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2.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6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不仅是中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运动休闲产业基地和发展平台,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载体。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全国首批96个运动休闲特色试点小镇以来,其建设与发展已经历了近两年时间的洗礼。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发布的有关文件和众多研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文献资料中发现,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专家学者大多都认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目的是要打造成“宜业、宜居、宜游”的魅力小镇,最终形成人民生活富裕的常态。这就意味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理念,最终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幸福小镇。本文基于“三生空间”理念,以获批的96个首批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空间模式分类,即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综合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并分析四种发展模式的优点与不足,通过构建空间发展模式且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最终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同发展,为今后打造独具一格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提供思路启发和策略参考。
“三生空间”是地理经济学的概念,它是着眼于土地利用功能视角提出来的。三生空间指的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种功能空间[1]。其中,生产空间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加工的场域,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果;生活空间是指人类日常行动、学习、工作、休闲以及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生态空间就是场域内的自然环境,它主要包含人类活动地势地貌、气候类型、地理位置等场域内容[2]。从逻辑结构出发,“三生空间”是横向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矛盾结构关系,“三生空间”也是纵向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演进[3]。从三生空间的机制出发,生产空间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力量,生活空间是人类达到幸福小康的最终目的,生态空间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先决保障。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三生空间”既是客观意义上的功能空间实体,更是一种新的空间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功能互补和功能差异,希望达到功能上的高度融合一体。“三生空间”理念最初提出,是对国家尺度国土空间的理想思考,具体在2012年中共 “十八大”的报告中有所体现,并提出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家国土空间发展总目标[4]。目前,“三生空间”的理念逐渐延伸至区域尺度空间建设、城市尺度空间建设及小城镇尺度空间建设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同样应该具备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特点。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示范区——浙江省在《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明确产业定位,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5]。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17〕73号)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定义如下:以运动休闲为主题打造的具有独特体育文化内涵、良好体育产业基础,运动休闲、文化、健康、旅游、养老、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平台和体育产业基地[6]。此概念明确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主题内容、关联功能和地理区位,表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也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它是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具有体育特色产业导向、运动参与体验式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集合体。因此,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体现区域功能特色、土地利用特色的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特点。在2017年“首届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论坛暨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与运营模式研讨会”上,有专家强调特色小镇应把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起来发展,应尊重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特色小镇新的产业业态。可见“三生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发展理念,将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中同样起到独特作用。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自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以来,根据自身发展的条件和环境都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国内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分类,如张雷(2018)从小镇管理和运行的角度选择以小镇主导特色产业为分类标准,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划分为赛事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培训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娱乐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智能制造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文化民俗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6类[7]。从“三生空间”理念视角来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三种空间形态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借助三生空间的理念来分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可以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分为生产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活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态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三生综合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四种模式。
生产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指以运动休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产制造、运输销售、教育培训、赛事承办等一系列产业环节,以此来带动小镇的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发展。但生产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不是指小镇发展的模式只存在生产空间与生产功能,而是以生产型为主导,以生态型和生活型为辅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这一类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生产功能和生产空间发挥的功能作用大于生态型和生活型的功能空间,生产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生产,还有无形的赛事“生产”。如湖北省荆门市爱飞客航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性质是以航空航天产业生产为核心,航空培训、航空赛事等为联动的产业平台。在爱飞客航空小镇里聚集了与航空航天制造、航空培训、航空文化展示等相关的8家企业。自2016年以来,爱飞客航空运动休闲小镇连续两年定期举办“爱飞客飞行大会”,吸引了累积60万的参观人流量。爱飞客航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不仅在航空制造业上略胜一筹,更是在赛事组织承办上展示出了产业主导型的优势。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爱飞客航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运动休闲产业方面满意度高于公共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可见,从消费者认知角度出发,该小镇的生产功能大于小镇的生态功能与生活功能。
生产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以产业为核心带动小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些许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加快小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二是产业缺乏资金流入,资金链供给不足。产业资金是一切产业活动的源泉,没有资金的支持,产业的发展犹如沙上之塔。三是缺乏高端专业人才,生产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生产为主导,这就需要高端创新的科学技术作支撑,而科学技术大多数掌握在高科技人才手中。高科技人才的缺乏就是科学技术的缺乏,落后的技术发展很难让小镇的特色产业健康长久。
