化,这种现代女性角色冲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她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在生活上,高校女教师也需要一位伴侣来共同承受和分享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这是现代职业女性的基本需求,也是判断当代女性地位高低的基础。家庭伴侣对于女性教师休闲体育的态度决定了他是否愿意分担传统女性角色的家庭劳动,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女教师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从而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同时,家庭成员休闲体育消费的认知也是直接影响着女教师是否参与休闲体育消费,据受访者所言,家庭成员的支持会将休闲体育消费挪入家庭可支配收入范围,增长自身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频次,同理相反。
个体消费动机不足指高校女教师缺乏购买并消费休闲体育商品时的原因和动力,是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内在约束力,包含消费需求观念滞后、自我规训、消费成本高和缺少人员陪伴四个部分。部分年龄较大的高校女教师秉持固有思维,对休闲体育消费认知不清晰,将关注点集中于肢体动作和出汗量上,认为家务劳动就能达到休闲体育运动的目的,无须专门花时间进行活动。自我规训则体现在个人和家庭的矛盾冲突上,特别是已婚有子女的高校女教师往往两项取舍家庭更为重要,认为只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亲身参与休闲体育消费。而消费成本高则又是制约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另一重要原因,根据高校女教师收入成本结构分析,绝大部分收入主要来自所在学校,职称较低的女教师除掉日常开销外,无力负担休闲体育消费所带来额外支出,收支不平衡提升了消费成本,制约了休闲体育消费水平[24]。缺少人员陪伴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则表现在高校女教师个体心理、习惯等方面,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总成团结是对,个体独自锻炼会产生心理落差,孤独氛围环绕,丧失参与休闲体育消费动力。
本研究所采用的扎根理论是一种“事后解释”的质性研究方法,即与假设检验的模式不同,扎根理论无法在多种可能的理论解释中判断或检验哪一种更真实可信,它是在收集到事实之后所做出主观解释。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得出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因素包含社会运动空间不足、学校内部氛围压力、传统家庭分工不合理、个体消费动机不足4主范畴和14副范畴,在理论饱和度检验后,构建了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消费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理论探索的层次,所以在后续研究中,课题组将在现有模型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并完善模型。
[1] 邱亚君,周文婷,田海波.女性深度休闲体育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8):76-81.
[2] 陈华.休闲体育消费的特征与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3):38-41.
[3] 刘海燕,吴家付.我国休闲体育的消费特征及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09(13):190-191.
[4] 戴勇.论体育消费与国民生活质量[J].体育学刊,2000(4):111-113.
[5] 张永军.休闲体育消费:一种都市体验经济[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7-301.
[6] 李文波.休闲体育消费研究:一种文化与社会学的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4(9):154-157.
[7] Lera-López,Fernando,Rapún-Gárate,et al.Determinant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attendance: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 Sponsorship,2011,12(2):66-89.
[8] 王根伟,高峰等.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消费状况如何——来自苏州的报告[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5-7.
[9] 胡春旺,卢锋,郭文革.城市休闲体育消费调查及发展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5):6-9.
[10] 郑兆云.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110-112.
[11] 刘淑芬,靳天学.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制约因素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95-96.
[12] Glaser B G,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Aldine,1967.
[13] 吴肃然,李名荟.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社会学研究,2020,35(2):75-98+243.
[14] Denzin Y,Lincoln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Thousand oaks:Sage,1994.
[15] Biernacki P.Pathways from heroin addiction:Recovery without treatment[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6.
[16] Glaser B G,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9.
[17] 应星.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再反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9-63.
[18] 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5):53-68.
[19] Starks H,Trinidad BS.Choose Your Method:A Comparison of Phenomenology,Discourse Analy-sisand Grounded Theory[J].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2007,17(10):1372-1380.
[20] Shen X L,Li Y J,Sun Y.Wearable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 intermittent discontinuance:a revised Expectation disconfirmation model[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8,118(3):506-523.
[21] 张宝生,张庆普.基于扎根理论的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5,12(8):1224-1229.
[22] 费小冬.扎根理论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与评价标准[J].公共行政评论,2008(3):23-43.
[23] 王波,王学文.新疆少数民族职业女性休闲体育参与特征及休闲阻碍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5):75-77.
[24] 薛文忠.新时代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J].体育学刊,2019,26(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