生活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指充分满足小镇居民健身休闲等体育活动,拥有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此类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全民健身、运动医疗、运动康复、体质检测、运动休闲疗养等身心健康恢复类运动休闲项目为主导,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着重打造运动休闲+健康产业链,一切围绕居民的健身休闲、健康管理、幸福生活服务。如奥地利奥茨山谷的伦恩费尔德小镇,通过温泉中心的建设将体育运动、温泉理疗和健康管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设的医疗中心专门从事体育医学、运动器械和疾病预防的研究,通过身体机能检测、骨密度测量和营养咨询为大众量身定制健康计划,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区内旅游等相关行业[8]。湖北省京山市网球特色小镇是以公益型公共体育服务为主的小镇,它是国内最早推广网球运动的城市。目前有超过160片的网球场地,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网球运动氛围,被誉为“网球之乡”。该网球运动小镇目前拥有18个体育协会,超过6万人的会员,且每年开展活动超过370次。浓厚的网球运动氛围在此影响了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还早就建立了一支包含20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身指导队伍。因此,湖北省京山市网球特色小镇形成了体育公共设施完善、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服务高质量的运动休闲生活空间。从消费者认知角度出发,湖北省京山市网球特色小镇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满意度高于运动休闲产业与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可见,该小镇的生活功能大于小镇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
随着生活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一是历史文化底蕴的丧失。为了建设适合人民居住的生活环境,有些小镇一味追求改造建筑风格来建设高楼大厦,严重破坏了小镇本色的历史文化。二是缺少主导型的特色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生活主导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往往缺少特色产业支撑,没有强劲的产业经济带动性,从而依赖政府资金扶持,导致财政压力过大,经济运转负担过重。三是千篇一律,缺少因地制宜的特色。有些小镇为了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盲目地建设健身绿道和健身路径,而这些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只能满足少数居民的健身需要,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健身休闲服务的缺口越来越大,大规模、全民性、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体育赛事缺乏,而大规模全民性的体育赛事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态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以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以“旅游+运动休闲”的模式带动整个小镇的发展。这类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导是利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型主导的小镇地理位置往往分布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区域。如湖北省荆州松滋市洈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以原有洈水风景区为基础、以汽车露营基地为核心发展休闲旅游业。该小镇在地理位置上拥有独特的优势,它处于张家界、荆州、宜昌三者的交界处,以洈水为中心可辐射荆州、宜昌、恩施、襄阳、荆门、随州、张家界等多地的旅游景区,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生态圈。另外,在地势地形上,洈水镇拥有洈水国家森林公园和洈水旅游度假区,拥有一批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通过问卷满意度调查,松滋市洈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生态环境平均分最高,大于运动休闲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平均分。由此可见,洈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属于生态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当然,生态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毁田圈地,破坏了原住居民的生活场域。一些开发商为了拿到小镇的土地,对小镇居民的房屋土地进行强行收购,对居民原有的生活场域进行了破坏,违背了以人为本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指导思想。二是注重旅游开发而忽视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生态主导型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必定会注重生态旅游的开发,而这一活动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相反在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上就会减少资金的投入,交通、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等不能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要。三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生态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注重休闲旅游业,势必会吸引很多游客来小镇游玩,人流量增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另外一种负担,乱扔垃圾、物种破坏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三生综合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上述三种模式的综合体,难以区分是生产主导、生活主导还是生态主导,三生功能互补融合发展,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都比较优越,是以科学推导、整体控制及全面协调为发展原则,经济、社会、生态与城镇风貌和谐发展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类型。综合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典型有:吉林省梅河口市进化镇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小镇,以中医药产业为支点,以大健康理念为旅游区发展脉络主线,以小镇核心区为旅游区发展功能聚集载体,以“旅游+”创建新业态,导入养生、养老、体育、娱乐、文创、休闲等多产业元素,不断扩大旅游维度空间、丰富旅游业态,营造一个集健康疗养、社区养老、医疗美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等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农耕形成主要经济动力,利用优良的山水条件形成生态环境,利用居民生活区改建小镇形成新的生活区,无法区分是生产主导、生活主导还是生态主导,三种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新城镇位于孝感市大悟县,是典型的农业大镇,既拥有丰厚的西瓜、花生、木梓、茶叶等农副产品,又有风景优美的山川河流和宜人的气候类型。其中新城镇金岭村以农业种植为主要产业,联动发展农副产品采摘和产品售卖、房车露营、户外休闲、观光度假等运动休闲产业;以不打破原有居民生活格局的原则下改造居民区适应小镇开发饮食、住宿等副产业;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公共体育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从消费满意度调查来看,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三项满意度平均分基本持平。由此可见,该小镇属于典型的三生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虽然三生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四种发展模式中属于较为理想的类型,但在发展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运动休闲特色产业不够突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益。二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格局散乱。三是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幸福生活之间难以权衡。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应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相辅相承和相互融合的模式,而现实中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还存在“三生空间”不协调和“三生功能”不明确的问题。针对运动休闲特色产业在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发展的对策和路径,以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协调融合发展。
图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三生空间发展模式
Figure 1 Development pattern of production-life-ecology space of sports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 towns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以运动休闲核心产业为龙头,通过运动休闲的搬运功能,根据大众的消费需求,将教育、文化、旅游、养身等业态聚合起来,实现与健身休闲相关的大量消费的聚集。在基础产业上进行重新定位和创新规划,扩大基础产业的龙头利用,明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产业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形成“专而精”的体育产业核心力量,打造上下游产业链条,如赛事的开发、组织运营、教育培训、场馆租赁、服装生产等配套功能,做成一条龙服务体系。
运动特色小镇是一个集运动休闲、教育、文化、旅游、教育等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它包含了产业、文化、旅游等丰富多彩的社区功能区,将这些功能划分到位,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核心作用和其他产业的辅助作用,最终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且分工有序的“聚而合”的综合空间。
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扶持,积极引入市场运作,集聚创新要素,形成政府、市场、企业三轮驱动的合作创新业态;依托小镇的民俗文化和体育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格局,形成“小而精”的宜居空间。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民生工程包括健身绿道、健身路径等一系列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体育需求的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项目建设还包含体育场馆等设施工程,这类体育场馆应针对附近居民实施部分免费开放和优惠政策,促进居民的运动健身意识的增长,补齐居民参与体育设施不足的短板。
贫困人口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最根本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鼓励居民就地创业,并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减少税收等;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协同运营企业为居民尤其是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极大地推进体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充分发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优势作用。
民生品质提升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它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成为“宜居”生活圈的关键环节,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最有效的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关乎居民的生活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优美的生活环境既能激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又能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最终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经济优势的最大潜力,发展生态旅游下的“运动休闲+”模式。
目前,大多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都是依托现有的风景区直接添加体育元素进行规划建设。因此,自然资源是体育特色小镇的颜值。只有保护小镇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群体。
文化资源是小镇发展的根基,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与体育文化相融相通、相辅相成,才能使小镇的文化底蕴更加富有独特的内涵,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文化氛围。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体育特色小镇,加大社会投入力度,解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与培育问题。在人才引进机制方面,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的理论水平,做好理论支撑;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植入新鲜的血液;在社会监督方面,应邀请运动协会、俱乐部、社会团体等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核心运动项目赛事进行指导与监督。
建立完善的动态指标体系对小镇的建设具有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也是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但评价标准的制定不是框架的限制,只有灵活、系统、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会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既有高标准的设施又有独具一格的特色。
政策文件和地方政府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作用,增强国家政策文件的经济支撑作用,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
目前,大多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正在从旧思想的政府主导慢慢走向新时代的市场运作和企业主体,但这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长期发展还远远不够,应根据小镇的具体情况创新运作体制,权衡把握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做到四者携手创新项目合作,共同推进小镇的实施战略,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利益共同体。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招商引资方面不能一味追求资金量大和企业数量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精挑细选,把控质量关。融资模式选择可采取多样性原则,包括债券融资、股权融资、ABS、PPP、TBT、IPO融资等模式,综合考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特点并选择融资的最佳模式。
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应签订详细的风险分级管控,做好风险评估。政府在风险把控环节主动承担政策、环境等宏观风险的责任,企业则应承担资金、市场等微观风险的责任。政府与企业之间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小镇的公共基础设施犹如人体的骨骼,对小镇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是小镇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医疗、卫生、教育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居民生活的幸福感;金融服务、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普及决定着居民生活的优越感。
道路交通的四通八达既决定了游客宜游的忠诚度,又影响居民的生活便捷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道路建设之初应充分考虑城镇建设和居民生活两方面。一方面,强化区域对外交通。通过大交通系统紧密对接大型交通枢纽,完善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大交通格局。另外一方面,完善大交通格局下的微交通系统。在现有交通基础上,加强小镇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搭建镇域道路骨架。通过整体提升、脉络树立,以村村通公路为基础,构建覆盖镇域的毛细路网系统,打通各基层村的交通联系,为发展乡村旅游和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最后,为突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特色,还应结合运动休闲设施及主题游线,构建慢道系统,最终形成交通道路的合纵联横,充分运用各种交通工具,给消费者带来多种独特体验。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它是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具有特色产业导向、运动参与体验式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应遵循“三生空间”的发展模式。本文基于“三生空间”的认知,将目前已建成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划分为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和综合型四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要以实现“三生”协调发展为宗旨,最终达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宜业的生产空间、宜居的生活空间、宜游的生态空间”的高度融合,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现实中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还存在“三生空间”不协调和“三生功能”不明确的问题,要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协调融合发展,必须做到“五通”,即宜业的生产空间需加强规划引领,推动产业联通;宜居的生活空间需扩大民生建设,深化民心相通;宜游的生态空间需增强保障措施,促进资源贯通;可持续的三生空间需深化项目合作,实现资金融通;协调的三生空间需提高质量工程,实现道路畅通。
[1] 刘继来,刘彦随,李裕瑞.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地理学报,2017,72(7):1290-1304.
[2] 刘燕.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16(3):5-9.
[3] 马海涛,赵西梅.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认知与策略探讨[J].发展研究,2017(12):50-56.
[4] 马海涛.科学认知“国土空间”[J].科学,2015(5):42-44.
[5] 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6(4):10-13.
[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7-05-11).http://www.sport.gov.cn/n316/n336/c802334/content.html.
[7] 张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念、类型与发展路径[J].体育科学,2018(1):18-26.
[8] 奥茨山谷:在欧洲最现代的温泉理疗中心放松身心[EB/OL].(2009-05-26).http://travel.sina.com.